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下王崗遺址考古報告發布 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引熱議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陶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新華社鄭州11月30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近百位業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南淅川,回顧數十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共商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大計。

    報告顯示,下王崗遺址整個面積約6000平方米,國家文物部門先後多次對其進行大型搶救性發掘,發掘總面積達5311平方米,基本被全面揭露。遺址從距今約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延續至西周晚期,年代跨度近5000年,是研究史前聚落完整面貌的典型個案。

    報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表示,報告全面呈現了發掘成果,可為丹淅流域文化譜系變化、史前環境變遷、聚落形態演變等課題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據介紹,報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三冊,包括遺址概括、仰韶文化時期遺存、屈家嶺文化時期遺存、龍山文化時期遺存、二里頭文化時期遺存、西周時期遺存、漢代及其他時代遺存、結論等八章,600餘張彩色資料照片隨書出版,涉及發掘現場、出土文物等珍貴畫面。

    丹淅流域即丹江與淅水流域及其周邊地區,以淅川縣為主體。歷史底蘊深厚的淅川是考古界的天堂,這裡先後出土文物9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4件。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賈連敏指出,丹江口庫區淅川縣境內及其周邊區域已調查確認的文物點多達170餘處,是研究早期文明交流與互動的重要地區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今天中國地域範圍內,史前時期各主要地理單元或地區都有各自文明的演進過程,丹淅流域正是這些「多元」中十分有特色的「一元」,仰韶時代、龍山時代以及楚都丹陽時期尤其是丹淅流域早期文化與文明發展中的輝煌階段,有待進行總結性、全方位的展示與研討。

    當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淅川縣共建的「文化遺產研創中心」揭牌。已淹沒於水底的遺址並沒有被今人忘記,丹淅流域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將在文化弘揚、文脈傳承、文旅融合的發展中,重現繁華。

相關焦點

  • 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其中裴李崗文化方面主要探索了該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仰韶文化方面對彩陶及其承載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對龍山文化與早期國家起源特別是夏文化的關係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該書有助於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河南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進程,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調查者認為石峁雕像具有濃鬱的地域性質,雖屬於河套地區範圍內,但卻與河南、關中、隴東及更遠的川鄂蘇地區的商時期文化有著密切聯繫,是石峁巫覡集團的存在和社會宗教文化的反映,對探討華夏民族的融合歷史、族源、族屬等問題提供了形象標尺與民族學研究參照系。  2010年,神木縣文體局向陝西省文物局報告,石峁遺址發現了大量玉器、陶器等文物,被當地文物收藏家收藏。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個!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河南考古70年:重現華夏文明基因譜系
    河南是中國文物大省,也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新中國考古第一鏟正是從河南揮起。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考古事業也期待著復興的契機。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輝縣開始了第一次考古發掘,從此拉開了新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大幕。  「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河南引領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也許這就是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的根本原因,從而否定其他地區發現的夏時期考古文化為夏文化遺址。從公眾的角度而言,大禹治水、禹鑄九鼎……耳熟能詳,深植於記憶中。我們古老的文明是否可以得到確鑿的證明,關係到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歷史尊嚴。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杭州8月19日電 題: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記者馮源  引言: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國考古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中國考古學理論和方法不斷發展創新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發現!河南佔4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五項「考古中國」重要發現揭曉,河南佔據其中四項。11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當日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五項重要考古發現。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都是啥?
    夏代早期「糧倉」長什麼樣?5000多年前製造玉石器原始場景你見過嗎?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湖南女孩以676高分選北大考古專業引熱議 多地考古機構送上大禮包
    近日,湖南一留守女孩鍾芳蓉的故事引發了網友熱議,這名高考取得676分好成績的女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打算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得知女孩的選擇後,31日,國內多家考古機構和考古專家組團宣布為鍾芳蓉捐贈考古圖書、文創產品的大禮包。截至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發稿時,已有8家考古機構或專家宣布加入捐贈。
  •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考古中國」發布五項重大考古新成果 蚌埠禹會村遺址名列其中 2020-11-28 13:17:12   來源:蚌埠新聞網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魏興濤 1966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畢業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出版有《豫東杞縣發掘報告》《三門峽南交口》《田野考古鑽探記錄規範》等。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
  • 直播考古現場 活化考古成果 河南考古「鮮活」走近大眾
    ……4月20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面對公眾拋出的各種問題,專家們一一作了解答。  今年是省文物局連續第三年舉辦全省公眾考古報告會,消息發布不到一星期,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到現場聆聽。如今,文物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從「高冷」走向大眾,從直播考古現場到普及文物知識,再到其他嘗試,我省文博系統正走出一條考古公眾化的獨特路子。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孫自法 攝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說,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和夏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關鍵環節,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中之重。61年來,通過持續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已初步揭示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早期國家分布範圍、資源來源、交通網絡、控制系統和規劃結構,確認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遺址。
  • 新華每日電訊 |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
    以樓家橋考古為基礎,蔣樂平提出了浦陽江流域考古調查的設想。2000年9月,他們來到了浦陽江的源頭浦江縣,先在黃宅鎮發掘了曲(上「不」下「用」)塘山背遺址,在錢塘江南岸首次發現了良渚文化遺址——「良渚人」跨過錢塘江了,大家都很興奮。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二里頭都城宮北路西延及道路南側的夯土牆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中國考古從一開始就在探索中華早期文明從1921年河南仰韶村的考古算起,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百年。這百年間考古學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嚴文明先生從書房擺滿考古報告的書架上取出新版的《中華遠古之文化》給我們看,「1923年安特生發表《中華遠古之文化》,這是中國第一個考古遺址仰韶的考古報告,它就是對中華早期文明的探索,就探討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把中國考古放到了世界文明的背景上去考慮,起點相當高。」正是在這樣的高起點上,我們有了夏縣西陰村的考古,有了殷墟的考古,有了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黑陶的發現。
  • 陝西西周鎬京遺址考古發現青銅器工具
    如今,經持續性考古,專家在西周都城之一的鎬京遺址首次考古發現了青銅器製造的工具。2015年7月至12月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西周鎬京遺址部分區域——西安市灃東新城鬥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考古發掘。根據初步統計,在村東400平方米範圍內,出土了80多個灰坑、6座平民墓葬和大量西周時期的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