成都公布重大考古成果 琉璃廠瓷窯出土大量五代至宋元瓷器

2021-01-09 紅星新聞

近期,成都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項目考古工地、地鐵TOD川師段、西御河段等10個重點文物發掘項目復工。今天(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

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考古人員發掘出3座窯爐、2座墓葬,以及作坊建築、瓷器、陶器等遺物標本。其中,發掘出的瓷器、陶器可以用「豐富」來形容,從這些碗、盤、盞、碟中,可以想像當時成都平原的市民生活,而發現的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足底,流行模印各種幾何符號、文字和圖案,被認為是一種「商標」,也反映了當時窯戶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二號窯爐

發掘琉璃廠窯

出土大量碗、盤、盞、罐

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為配合成都市土地儲備中心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錦江區柳江街道琉璃村6組、包江橋村1組的琉璃廠窯址開展了考古勘探和發掘。考古項目負責人易立介紹,發掘地點東臨琉璃路(老成仁公路),西臨沙河支流——洗瓦堰河,南接南三環路三段,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期間清理出土窯爐、作坊建築、水池、水井、擋牆、墓葬、灰坑等,以及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等標本。

↑作坊建築區

↑南宋至元代水井

易立向記者介紹,發掘出的3座窯爐均為斜坡式龍窯,有兩座保存情況良好,其中一座年代約在五代至北宋早期,窯床內外尚留有許多未及取出的瓷器成品,能辨別出有碗、盤、盞、注壺、盤口罐等;另一座年代約在北宋末至南宋早中期。

↑窯工墓葬

此外,清理出的兩座墓葬中,一座為明代小型石板墓,另一座為三室並列的磚室火葬墓,年代在北宋末至南宋早期,後者的各室分別僅隨葬瓷盞1件,其中的中室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買地券,券文直接墨書於墊板上,依稀可辨「火穴」、「華陽縣安養鄉」等字樣,據券文內容以及地券使用窯具的情況推測,墓主人可能為當地窯工。

↑南宋白釉醬彩玉壺春瓶

多見碗盤碟盞

瓷器流行刻「商標」

易立表示,發掘中獲取了豐富的遺物標本,包括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絕大部分屬於民間大眾使用的陶瓷器,少數建築材料為明代蜀王府專用。」

↑北宋醬釉香爐

他介紹,獲取的遺物標本中,五代至北宋早期瓷器的器形普遍偏大,胎體較厚重,常見碗、盤、盞、盆、爐、盒、四系罐、盤口罐、注壺、穿帶瓶、器蓋等,釉色品種以青釉、醬釉為主,器表有飾綠、醬色彩繪的做法,碗盤類器物的裝燒方式流行使用支釘間隔;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的器形普遍較小,胎體變得相對輕薄,器形種類減少,常見碗、盤、盞、碟、瓶、注壺、雙系罐等,釉色品種以白釉、青釉、醬釉、黑釉居多,器表有用化妝土、醬彩裝飾的做法,碗盤類器物的裝燒方式流行使用石英沙堆間隔。元代瓷器的數量和類型都急劇減少,幾乎只能見到黑釉碗,製作粗糙,胎體厚重,陶器的數量較少,主要是低溫釉陶的俑、動物模型等,均屬於喪葬明器。

↑器物底部的符號

值得注意的是,琉璃廠窯發現的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足底,流行模印各種幾何符號、文字和圖案。易立介紹,南宋時期的碗在圈足內有模印文字和符號的做法, 這與成都平原的另一處南宋時期窯場「玉堂窯」的瓷器具有極為相似的特徵,「我們認為, 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標、標誌和款識意義,反映了當時窯戶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五代青釉綠彩注壺

琉璃廠窯700年:

興於五代,延續至明代

記者了解到,琉璃廠窯,又稱「琉璃場窯」、「華陽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窯場之一。易立介紹,琉璃廠窯在唐末五代之際的崛起, 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 唐末五代中原及北方地區戰亂頻繁, 而成都平原社會經濟則相對安定, 成為外來移民的重要遷人地,城市規模的擴張和人口的逐步增多, 使得對陶瓷器的需求也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 成都近郊最早興起的民間窯場青羊宮窯卻已經衰落並逐步停燒,「琉璃廠窯在很大程度上作為青羊宮窯的後繼出現, 其產品彌補了本地陶瓷器消費的缺環。」

↑五代青釉四系罐

另一方面, 琉璃廠窯的地理位置對於其自身的發展也有著優勢:其地處府河東岸的淺丘之上, 黏土層分布極其廣泛, 水資源豐富, 同時也非常適合於建造空間大、產量高的斜坡式龍窯, 更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 加之當地與羅城內外的水路溝通順暢, 對於陶瓷器的轉運亦極為便利。

↑南宋獸面紋瓦當

易立表示,關於琉璃廠窯的文獻史料十分匱乏,北宋《元豐九域志成都府路》「華陽縣」條下提及有「均(垍)窯」,南宋《成都文類》卷五引何麒詩記有「垍窯鎮稅官」,有學者考證「均(垍)窯」即是琉璃廠窯在兩宋時期的稱謂。此外,1955年在成都外西瘟祖廟附近清理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監丁祥墓,據墓志銘載:「(丁祥)至正德初,侍於今上,尤重其能,屢命於琉璃廠董督陶冶」,可知該窯至明代仍在生產,並為蜀藩機構所控制。

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彭亮 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輯 潘莉

相關焦點

  • 成都公布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為了鞏固防疫成果,同時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家就能看古蜀文明,聽考古故事,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作坊建築區  琉璃廠窯,又稱「琉璃場窯」「華陽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
  • 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
    來源標題: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成都東郊琉璃場,很多老成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然而此處為何命名琉璃場,並沒有多少人深究。事實上,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這裡曾有一處從五代至宋元明時期、延續700多年的古瓷窯場。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據了解,東華門遺址的考古發掘共出土重要文物上萬件,時代從漢代至明清時期,有水井、道路、河道、建築、溝渠等豐富的遺蹟,以及漢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訶池、五代宣華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貢院等重要歷史遺址,既展現了成都古代城市市井生活面貌,又體現了成都城市兩千多年「城址不改、城名不變、中心未移」的歷史特徵。
  • 直擊成都考古現場 發現唐宋時期「市政工程」
    11月22日,成都市鼓樓北一街的考古發掘現場,工人正忙於挖掘。為配合城市建設,經國家文物局同意,成都市考古隊從2017年7月開始對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鼓樓北一街(文化宮5號地塊)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新發現! 市中心發掘出明代郡王府
    發掘工地現場明代郡王府遺蹟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26日訊(記者 李慧穎)今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18年7月,為配合成都市興城建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擬建或擬出讓、劃撥正府街建設用地,考古研究院對正府街遺址進行了文物勘探發掘。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三醫院出土五代北宋時期城牆及摩訶池西北角
    圖據成都市考古研究所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3日訊(記者 沈杏怡)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考古所獲悉,4月13日開始發掘的三醫院綜合樓工地,發現了五代至北宋時期的一段城牆,以及摩訶池的西北角。  城牆由來:臨時性戰爭防禦  此次出土的城牆,現在殘破一米高左右,被後代的溝、坑破壞的很嚴重,牆的東邊也破壞嚴重,彎彎窄窄。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史料記載,成都,這座「秦並巴蜀」以前就已存在的古代都市,在漢代已「列備五都」,唐、五代至宋則擁有「揚一益二」的繁華……  隨著近年來不斷展開的考古發掘,成都靚麗的身姿風華再現——從邁向文明門檻、距今四千多年的新津寶墩古城到「王者歸來」的金沙遺址,從老官山漢墓織機、醫簡到天府廣場石犀的「出世」……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猶如拼圖,描摹出古代成都瑰麗的色彩。
  • 四川發現丨成都琉璃場:興盛於唐宋的古陶窯址
    成都琉璃場,正是傳承700年的器韻之地。《華陽縣誌》載:「琉璃古窯始於唐,盛於宋,衰於明末」。從五代至明朝的700多年間,琉璃古窯燒制過大量的青瓷和五彩繽紛的琉璃釉陶器。上世紀,琉璃場附近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陶器,陶器碎片散布的面積為340畝,堆積層厚1~3米。在現針織廠、印染廠及宿舍和勝利糧站後的建築物的下面,都還可以見到陶器碎片。
  • 考古專家:成都出土大量竹簡 內含扁鵲失傳醫書
    12月19日電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三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據考古專家分析,在出土的大量醫書竹簡中,其中部分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其中184支醫簡內容為《醫馬書》。另外736支醫簡可分為9部醫書,除《五色脈診》外,其他8部醫書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候》、《脈數》。
  • 大家一定要去看《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
    最近,成都各大博物館又放出了一波新展,其中最有成都特色的就要數這個了——正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熱展的《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這個展覽可了不得,不僅囊括了18年來成都地區最新、最重要的考古發現,而且有許多重磅展品是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從來都沒有展出過的!這次一併打包傾情放送,簡直可以說是非常實惠了!
  • 快去刷成都的 最牛考古成績單
    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最近就刷爆了朋友圈。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800多件/套文物,從考古發現到文物修復,全方位展示了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截至8月15日,已有超過2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金沙,零距離感知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成都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
    從2012年7月到2013年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4座西漢時期的土坑木槨墓被清理出來。我國迄今發現的完整西漢時期織機模型,在這裡重見天日;920餘支竹簡組成的10部醫書和一尊人體經穴漆人像,勾勒出2000多年前已經漸趨成熟的中醫體系。此外,還有50餘片木牘,大量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鐵器……從這裡發現的文物,震驚學術界。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 成都考古20年...
    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直言。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代表「王者」身份的金面具、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案的太陽神鳥金箔、來自於良渚文明的十節玉琮、色彩斑斕的各類玉器……構建了一個神奇、充滿想像力、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的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的黃金年代。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以及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代表「王者」身份的金面具、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案的太陽神鳥金箔、來自於良渚文明的十節玉琮、色彩斑斕的各類玉器……構建了一個神奇、充滿想像力、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的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的黃金年代。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每年發掘的考古材料,第二年進行報告整理、撰寫,第三年正式出版。報告集標註的年度是指發掘的年度。  《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共計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時代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內容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並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
  • 成都考古的未解之謎:老官山漢墓為何下葬就被盜?
    謝濤講解老官山漢墓被盜之謎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曾貝佳 宋浩徵2001年,伴隨著金沙遺址的驚世出土,成都考古步入了黃金時代。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被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刷新了人們對成都歷史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