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刻畫科研年輪講述精彩中國
社科文獻出版社皮書系列部分皮書。嶽鵬飛攝/光明圖片
藍色、綠色、黃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皮書陳展廳裡,三色皮書匯成一片蔚為大觀的智慧海洋。這是皮書品牌專業化建設20年的豐盛收穫,更是以分領域年度研究形式對中國發展所做的忠實記錄。
從內部傳閱的科研報告,到精心培育的出版品牌,再到智庫研究的「標配型」成果,20年孜孜以求,皮書突破了最初「政府文告」的公眾印象,形成應用對策類研究連續出版物的專業品牌,在中國學術界挺立起一道獨特景觀;從幾位學者的自發探索,到近800個研究機構、3萬多位專家的辛勤耕耘,20年跬步千裡,皮書橫跨600多個研究領域,形塑出2000餘種、30億字、50餘萬張數據表格的宏大體量,為世界了解當代中國打開一扇認知之窗。
作為當代中國理論研究的「學術日記」、記錄改革開放壯闊進程的「成長年輪」,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成果旗艦」、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權威平臺」,皮書在中國從少到多、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折射出中國學者和出版人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聆聽皮書故事,就是聆聽中國故事。聽見一個前進大國「永遠在路上」的鏗鏘腳步,聽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力道萬鈞的澎湃潮音,聽見眾多學人理論對接現實、學問指導實踐、知識服務發展的熱切心聲與不變追求。
時代精神與家國情懷的「智慧載體」
大潮初起時,寂靜無聲。
1989年,一本用藍色封面裝訂的小冊子,開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一些高校內部傳閱。這個被稱作「藍皮書」的讀本,是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國光、李京文等運用經濟模型分析預測中國經濟形勢的集體研究成果。
彼時,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全球經濟波譎雲詭,幾年前高通貨膨脹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尚未消逝,「改革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硝煙又起。中國經濟何去何從,成為各方關切。
劉國光等人的研究受到中央關注。翌年,在總理基金支持下,「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成立,不久,《199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出版發行。「這在當時稱得上是一種開創性工作。」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所研究員劉樹成評價。
受經濟藍皮書啟發,1992年,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時任所長陸學藝提出了編寫社會藍皮書的建議,得到中國社科院時任副院長江流的極大支持。於是,兩人牽頭成立課題組,對中國社會形勢進行分析預測。
「當時,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剛剛發表,社會各界反響強烈。課題組赴深圳、東莞等地調研,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倍感振奮,也為一些過熱現象感到擔憂。」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培林回憶。在當年出版的社會藍皮書《1992—199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他們明確提出了「社會轉型進入新階段」和「社會形勢發生轉折性變化」的判斷,並對潛在問題發出嚴厲警告,引發政府部門高度重視。
隨即,由中國社科院相應研究團隊編寫的農村綠皮書、世界經濟黃皮書相繼問世,為該領域發展狀況留下了寶貴記錄。
然而,放眼當時的圖書出版界,皮書雖已嶄露頭角,卻未激起太大波瀾:受傳統「重學理輕應用」研究偏好的影響,不少人對皮書的價值心存疑問,提不起創作熱情;出版社的皮書出版理念尚不清晰,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導致皮書發行量很低,逐漸淪為「雞肋」。
1997年,曾協助陸學藝編撰社會藍皮書的謝壽光調入社科文獻出版社主持工作。而就在一年前,經濟藍皮書的出版發行正式轉由社科文獻出版社負責。
「身處資訊時代,人們對經濟社會的觀察、政府對政策規劃的制定,不可能僅憑經驗,必須有科學數據作為支撐。」謝壽光敏感於皮書潛在的巨大市場價值,於是,他暫停了出版社大部分業務,組建團隊推進皮書系列化、市場化和品牌化改革。
積極發展作者、精心策劃選題、規範編撰格式、提升裝幀設計、努力打通市場渠道……1998年,改版後的經濟藍皮書甫一出版即售出3萬餘冊,轟動一時。緊接著,多種高質量皮書相繼重裝上陣,「皮書熱」迅即席捲全國。
然而,蓬勃之勢中,亂象隨即滋生:一些作者盲目追求速度,拿出的「皮書」質量堪憂;有的出版社開始跟風而動,紅皮書、金皮書、褐皮書等紛紛湧現,皮書市場魚龍混雜。
維護皮書嚴肅性,就是捍衛研究的水準與尊嚴。2000年春,廣西北海一個水庫邊,陸學藝和幾位學者探討課題之餘,聊到了這個話題。
「我們期待所有皮書主創坐下來,共同商討如何力戒浮躁之風,應對皮書泡沫,捍衛學術淨土。」遼寧藍皮書主編、遼寧社科院研究員曹曉峰向陸學藝建議。
2000年8月,首次全國皮書年會在遼寧葫蘆島召開。在這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會議上,與會者發出了「規範皮書原創,維護皮書品牌」的號召,學術界和出版界達成共識:從創作到出版全流程嚴控,合力提升皮書品質。
每次皮書年會都是一座裡程碑,記載來路,指引方向。
2011年2月19日,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的全國皮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此後的皮書年會均由中國社科院主辦。自此,皮書從一個出版社的自有產品,上升為由中國社科院牽頭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智庫產品。
「在皮書編纂、出版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精品、促繁榮……堅持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傾力打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社會科學精品。」中國社科院時任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在會議上指出。
「我們一直要求團隊:年年有創新、字字嚴把關,將《亞太藍皮書》打造成本領域的拳頭產品、旗艦產品。」時任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所長的張宇燕甫一上任,便匯聚全所之力,讓一度因質量問題被排除在皮書系列之外的《亞太藍皮書》重煥生機,並在短時間內進入核心皮書行列。在他看來,皮書的學術影響力不亞於學術期刊,甚至在連續性和縱深性方面更勝一籌。
「出版皮書,必須有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曾長期擔任《歐洲藍皮書》執行副主編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沈雁南介紹,社科文獻出版社通過組建皮書研究院、成立皮書學術評審委員會、建立皮書淘汰機制、編輯出版《皮書手冊:寫作、編輯出版與評價指南》等舉措,不斷推進質量管理關口前移。而現實也給了他們豐厚回報——伴隨規範性、學術性、時效性的提升,皮書作為智庫產品的影響力愈發彰顯。
當代中國理論研究的「學術日記」
「在寫作《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時,我下功夫通讀了大量社科文獻出版社的藍皮書,這對我了解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幫助極大。所以,我願意將這套著作交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談及皮書,著名黨史專家金衝及倍感親切。
皮書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它見證和助力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健全,研究隊伍持續壯大,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穩步提高。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連續16年擔任經濟藍皮書副主編,是主持編寫工作時間最長的課題組成員和執筆人。
「20世紀80年代,我們與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勞倫斯·克萊因合作,通過學習其計量經濟模型,構建了中國宏觀經濟模型,這是分析預測中國經濟形勢最基本的工具。如今,我們逐漸摸索出數理模型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並依靠自身力量培養了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汪同三說,「皮書編寫的過程,也是經濟學研究方法不斷形成和完善的過程。」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我國就業壓力較大,勞動就業逐漸走向市場化,但人們對此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為了妥善應對社會轉型給勞動力供給、收入分配等帶來的挑戰,中國社科院著手建立勞動經濟學學科。
「也是自那時起,我們開始撰寫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綠皮書的寫作貫穿了學科建設全過程,發揮了重要積累和引領作用。我們的研究成果通過皮書廣泛傳播,贏得了很好的社會影響。」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回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進軍號嘹亮吹響。原有機構對標轉型、新建智庫試水起步、國家高端智庫領航前行,一派欣榮之中,「打造質量過硬的資政研究產品」成為智庫界核心追求。很多智庫紛紛加入皮書編寫大軍,也在高水準「實戰」中歷練了自身,強健了肌體。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生態文明綠皮書,已經即將推出第七本。「通過這項工作,孵化了系列研究產品,促進了學科和平臺建設,鍛鍊了團隊,訓練了科研方法,也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以質量為生命、以思想為靈魂』的價值追求。」該書主編嚴耕教授感慨,加入皮書編寫就像搭乘了「一列飛馳的高鐵」,讓智庫建設的規範性、專業性快速提升。
智庫與皮書互為促進,共同成長。今天,皮書涵蓋經濟、社會、政法、文化傳媒、國際問題、地方發展等六大領域,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被中國社科院納入「創新工程」首批項目,進入多個地方社科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評價考核體系……鼓聲陣陣,激蕩著智庫界及廣大學人的一腔熱血。
謝壽光對此感受深刻:「這五年,是皮書品類增長最多、質量提升最快、走向國際步子最大的五年,也是作者積極性最高、研究覆蓋面不斷完善的五年,這些直接得益於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視,尤其是對智庫建設的大力支持。皮書研創出版已成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成果發布平臺。」
記錄改革開放壯闊進程的「成長年輪」
杭州博庫書城,皮書專架前人頭攢動。品類繁多的皮書,鋪展開中國改革發展波瀾壯闊的生動畫卷。翻開一冊冊皮書目錄,發展進程中的關鍵節點盡收眼底。
記錄時代,也引領時代。
一本皮書撬動一個產業的故事,在業界廣為流傳。
2013年,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景源在調研中發現,作為中國的原生品種,杜仲橡膠發展循環經濟潛力巨大,但未得到應有重視。他力邀產學研各方專家詳加論證,並推出杜仲產業綠皮書《中國杜仲橡膠資源培育與產業發展報告(2013)》。
這本罕見的專為單個樹種發布的皮書,迅即引發媒體關注,不少企業看準商機,進入這一領域。2017年,國家林業局印發《全國杜仲產業發展規劃(2016-2030年)》,要求「加強杜仲產業發展組織協調,促進杜仲產業健康發展」。
「以皮書為代表的應用對策性研究成果的出版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滿足了社會對高質量、實用性社會科學成果的需求,這一類成果也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在2015年全國皮書年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長許正明指出。
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王愛麗對此深有感觸。在主編黑龍江藍皮書的過程中,她發現政府部門對皮書動態格外關注。「有一年,我們對醫療衛生領域進行了調研,並針對現實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皮書出版不久,省衛計委領導就帶隊到社科院考察,聽取意見。」王愛麗說。
黑龍江藍皮書、青海藍皮書、河南藍皮書……幾乎覆蓋全國各個省市區的藍皮書,日漸成為各地兩會代表委員形成建設性提案議案的重要參考資料。
「一帶一路」藍皮書、長江經濟帶藍皮書、京津冀教育藍皮書……「十三五」時期區域發展三大戰略,每一項都有多個皮書作為智力支撐。伴隨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皮書日漸成為企業投資的行動指南、民眾參與現代生活的重要指引。
2017年6月12日,一場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舉行,由數十位遙感學界頂級專家歷時兩年編寫而成的《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重磅推出。
作為遙感監測綠皮書系列的開篇之作,報告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7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建立起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評價指標,針對土地利用、植被狀況、典型城市群區域等展開分析,並回答了「胡煥庸線怎麼破」等難題。「我相信,這將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作出創新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序言中寫道。
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權威平臺」
2005年赴日本愛知大學訪問時,謝壽光遇到了一位在此任教的中國教授。
「我講授『中國當代經濟與社會』課程,你們出版的各類皮書數據翔實、客觀準確,已經成了我的首選教材。」教授告訴他。
此時的中國,正日漸成為世界探尋新型發展模式的觀察焦點。謝壽光決心把皮書系列推向世界,講述中國。
2006年8月,社科文獻出版社與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籤訂合作協議。2007年5月,第一本英文版皮書——《環境綠皮書:中國的環境危局與突圍》面向全球發行。隨即,《中國經濟》《中國社會》《中國法治》等英文版皮書全球發行,在西方學術界首開先河。此後,與德、英、俄、日等國學術出版機構的全方位合作陸續展開,截至2015年年底,出版外文皮書百餘種,還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中國研究視角」叢書、「當代中國經濟報告」系列叢書等新的品牌。
如今,皮書已成為各國科研人員認識和理解中國的必讀書目。而皮書資料庫則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美國國會圖書館等眾多知名學術機構訂購使用,影響日漸擴大。
在日內瓦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局局長辦公室,張宇燕看到了由他主編的兩本皮書——世界經濟黃皮書和國際形勢黃皮書。
在費城舉行的美國亞洲研究學會2014年年會上,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館長直言:「社科文獻出版社的皮書系列,是我們研究中國問題最可靠的學術資源。」
回望過去,美國只有6所重點大學有中國漢學研究、中國問題研究中心,而到2015年,這一數字已增至48所。伴隨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皮書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李培林已經看到了皮書肩負的又一新使命——「皮書幫助人們理解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屬於我們自己的核心理念和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皮書系列應該打造成為中國指數,成為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要出版物。」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提出更高期待。而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確是皮書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必由之路。
2013年11月,日內瓦聯合國環境大廈,全球環境競爭力綠皮書《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2013)》成果介紹會在此舉行。
「這是第一部由發展中國家主導推出的環境績效評價報告,它打破了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在這一領域的話語壟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家的評價,令報告主創之一、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黃茂興深感振奮。2014年,該書英文版面向全球發行。隨後,該團隊又成功研創《二十國集團(G20)國家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世界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等皮書,在世界發展評價領域發出了響亮的中國聲音。
越來越多的學人,在皮書陣營中齊心集結,揚帆入海。激勵他們的,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國家和人民發出的時代召喚——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