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先生 - 新聞中心

2020-12-03 中國僑網



緬懷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先生


    
    今年6月19日,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夏鼐先生逝世20周年的紀念日。
    
    為了紀念夏鼐先生對中國考古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也為緬懷其對故鄉溫州的眷戀之情以及對收集、挖掘、研究東甌遺存所作的貢獻,溫州博物館館長金柏東先生特撰文,以寄託家鄉人民對夏鼐先生永恆的懷念。
    
    溫州的另一位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與夏鼐先生有著深厚的交情,從1959年夏鼐先生為鄭振鐸先生所寫的紀念文章中,折射出兩位溫籍文化名人對祖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視之心以及熠熠閃耀的人格光芒。
    
    溫州博物館還提供了不少珍貴的老照片,其中除了反映夏鼐先生考古生涯的片斷之外,還有他年少時就讀於溫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初中部的定格以及幫助研究鄉邦文物的實物照片。
    
    在此,借用夏鼐先生曾經借用過的一句話:「好人是不死的!給我們充實而美麗的生活的人是永遠不死的!」
    
    樹立裡程碑
    
    甌越大地,鍾靈毓秀。這是一片產生能工巧匠的「百工之鄉」,這是一方湧現學界巨擘的「東南鄒魯」。文化巨人宛如星辰閃爍於歷史星河,夏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顆熠熠放光的星。
    
    90多年前,夏鼐先生出生在溫州倉橋街一個古風猶存的商人家庭。他沒有子承父業,溫州人的精明在這位少年的身上體現出的是對學識的渴望及對人生的不懈追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從省立十中(溫州中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在陳寅恪、錢穆、蔣廷黻等學者的指導下,打下了深厚的史學基礎。1935年,他遠渡重洋到英國倫敦大學留學,師從著名的考古學家格蘭威爾教授。求學期間,他參加了當時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英格蘭坦徹斯特地區梅登堡山城遺址、埃及艾爾曼特遺址和巴勒斯坦杜隸爾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不斷的實踐,使一名學子成長為一位學貫中西、經綸滿腹的大學者,為日後新中國的考古事業發展撐起了一片嶄新天地。
    
    說到中國的考古,也許有人會聯想到北宋時的金石學。那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考古。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田野考古學,是從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對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開始的。在此之前,許多國外學者在中國已經開始了一些遺址的發掘。夏鼐先生無疑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者,同時也是新中國考古學的奠基者。1941年,學成歸國的夏鼐開始在田野考古上大顯身手。1944年在甘肅陽窪灣發掘齊家文化墓葬時,他從細微的發現中得出了仰韶文化早於齊家文化的結論,理清了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的分期。這對之後研究黃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發展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其後,他的論文《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正》在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雜誌上發表,當即引起英國和歐洲學術界轟動。陽窪灣出現的第一縷曙光,「標誌中國史前考古的新起點,也意味著由外國學者主宰中國考古學的時代從此結束了。」
    
    夏鼐先生是建國後最早用科學方法對遺址進行發掘的學者。1950年,他在河南輝縣琉璃閣主持戰國時代車馬坑的發掘,成功地剔出19輛大型木車的遺存。這是新中國田野考古工作高超技術與水平的第一次顯示。其後他主持的著名的定陵、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墓、河南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的重要發掘,更是名震中外考古學界。通過一系列遺址的調查與發掘,造就了一大批考古人才,使新中國考古學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夏鼐先生也進入了與斯文·赫定、安特生、格林·丹尼爾、波提埃、李希霍芬等一代考古學界宗師齊名的行列。由於他崇高的學術地位,先後被授予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訊院士、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義大利近東遠東研究所通訊院士等稱號。他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術界接受外國國家最高學術機構榮譽稱號最多的學者,夏鼐先生擔任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達20年。即便升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要職,他也從沒有離開過與之相伴一生的考古事業。他的人品有口皆碑,作為一個考古學家,他涉獵之廣泛,學識之淵博也是無人企及的,一直處於中國考古學術金字塔的巔峰地位。
    
    夏鼐先生還十分重視在考古中應用現代自然科學方法。1955年,當他洞悉到碳14測年法測定古代遺物年代的利用價值後,馬上著手組建中國第一所碳14實驗室。在夏鼐先生的倡導和推動下,碳14已成為中國考古斷代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很多遺址的年代測試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夏鼐先生在學術研究上積澱淵博、視野廣闊,而在治學上又極為嚴謹。他說:「考古工作者的水平和成績如何,主要不是看他發掘出什麼,而是要看他用什麼方法發掘出這些東西而定。」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生涯中,他一直身體力行,因而他的業績是科學的實證精神所結的碩果,也為中國學人樹立了一座垂範的豐碑。由他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新中國考古發掘和研究》,成為新中國考古成就的標誌。專著《考古學論文集》、《考古學和科技史》、《中國文明的起源》(日文)已成為中國考古學經典。以他的學識和精力,本可以留下更多大部頭的著作,然而他卻甘願為他人的大部頭著作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據最保守統計,經他審閱和修改的文稿有三四千萬字左右。正如一篇紀念文章所說的:「在考古學的領域裡,他給他的祖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樹立了一座高大的豐碑;這座碑的一面,記載著他終生的輝煌勞績,另一面鐫刻著『獻身精神』四個大字,揭示了他水晶般的內心世界。」
    
    拳拳故園情
    
    「直道世人男子業,異鄉加飯兄弟心」。夏鼐先生從來不曾忘卻自己的根之所系、情之所寄。「故園自有好河山,羈旅他鄉兩鬢斑。昨夜夢中遊雁蕩,醒來猶覺水潺潺。」這首《憶故鄉溫州》的詩就是一位思鄉心切的遊子最好的寫照。甌海潮蹤,雁山雲影。夏鼐先生在僅有的幾次返回故鄉時,總是以為鄉邦做事為樂。
    
    1947年,他曾赴西山尋覓「義冢」碑碣,登西山勘察名揚中外的唐宋西山窯址群。在海壇山麓,他發現北宋元豐三年海神廟石碑,就對殘斷石碑進行拼合,使這一珍貴文物終可識讀。
    
    他收集並捐獻的英國傳教士蘇慧廉撰寫的珍貴圖書《一個傳道團在中國》和其夫人洛茜寫的《走向中國》,至今依然靜靜地躺在溫州圖書館善本室。
    
    他對元代同鄉周達觀的名著《真臘風土記》一書進行校勘和注釋,此書被稱是同時代人對吳哥文化極盛時代柬埔寨的唯一記載,這是他對中外交通史的又一重大貢獻。
    
    1956年10月17日,夏鼐先生回到溫州,來到文管會鑑定一批文物,並將自己收藏的漢至清的百餘枚古錢幣和手書《溫州先哲著述見存書目》捐獻給溫州文管會收藏。
    
    上世紀60年代,在溫州出土的獨木舟和樂清白石的動物化石,年代一直無法斷定,夏鼐先生回到故鄉得知此事,就親自把實物標本帶到北京,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從這些事例,可鑑一位學術泰鬥的拳拳故園情。
    
    天穹如水,河漢星邈。夏鼐先生並沒走遠,他在天上欣慰地注視著後來者。
    
    人物介紹
    
    夏鼐,字作銘,1910年2月7日出生於溫州市區,曾就讀於溫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學附小及該校初中部。1927年入上海私立光華大學附中高中部讀書,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後轉入清華大學歷史系,獲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的考古學部門。1935年改去英國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留學期間就開始了考古生涯,遠至埃及、巴勒斯坦等地,並因此獲得考古學博士學位。
    
    1941年,學成歸國的夏鼐至四川南溪縣李莊,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1945年,在甘肅進行考古工作,調查發掘了寧定陽窪灣等遺址,第一次從地層學上確認仰韶文化的年代早於齊家文化,為建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正確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礎。1950年,主持河南輝縣戰國時代車馬坑的發掘,初次顯示新中國田野考古工作的技術水平。1956年至1958年,主持對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進行大規模發掘。1972年,主持馬王堆漢墓發掘工作。1983年,指導廣州南越王墓發掘。1984年,最後一次視察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發掘工地,進行現場指導。
    
    建國後歷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1985年6月17日,在審閱《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有關稿件時,突發腦溢血。6月19日下午,因搶救無效病逝於北京,終年76歲。(來源/溫州日報,作者/金柏東)
    

相關焦點

  • 金壽福|循著夏鼐先生的足跡——記中國在埃及的首次考古發掘
    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和發展與埃及息息相關。如今,中國考古人員終於登上這塊催生和檢驗考古理論及方法的神奇土地進行考古研究,這標誌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中國考古學界在考古技術和田野經驗方面趕上西方水平。中國考古學界實現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是夏鼐先生早年在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並始終站在考古學的學術前沿、以全球視野建設新中國考古學的結晶。
  • 人物|日記甫出 夏鼐的朋友圈亮了
    夏鼐畢業照 ◎葉新(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 夏鼐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在埃及考古學、中國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中國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的考古學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是為新中國考古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術專家。
  • 夏鼐:夢圓考古妝成時—新聞—科學網
    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浙江溫州人,早年考入清華大學,在陳寅恪、錢穆、蔣廷黻等的指導下打下深厚的史學基礎,先治中國近代外交史,後轉中國近代經濟史。1935年留學英國,轉治考古學,1946年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專家。
  • 中山大學考古學真題
    感謝給我提供真題的小學妹,也在這裡恭喜她今年成功考上中山大學考古學專業!中山大學2017年考古學研究生初試題目一、名詞解釋石核 梁思永 水下考古 GIS 石峽文化 侯馬盟書 雲岡石窟 壁畫墓 章懷太子墓 鬲二、簡答題(五選三)1、簡述新石器時代城址的發現與分區;2、簡述二里頭文化;3、簡述海昏侯墓考古發現與研究
  • 《侯馬盟書》留典範 先生故裡憶嘉風 介休市隆重舉行紀念張頷先生...
    1965年,主持了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的發掘工作,經過十餘年的艱苦鑽研,於1976年發表巨著《侯馬盟書》,被國內外史學界公認為新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此外,先生還廣涉古文字學、考古學、晉國史及古錢幣等領域,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2017年1月18日先生逝世,享年97歲。2020年1月19日,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倡議設立全省文物系統最高獎「張頷獎」。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②|物質與觀念:不同學科的解釋邊界
    段穎:考古學與人類學,在探究人類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等問題上,有很多相互交織的地帶,比如王明珂先生在討論華夏邊緣時,就利用了不少考古學材料(如聚落中的穀物、動物骨骼遺存),以不同時期人群對動植物的馴化、食用程度來說明遊牧、農耕人群的邊界移動,這對於人類學、民族學、民族史研究而言,帶來很多啟示,讓人印象深刻,但也引發人類學者新的思考,比如華夏邊界,乃至華夷之辯
  • 今天又一位大師離我們遠去——深切緬懷著名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
    而今天,新青年數學教師工作室微信公號刊文傳出消息,我國著名數學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奠宙先生,於中午12時逝世,享年85歲。張奠宙先生是數學、數學史、數學教育的三棲學者,在數學史、數學科普和數學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由他發展的中國特色數學教育理論體系,被譽為當代數學教育三大流派之一。他帶領中國數學教育走向世界,1999年,他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7年,入選當代教育名家。
  • 「考古學與當代社會——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成立五周年專題研討會」成功舉辦
    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成立於2015年7月,旨在立足校園,以首都師範大學及其延伸資源為中心,普及考古科學知識,開展考古公共教育,講好考古故事,傳承中華文化,服務社會大眾。   2020年11月15日上午,「考古學與當代社會——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成立五周年專題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
  • 介休市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此次紀念活動得到了省文聯、省考古研究院、省藝術創作中心、省書法家協會和我省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省文化藝術界藝術大家田樹萇、張繼紅,介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維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齊宏亮,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克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侯建文,市政協副主席郝繼文及張頷先生的家屬、學生、弟子代表出席儀式。李克虎主持儀式。
  • 緬懷閔乃本先生
    當我1993年加盟香港中文大學後,由於許中奇博士的緣故,與閔先生就有了很多直接的學術交流和探討。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原子力顯微鏡(AFM)技術剛剛發明起步,人們對於如何充分利用發揮該技術,並不十分清楚。時任電子工程系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的I.H.Wilson教授是離子注入技術的專家,同時也對掃描探針顯微術情有獨鍾。當時市場上商品化AFM顯微鏡為數極少。
  • 河北大學舉辦紀念滕大春先生誕辰110周年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日前,河北大學成功舉辦紀念滕大春先生誕辰 110 周年學術研討會暨《滕大春文集》首發式。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滕大春先生家人、生前友好、弟子及該校相關專業師生代表、出版機構領導等100餘人參加會議。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新中國比較教育學科創始人之一、原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和原北京師範大學外國教育史專業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式穎先生專門發來賀信。
  • 「現代數學奠基人」 姜立夫的傳奇人生
    姜立夫先生便是他們中的傑出先驅。在姜立夫故居,宏大的歷史被濃縮在展廳空間裡,讓我們重溫這位「現代數學奠基人」的傳奇人生,緬懷他為中國現代數學事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洋狀元」以族產充「學田」,創辦愛敬小學姜立夫(1890~1978),原名姜蔣佐,他的故居原建於1895年(清末光緒年間),其中,有5間二層的走馬樓建於1947年。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樊洪業,王揚宗供圖8月29日上午,正專意撰寫紀念胡先驌會議文章,張藜微信告知,纏綿病榻多年的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走了。可在月中與她見面時,還告知樊先生病情穩定,實在愕然。又先後發表《馬相伯與函夏考文苑》《「研究院」東漸考》《中央研究院院長的任命與選舉》《前中央研究院的創立及其首屆院士選舉》等,詳細考察了「研究院」這種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組織的起源及其東漸歷程,釐清了一些認知錯誤如函夏考文苑模仿對象是法蘭西研究院而不是法蘭西科學院,號召學術界加強對中研院院士群體的研究,「考察第一代科學家的形成背景和過程,分析科學家集團的貢獻及其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揭示他們的特有活動方式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 姜立夫: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奠基人
    姜溯多  姜立夫(1890-1978),是中國現代數學主要播種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溫州地區第一位(中國第二位)哈佛大學數學博士。  講好姜立夫故事,展示百年中國教育發展歷史,對宣傳科教興國、教育強國思想,提倡尊師重教、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和社會理念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起步!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1950年10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僅兩個月之後,由時任副所長的夏鼐帶隊,前往我省輝縣開始了新中國的第一次考古發掘,拉開了新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大幕。因此,學界把新鄉輝縣稱為「新中國考古學的搖籃」,將輝縣的發掘稱為「中國考古學新的裡程碑」。「新鄉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從裴李崗、仰韶、龍山,到夏商兩周以迄明清,時代相連,文化序列完整,是研究探索華夏文明產生、發展、延續不斷的重要地區,是闡釋華夏歷史文明諸多問題的關鍵地區,做好新鄉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
  • 緬懷丨「天眼之父」南仁東
    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魂歸天際,縱在宇宙盡頭,也要繼續探索前進……  「沒有南仁東,就沒有中國天眼」  「天眼之父」南仁東 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
  •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中國天眼震撼世界時,後方卻傳來了噩耗,南仁東先生與世長辭!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