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乃本先生與世長辭,噩耗傳來,心情沉重,悲感萬分。藉此短文,以表達對閔先生的敬仰和哀思。
閔先生是國際著名的材料學家。早在1978年秋,當我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不久,我就從同寢室晶體專業的高玉民同學處略知閔先生的學術成就。我雖然當時就讀物理系聲學專業,但是仍對固體材料及凝聚態物理抱有濃厚的興趣。1988年初在物理系聲學所導師張淑儀院士的安排下,我有機會赴德國(當時的西德)學習深造。聯繫的德國導師則是世界著名固體聲學權威Klaus Dransfeld教授(德國科學院院士,原馬克斯•普朗克協會固體研究所和高磁場研究所所長),就讀的學校則是德國著名的精英大學-康斯坦茨大學。它坐落於美麗的博登湖畔,鄰近雄偉壯闊的阿爾卑斯山脈。當時主要從事固體表面納米尺度能量轉移過程,以及近場掃描探針顯微術方面的研究。
1993年春夏,博士畢業後,我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從事電子信息材料及掃描探針顯微術,以及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由於工作關係,我與時任電子工程系講師的許中奇博士有諸多學術研究合作。許中奇博士是有機金屬化學氣相外延技術的專家。其博士導師則是該外延技術的創始人- 美國猶他大學工程學院的G.String fellow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許中奇博士在猶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1982-1986),就認識了當時在猶他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閔先生。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長久的友誼和學術合作。許中奇博士對閔先生的學術成就,特別是晶體生長理論的造詣十分敬佩。從1992年至1994年期間,許中奇博士每年夏季都會邀請並安排閔先生, 蒞臨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進行學術訪問,共同探討晶體生長方面的學術問題。
當我1993年加盟香港中文大學後,由於許中奇博士的緣故,與閔先生就有了很多直接的學術交流和探討。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原子力顯微鏡(AFM)技術剛剛發明起步,人們對於如何充分利用發揮該技術,並不十分清楚。時任電子工程系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的I.H.Wilson教授是離子注入技術的專家,同時也對掃描探針顯微術情有獨鍾。當時市場上商品化AFM顯微鏡為數極少。當亞洲第一臺商品化AFM抵達香港中文大學後,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這臺先進表面表徵儀器的作用成為電子工程系教授們關心的問題。許中奇博士自然想到了原子臺階。經過幾輪的外延生長參數優化,AFM的成像似乎顯示出砷化鎵外延生長薄膜的臺階生長模式。但由於表面氧化物的存在,以及缺乏第三方獨立驗證,得到的較為模糊的單原子臺階圖像,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當我們經過多次努力,特別是清晰地觀察到與螺位錯相關的單原子臺階,以及由瑞士巴塞爾大學H.-J. Güntherodt教授小組R. Lüthi博士提供的第三方獨立驗證,單原子臺階的存在以及AFM的縱向原子尺度解析度,便得到無可置疑地證明。閔先生為此極為興奮,專程撥冗到實驗室實地考察,詳細了解實驗細節。並專門指示南京大學物理系王牧教授,跟蹤學習。後續並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購置了江蘇省第一臺商品化原子力顯微鏡,用於晶體生長的基礎研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葉,我們的單原子臺階工作迅速引起了國際晶體生長學界,半導體材料學界,以及掃描探針儀器設備製造商的極大關注和相關行動,產生了較深遠的學術和應用影響力。而我們的實驗室一度成為了掃描探針儀器設備製造商的產品推銷中心。在現時石墨烯及二維層狀材料的研究熱潮中,其主要表徵手段就是早年我們發現的商品化AFM的縱向原子臺階解析度!
本文作者(左二)與閔先生(右二)的合影,攝於南京大學物理樓前
閔先生終其一生,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孜孜不倦,勤勉耕耘,同時又諄諄教誨,提攜後學。在1992年至1994年期間,閔先生每次夏季蒞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學術訪問交流時,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大學圖書館,博覽最新科技文獻和書籍,尋覓新的科學思想,構思國家未來科研計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當他在大學圖書館從文獻閱讀中獲知日本研究小組利用電極圖案構造波導器件時,突然領悟到電極圖案方法可以用於製備周期性電疇的極化周期以及取向控制。他隨即利用電子工程系的電報傳真機,將論文分頁傳真給南京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員,並要求快速跟進。從而迅速開展和實現了周期性電疇的製備工作,並完成了準位相配備的實驗嘗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多色雷射的同步產生。憑藉此重要結果,閔先生率團隊成員,榮獲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經此一役,閔先生經常告訴他人,香港是他的福地。
閔先生教書育人,扶助新秀,不遺餘力。我的第一個科學研究計劃申請書是關於研發一種原子力顯微鏡,並用於觀察研究無機鐵電薄膜材料的電疇翻轉行為,以及其動力學特性。由於研究方法新穎,並展現了研究對象及特性的若干可能性,此研究計劃書得到多位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大力推薦,從而獲取香港研究資助機構的高額資助。這一成功經歷,對於當時我這樣一位獨立科研新手是一個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並以此為起點,連續多年獲得該資助機構的資助。多年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才了解到,那個第一個申請書的其中一位主要評審專家是閔先生。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強力支持。時至今日,我對閔先生當年的大力支持和深刻的科研洞察力,心存感激,由衷敬佩。
香港回歸之後,閔先生十分關心香港的科技發展,亦撥冗數次訪問香港,特別是2000年,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楊振寧訪問學者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其他學校。我亦有幸與閔先生和洪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而2004年,閔先生作為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的訪問學者再次訪問香港。我有幸受邀,與閔先生及諸多大陸在港學習訪問的青年學者,在香港科技大學歡聚一堂。閔先生勉勵年輕學者們要相互學習,團結互助,共同進步。隨文的像片則展現了當時歡聚一堂的一幕。其中的諸多年青學者,現在已是學術界的領軍人物或中堅骨幹。
回顧往事,緬懷閔先生在科學研究道路上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的豐功偉績,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我們要學習閔先生不畏艱難,善於學習,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精神,在實現「雙一流大學」和實現強國夢的徵程中,只爭朝夕,砥礪奮進。
閔乃本先生安息吧!
隨筆附上小詩一首,以致哀思。
憶閔乃本先生
久有凌雲宏圖志 ,
披星戴月攻堅難 。
疇鑄相位匹配夢 ,
揚子江畔凱歌還 。
作者簡介:
許建斌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