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一留守女孩鍾芳蓉的故事引發了網友熱議,這名高考取得676分好成績的女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打算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得知女孩的選擇後,31日,國內多家考古機構和考古專家組團宣布為鍾芳蓉捐贈考古圖書、文創產品的大禮包。截至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發稿時,已有8家考古機構或專家宣布加入捐贈。一名參與捐贈的考古專家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相比他讀大學時考古學偏「冷門」專業,如今隨著國家和社會更加重視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考古學專業正在「熱起來」,「很多年輕人更加追求理想,願意為文化傳承奮鬥,這是考古學『熱起來』的重要原因。」
事件
湖南留守女孩高考676分欲報北大考古學 國內8家考古機構、專家組團送上「大禮包」
31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成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於進入大學後選擇哪個專業,鍾芳蓉說受知名文物保護專家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注意到,鍾芳蓉表示想選擇考古專業後,國內多家知名考古機構和考古學者聯合向鍾芳蓉送上了「大禮包」。
多家考古機構31日發文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官方帳號和考古專家為高分選擇考古專業的湖南耒陽女孩提供一份豐厚的入學大禮:「年輕人加油,既然你已篤定信念,未來便不會迷茫。中國考古人都是你堅實的後盾,祝你學業有成。未來你就是乘風破浪的考古小姐姐。」
截至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發稿時,已有8家考古機構或考古專家參與到給鍾芳蓉組團贈送大禮包的隊伍之中。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專家張瑞在個人微博上表示,將為鍾芳蓉贈送《再見經遠—2018中國水下考古「經遠艦」調查工作紀實報告》作者籤名蓋章版一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發文稱,將為鍾芳蓉贈送《山西珍貴文物檔案9》一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T恤一件、文創抱枕一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方微博發文稱,將為鍾芳蓉贈送《發現湖南系列叢書》一套 、湖南文物貼布繡一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稱,將為鍾芳蓉贈送江口沉銀三件套 《江口沉寶》文物圖錄、定製版手鏟、同款衝鋒衣。瀋陽博物院官方微博稱,將為鍾芳蓉贈送《新樂文化論文集》一本、新樂遺址的史上第一款木雕鳥的鑰匙扣。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李巖稱將贈出《解讀南海I號-打撈篇》一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稱,將為鍾芳蓉贈送《黃淮七省考古新發現2011-2017》、《考古河南》、定製標尺1套、手鏟1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方微博稱,將贈送《早期秦文化系列考古報告之二:清水劉坪》、《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一本。
影響
考古學是否冷門引熱議 正引入自然科學提高科技含量
此事經媒體報導後,引發不少網友熱議,有網友稱,感覺考古學屬於冷門專業,向報考這一專業的鐘芳蓉致敬。
有網友在評論中表示,考古工作者往往要去野外長期出差,「這份工作非常辛苦,同時未必能夠獲得很高的收入,不知道學考古學究竟畢業後能夠做什麼」?對此,有網友回應稱:「能夠親手接觸歷史,讓被掩埋的歷史重見天日,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一生驕傲的事情,更何況考古人員揭露的歷史,對於全人類都是寶貴的財富,人的價值不能僅僅用收入來衡量。」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國內多家知名大學紛紛增設考古學學科,不少自然科學也被引入到考古學研究中,使得考古學這一傳統人文學科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在2019年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考古學,已然成為了社會的熱點。一方面,全民對考古學的關注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儘管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解和錯覺。另一方面,「公眾考古」或「公共考古」已然出現並在逐步發展、完善。無論專業人士還是社會公眾都開始意識到考古學研究的「遺存」是祖先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不僅是學術研究所憑藉的「材料」,還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財富」。「中國考古學已經讓學術界和廣大公眾越來越感覺到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考古學是歷史學的望遠鏡,在有了文字記載的時代考古學是歷史學的顯微鏡,認識到考古學的存在價值和社會作用主要在於它可以幫助一個國家或民族恢復其本來面貌和歷史記憶。」
解讀
給湖南女孩送禮物考古專家:考古學正「熱起來」 畢業後有多種就業渠道
31日下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聯繫到為鍾芳蓉提供大禮包禮物之一的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曾經參與致遠艦遺址水下考古的國家水下考古工作隊隊員張瑞,他表示,之所以想到要給鍾芳蓉贈送禮物,首先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在一個考古人員的微信群提出,想要為這名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湖南留守女孩送禮物,鼓勵她好好學習,「隨後很多人也都提出想一起送份禮物,表達大家的心意,我也覺得想送份禮物表達自己對於想要加入我們這個行業的學妹的關心,因此決定送給她一本我寫的書,作為鼓勵。」
張瑞認為,在他讀大學的時候,考古學還算是一個冷門專業,但近年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文物活起來」的同時,考古學也在熱起來。「這幾年報考考古學的學生還是很多的,雖然考古工作還算是比較辛苦,但相比我們讀書那時候,現在很多年輕人更加追求理想,願意為文化傳承奮鬥,這是考古學『熱起來』的重要原因。」
此外,張瑞認為,考古學畢業生的工作選擇也比以前多了很多,「首先,社會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因此考古、文博這類事業單位都有一定的就業崗位。在高校從事考古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就業途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第三方企業加入到配合考古工作的隊伍當中,這些機構都拓展了考古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
此外,張瑞表示,這些年文博行業的文創產品開發越來越火熱,「比如這次很多考古研究所就給鍾芳蓉提供了文創產品,學習考古學的人會更了解你開發的文物背後的故事,他們如果從事文創行業會具備一定的優勢。」此外,雖然考古學不同於文物修復專業,但學習考古學的學生經過一定的培訓,是有機會成為一名文物修復師的,類似《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文物修復行業也是考古學畢業生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屈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Qnews
有線索請私信或發郵件(shehui@ynet.com)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