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尋"夏",考古工作者近年留下這些足跡[組圖]

2020-11-26 圖片中國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圖為河南葉縣餘莊遺址標號為M10的墓葬出土的隨葬陶器。該組陶器擺放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11月3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它為何能在中原崛起?它的文化歷經怎樣的起承轉合?

一切有待考古工作提供實證。

25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和安徽禹會村遺址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5項發現都與夏文化和中原文明形成發展相關。

對於整個中國考古界而言,「夏」是一個悠遠而宏大的課題。自1959年史學家徐旭生以明確尋找「夏墟」為目的的豫西田野考古調查為標誌,學術界開展夏代考古工作已經60餘年。

國家文物局今年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正是為了給全面復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準確清晰的答案。

在25日的工作會上,考古工作者們展示了自己近年來尋找「夏」的足跡——

圖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都城遺址中心區多網格式布局示意圖。新華社發(二里頭考古工作隊供圖)

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的分布圖。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時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時莊遺址則發現了一處糧倉倉城,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蹟,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推測應為糧倉。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倉城。

圖為河南葉縣餘莊遺址標號為T0405的探方出土的陶器,該組陶器擺放有序,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11月3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餘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

圖為河南南陽黃山遺址部分發掘現場航拍圖(2019年6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出土大量玉石器製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均與玉石器製作密切相關,推測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禹會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塗山南麓,因「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並確認了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至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銼(2019年1月8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這5個遺址都是比較長期工作的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是在不斷突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點評說,我們所有的發現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豐富了我們的認識,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歷史、理解夏文化。

星散在各處的遺址,埋藏著中華文明的秘密。尋找「夏」、探知文明的起源,對今天的我們意義何在?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一代代傳下來、直到現在都有著內在繼承關係的文化特徵可稱為文化基因。」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雷興山教授說,揭示這些文化基因,就能夠知曉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

新聞連結:

河南南陽發現5000多年前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

河南發現夏代「糧倉城邑」

河南發現4000多年前具有鮮明禮制色彩的成組明器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www.cnmediae.com)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

相關焦點

  • 金壽福|循著夏鼐先生的足跡——記中國在埃及的首次考古發掘
    皮特裡認為,沒有來源和相關信息的出土物幾乎不能被稱為文物;除非留下可供後人復原的發掘記錄,不然的話,所謂考古就是進行破壞。正是為了提供最為可靠和詳盡的記錄,皮特裡從一開始就把攝像技術應用到發掘過程中。著名考古學家特裡格把皮特裡稱為「與眾不同的考古學家」,認為皮特裡對考古實踐和理論的貢獻不可估量,考古發掘逐步變得合乎倫理道德並走向系統和科學的發展軌跡,這些都與他分不開。到了1915年,皮特裡埃及考古博物館已經擁有大約三千串串珠,這在全世界公立博物館或私人收藏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它們不僅數量多、種類齊全,而且分布在古埃及各個歷史階段。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裡?
  • 組圖:行走香港中西區 尋找張國榮的足跡
    4月1日下午, 有香港網友發起行動,行走香港中西區,尋找往日張國榮的足跡。 相關新聞: 組圖:張國榮逝世十周年紀念展在香港開幕 組圖:張國榮離去十載 追憶香港娛樂圈不滅的星光 組圖:組圖:香港舉辦張國榮逝世十周年燭光紀念活動 人民網香港4月2日電 (記者曹海揚、李海元)4月1日,香港市民以不同的形式,紀念一代巨星張國榮。
  • 12萬年前的足跡,可能是人類途徑阿拉伯半島的遷徙路線
    然而,由於證據的缺乏,考古學家對於這些先民所走的路線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從地理和實際的角度來看,穿越阿拉伯半島的遷徙路線是合理的。如今,沙烏地阿拉伯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氣候,但並非一直都是這樣,尤其是在上一個間冰期,當時該地區更潮溼、更適宜居住。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的某些時候,主導半島內部的沙漠還是廣闊的草原,有永久性的淡水湖泊和河流。。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他指出,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二里頭遺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傳播中,目前還存在許多重要考古遺存尚未得到充分發掘,不少考古資料整理亟待完成,攸關夏文化的系統性、多學科研究還不夠,在一些核心問題上的研究尚有空白點等不足,因此需要在二里頭遺址夏文化考古發掘研究上下更大工夫,付出更大努力。
  • 鳥腳類恐龍足跡以《三體》作者劉慈欣命名(圖)
    鳥腳類恐龍足跡以《三體》作者劉慈欣命名(圖) 2016-05-10 10:07:18來源:四川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6年05月10日 10:07 來源:四川新聞網 參與互動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眾多,競爭激烈,專家們對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的20項考古發現來自1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
  • 連東北城市都很少見到的雪地「足跡」,竟然是這些生物留下?
    眼看入冬這麼久,東北和西北不少地方都下雪了,少有人破壞的雪地上,經常會留下神秘足跡。他們到底是什麼生物留下的呢?麻雀:「捆綁」雙腳蹦蹦跳在我國北方,麻雀可以算是城市中最常見的鳥,三五成群活躍在大街小巷。
  •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考古中國」5項新發現聚焦夏文化  本報訊(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
  • 夏人不講漢語,甲骨文無夏字,夏朝如何實錘?論夏研究的一個誤區
    前五種觀點見於詹子慶教授《夏史和夏代文明》一書中,後一種觀點為易華、葉舒憲等學者在這些年提出。以上六種觀點,均無法從具體的考古遺址中獲得自證性的文字材料,既便是這些年名聲赫赫的二里頭文化,亦是如此。  (1)按照《史記》的歷史年代框架,夏是殷商之前的政權。《尚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換句說,目前沒有可靠的文獻證據可以證明夏人已經創製成熟的文字;從考古事實來看,中國最早的成體系文字是商文字,這也呼應了文獻的記載。因此,指望著從地下發現與夏代共時的文字材料來證明夏的存在,那無異於說夏研究可以束之高閣了。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緬懷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先生 - 新聞中心
    在夏鼐先生的倡導和推動下,碳14已成為中國考古斷代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很多遺址的年代測試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夏鼐先生在學術研究上積澱淵博、視野廣闊,而在治學上又極為嚴謹。他說:「考古工作者的水平和成績如何,主要不是看他發掘出什麼,而是要看他用什麼方法發掘出這些東西而定。」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生涯中,他一直身體力行,因而他的業績是科學的實證精神所結的碩果,也為中國學人樹立了一座垂範的豐碑。
  •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原標題: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呈現出明顯的「九宮格」形制,體現了都城的布局結構﹔安徽禹會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或將為「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古史傳說提供重要線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則發現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在了解夏王朝社會組織結構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價值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袁廣闊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  印次:1  ISBN:9787030662316  內容簡介:  本書在結合作者主持和參與的考古發掘新資料的基礎上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carbon footprint 碳足跡(組圖)
    那麼,這個「碳足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大家一起來看下面的解釋:  Carbon footprint is a measure of the amountofcarbon dioxide emitted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of fossilfuels.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的研究論文中。
  • 夏鼐:夢圓考古妝成時—新聞—科學網
    出發之前,夏鼐曾拜謁名師,遍覽能尋到的中外文考古學、人類學論著,參加田野考古實習,對中國考古學的現狀有了明確的大致認識:「中國考古學上的材料頗不少,可惜都是未經科學式發掘方法,故常失了重要的樞紐……」 改變中國考古學的面貌,成為他心中隱約的渴望。
  • 貴州茅臺鎮發現大規模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光明日報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美德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10日宣布,他們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下侏羅統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並確認這是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的,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