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閔乃本先生

2021-01-17 兩江科技評論

    閔乃本先生與世長辭,噩耗傳來,心情沉重,悲感萬分。藉此短文,以表達對閔先生的敬仰和哀思。 


閔先生是國際著名的材料學家。早在1978年秋,當我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不久,我就從同寢室晶體專業的高玉民同學處略知閔先生的學術成就。我雖然當時就讀物理系聲學專業,但是仍對固體材料及凝聚態物理抱有濃厚的興趣。1988年初在物理系聲學所導師張淑儀院士的安排下,我有機會赴德國(當時的西德)學習深造。聯繫的德國導師則是世界著名固體聲學權威Klaus Dransfeld教授(德國科學院院士,原馬克斯•普朗克協會固體研究所和高磁場研究所所長),就讀的學校則是德國著名的精英大學-康斯坦茨大學。它坐落於美麗的博登湖畔,鄰近雄偉壯闊的阿爾卑斯山脈。當時主要從事固體表面納米尺度能量轉移過程,以及近場掃描探針顯微術方面的研究。

 

1993年春夏,博士畢業後,我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從事電子信息材料及掃描探針顯微術,以及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由於工作關係,我與時任電子工程系講師的許中奇博士有諸多學術研究合作。許中奇博士是有機金屬化學氣相外延技術的專家。其博士導師則是該外延技術的創始人- 美國猶他大學工程學院的G.String fellow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許中奇博士在猶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1982-1986),就認識了當時在猶他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閔先生。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長久的友誼和學術合作。許中奇博士對閔先生的學術成就,特別是晶體生長理論的造詣十分敬佩。從1992年至1994年期間,許中奇博士每年夏季都會邀請並安排閔先生, 蒞臨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進行學術訪問,共同探討晶體生長方面的學術問題。

 

當我1993年加盟香港中文大學後,由於許中奇博士的緣故,與閔先生就有了很多直接的學術交流和探討。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原子力顯微鏡(AFM)技術剛剛發明起步,人們對於如何充分利用發揮該技術,並不十分清楚。時任電子工程系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的I.H.Wilson教授是離子注入技術的專家,同時也對掃描探針顯微術情有獨鍾。當時市場上商品化AFM顯微鏡為數極少。當亞洲第一臺商品化AFM抵達香港中文大學後,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這臺先進表面表徵儀器的作用成為電子工程系教授們關心的問題。許中奇博士自然想到了原子臺階。經過幾輪的外延生長參數優化,AFM的成像似乎顯示出砷化鎵外延生長薄膜的臺階生長模式。但由於表面氧化物的存在,以及缺乏第三方獨立驗證,得到的較為模糊的單原子臺階圖像,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當我們經過多次努力,特別是清晰地觀察到與螺位錯相關的單原子臺階,以及由瑞士巴塞爾大學H.-J. Güntherodt教授小組R. Lüthi博士提供的第三方獨立驗證,單原子臺階的存在以及AFM的縱向原子尺度解析度,便得到無可置疑地證明。閔先生為此極為興奮,專程撥冗到實驗室實地考察,詳細了解實驗細節。並專門指示南京大學物理系王牧教授,跟蹤學習。後續並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購置了江蘇省第一臺商品化原子力顯微鏡,用於晶體生長的基礎研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葉,我們的單原子臺階工作迅速引起了國際晶體生長學界,半導體材料學界,以及掃描探針儀器設備製造商的極大關注和相關行動,產生了較深遠的學術和應用影響力。而我們的實驗室一度成為了掃描探針儀器設備製造商的產品推銷中心。在現時石墨烯及二維層狀材料的研究熱潮中,其主要表徵手段就是早年我們發現的商品化AFM的縱向原子臺階解析度!

 

本文作者(左二)與閔先生(右二)的合影,攝於南京大學物理樓前


閔先生終其一生,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孜孜不倦,勤勉耕耘,同時又諄諄教誨,提攜後學。在1992年至1994年期間,閔先生每次夏季蒞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學術訪問交流時,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大學圖書館,博覽最新科技文獻和書籍,尋覓新的科學思想,構思國家未來科研計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當他在大學圖書館從文獻閱讀中獲知日本研究小組利用電極圖案構造波導器件時,突然領悟到電極圖案方法可以用於製備周期性電疇的極化周期以及取向控制。他隨即利用電子工程系的電報傳真機,將論文分頁傳真給南京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員,並要求快速跟進。從而迅速開展和實現了周期性電疇的製備工作,並完成了準位相配備的實驗嘗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多色雷射的同步產生。憑藉此重要結果,閔先生率團隊成員,榮獲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經此一役,閔先生經常告訴他人,香港是他的福地。

 

閔先生教書育人,扶助新秀,不遺餘力。我的第一個科學研究計劃申請書是關於研發一種原子力顯微鏡,並用於觀察研究無機鐵電薄膜材料的電疇翻轉行為,以及其動力學特性。由於研究方法新穎,並展現了研究對象及特性的若干可能性,此研究計劃書得到多位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大力推薦,從而獲取香港研究資助機構的高額資助。這一成功經歷,對於當時我這樣一位獨立科研新手是一個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並以此為起點,連續多年獲得該資助機構的資助。多年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才了解到,那個第一個申請書的其中一位主要評審專家是閔先生。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強力支持。時至今日,我對閔先生當年的大力支持和深刻的科研洞察力,心存感激,由衷敬佩。

 

香港回歸之後,閔先生十分關心香港的科技發展,亦撥冗數次訪問香港,特別是2000年,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楊振寧訪問學者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其他學校。我亦有幸與閔先生和洪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而2004年,閔先生作為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的訪問學者再次訪問香港。我有幸受邀,與閔先生及諸多大陸在港學習訪問的青年學者,在香港科技大學歡聚一堂。閔先生勉勵年輕學者們要相互學習,團結互助,共同進步。隨文的像片則展現了當時歡聚一堂的一幕。其中的諸多年青學者,現在已是學術界的領軍人物或中堅骨幹。 

 回顧往事,緬懷閔先生在科學研究道路上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的豐功偉績,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我們要學習閔先生不畏艱難,善於學習,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精神,在實現「雙一流大學」和實現強國夢的徵程中,只爭朝夕,砥礪奮進。

 

閔乃本先生安息吧!

 

隨筆附上小詩一首,以致哀思。

 

 

憶閔乃本先生

 

  久有凌雲宏圖志 ,

  披星戴月攻堅難 。

  疇鑄相位匹配夢 ,

  揚子江畔凱歌還 。

 

 作者簡介:

許建斌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深切緬懷材料大家閔乃本先生
    1982年從南大畢業的朱永元先在蘇州一家工廠工作了三年,1985年被閔先生慧眼識才,招進課題組專門做超晶格方面的研究;老三屆畢業生祝世寧,年輕一些的陸亞林、陸延青也相繼進入閔乃本先生課題組,成為他的博士生。考慮到研究項目從純基礎的科學很有可能發展到應用,於是從1986年開始,閔乃本設想可以招收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研究生。
  • 仰望星空,「閔乃本星」永遠閃耀! 南大教授緬懷恩師:他教會了我們...
    閔乃本院士 南大供圖  記者從南京大學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閔乃本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傑出代表。
  • 石莊鄉賢閔乃本院士為什麼了不起
    (視頻來源:央視《大家》欄目 閔乃本先生生平及訪錄)1984年,中國發生的兩件大事鼓舞了時為晶體生成領域新星的閔乃本先生,使他感到自己的學術設想有了實現的客觀條件:一是中央決定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二是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國家計委確立建設的首批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
  • 著名晶體物理學家閔乃本先生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
    閔乃本   閔乃本,著名晶體物理學家,1935年8月生,江蘇省如皋市人,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   閔乃本曾提出「介電體超晶格」概念,建立了「多重準位相匹配理論」,預言了準周期介電體超晶格可以同時實現多種波長的雷射倍頻和直接實現雷射三倍頻,隨後用實驗證實。2006年,閔乃本院士關於介電體超晶格的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使介電體超晶格從冷門變成國際熱門,也催生了「疇工程學」新學科的誕生。
  • 「閔乃本星」依然閃耀——追憶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
    閔乃本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留住人才。在他看來,一個學術群體的發展,不是隨意招一批有潛質的人、添一批設備就可以成就的事情,而是一個包括學科知識、實驗技能、研究成果等不斷積澱的過程。  閔乃本從77、78級學生中選拔一批優秀的年輕人做自己的研究生。老三屆畢業生祝世寧,年輕一些的陸亞林、陸延青相繼進入閔乃本的課題組,成為他的博士生。
  • 南大閔乃本院士逝世 「閔乃本星」將永遠閃耀
    璀璨銀河,群星閃耀,有一顆叫做「閔乃本星」的小行星。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閔乃本院士出生在如皋市石莊鎮,這顆科學界閃耀的星星,正是從這裡升起的。19日,記者來到他的出生地,進行了探訪。
  • 閔乃本團隊:「冷板凳」,一坐十九年
    1992年,閔乃本教授在香港作學術訪問。一有空,他就泡在圖書館裡,查看各種學術資料。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閔乃本在一本學術雜誌上看到日本科學家的一篇文章,談到將半導體平面工藝運用於光波導領域。仿佛是靈光一閃,閔乃本得到一個啟發:在介電體超晶格研究中,是否也可以借用這個方法?他立刻將文章傳真回實驗室,祝世寧教授敏感地抓住了這個啟發點。
  • 閔乃本同志逝世
    閔乃本同志遺像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九三學社的優秀領導人,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原副主席,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閔乃本同志,因病於2018年9月16日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83歲。
  • 閔乃本去世是怎麼回事?閔乃本是怎麼去世的
    記者從南京大學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閔乃本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傑出代表。
  • 南開師生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
    中新社天津四月二十九日電(張國)連日來,南開大學師生懷著沉痛的心情,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  在南開大學舉行的追思會現場,大屏幕上的費孝通先生遺像在綠葉映襯下笑容分外親切。遺像兩旁「一介書生著書立學為百姓宗慧,一生富民走鄉訪鎮求國家榮華」的輓聯,是他傳奇一生的真實寫照。
  • 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閔乃本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館內舉行。閔乃本院士9月16日在江蘇南京病故,享年83歲。其逝世後,習近平、李克強、汪洋、胡錦濤、溫家寶、張德江、俞正聲、吳官正等同志通過不同方式表示哀悼。江蘇省各級黨政機關、民主黨派、高校和社會團體代表以及南京大學師生代表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 沉痛悼念:懷材料大師閔乃本院士
    閔乃本院士1935年8月出生於江蘇如皋,1955年9月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9年9月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閔乃本編著的教材《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1983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5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及獎章,2001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及獎章,200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代表。2013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命名國際編號為(199953)號小行星為「閔乃本星」。
  • 用一生來實踐「知識分子的擔當」——閔乃本
    「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畢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祖國和人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閔乃本曾經多次這樣表明自己的心跡。上世紀50年代末,在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的帶領下,閔乃本踏入當時國內尚是空白的晶體缺陷研究領域。
  • 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閔乃本去世
    閔乃本編著的教材《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1983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5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及獎章,2001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及獎章,200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代表。2013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命名國際編號為(199953)號小行星為「閔乃本星」。
  • 閔乃本去世 有顆小行星跟他同名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一個人一輩子,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一點東西。」閔乃本院士的兩位弟子陸延青教授和吳迪教授,都記得老師的這句諄諄教誨。「他教會了晚輩,什麼是知識分子的眼界和擔當。」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閔乃本去世原標題:通籍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閔乃本於閔乃本,男,漢族,1935年8月生,江蘇省如皋市人,九三學社,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 研究領域包括晶體生長、非線性光學材料、光學超晶格等,是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973計劃「光電功能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
  •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院士因病去世 享年83歲
    閔乃本(圖中左二)和學生們在一起。南京大學供圖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閔乃本因病去世 享年83歲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雅)17日,南京大學發布訃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嗚呼哀哉: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逝世,享年83歲!
    讓我們一起為閔乃本宗親沉重哀悼!閔乃本院士曾參與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推動了量子調控等重大研究計劃的設立和實施。閔乃本院士1935年8月出生於江蘇如皋,1955年9月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9年9月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原標題:斯人已逝,星光依然閃耀長空閔乃本院士指導學生。南京大學供圖閔乃本院士在工作。 本報資料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9 月17 日下午,閔乃本院士治喪委員會正式發布了訃告。閔乃本編著的教材《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1983 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5 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及獎章,2001 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及獎章,2007 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代表。2013 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命名國際編號為( 199953 ) 號小行星為"閔乃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