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放排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放木排」是一種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傳承下來的古老職業,這種職業驚險高危、生死無常,但從業者卻前僕後繼,凡有大江長河之地,便有放排人的身影。
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但在過去沒有鐵路、公路的時代,想把藏於深山老林中的「財富」運出交易,只能採取手提肩挑、人推馬拉的原始方式。而生活在鴨綠江畔的人們,在鴨綠江上通過水運將山裡的木材運出了長白山,放木排這一職業由此應運而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鴨綠江流域群山疊嶂、林海莽莽,樹種多達160餘種。材質優良的紅松、落葉松、油松等林木佔森林面積的1/3,此外還有水曲柳、刺楸等珍貴樹種,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再加上清朝入關後將這裡視為「龍興之地」,封禁長達200餘年,使這一帶的森林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跡罕至、未遭砍伐,成為一座林木資源的天然寶庫。清末,這一流域的森林面積有358.6萬畝,儲材量高達12億立方米!
針葉林中的紅松、白松、落葉松、赤柏松、油松等是用於建築、枕木、造紙、電線桿的良材;闊葉林中的椴木、楊木、樺木、色木、核桃楸、水曲柳等是製造家具、槍託、船槳的上乘木料。如此豐富的資源,當時只能依靠鴨綠江、渾江的水運對外輸送。
1904年,日俄為爭奪在我國東北的非法佔有權,發生了日俄戰爭。之後,日本非法佔領了我國東北,開始瘋狂掠奪中國東北的木材。由此,木排運輸業興盛起來。在當時,以吉林為集散地的松花江流域被稱為「北流水」,以丹東為集散地的鴨綠江被稱為「南流水」。南流水從長白縣順鴨綠江到臨江再一直放到老安東沙河口,全長790公裡,木把們日夜兼程,要走兩三個月才能抵達。丹東當時叫安東縣,被稱為「木都」,鴨綠江上遊漂來的木材都到這裡集中,再分散到海外等其他地方。
長期的木材營生,產生了關東木幫,木幫行,分為「山場子活」——伐木和「水場子活」——放排。山場子是指嚴冬酷寒的時節,歷經危險的伐木勞作,木材運送到江邊。水場子指將砍下的樹穿成木排並順江流放運送到山外。
嚴冬,大雪封山了,木把們開始了新一季的伐木工作,這一個冬天他們都會生活在長白山區森林裡,採伐木材。春天的到來意味著山場子的結束,所有的木材都被堆放到江邊,叫「掐套」,這時,水場子便開始了。一根根木材漂到大江邊的排臥子上,準備穿排。這就是放排人所說的 「放散羊」。木排穿好後放在江裡,只等開江放排流送。
放排的掌柜叫「頭棹」,還有二棹和小棹。俗話說「頭棹忙,二棹穩,幫棹尾棹要拿準」,就是指排上人員的分工和職責規範。
頭棹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手端杆大菸袋,一動不動的站在排頭,嘴裡不停地喊著左右打棹舵,一站就是一天。
放排人在開排之前,要先供山神爺和老把頭。山神爺是指老虎,老把頭是指放排人的祖師爺,人們叫他謝老鴰。傳說謝老鴰是山東人,闖關東來東北,後來在長白山區放木排淹死了,變成一隻「水老鴰」(一種像喜鵲的水鳥)在江上飛來飛去專門給木排指引方向。
上供時用豬頭,點上蠟燭,染上紙馬,然後頭棹領眾人跪下,虔誠禱告著:
「山神爺老把頭,
俺們來供敬你了!
保佑俺們順順噹噹到丹東,
回來供敬你!」
然後頭棹親自點燃一掛鞭炮,在「噼裡啪啦」的響聲之中,木把們跳上排去,從此,漫長的放排生涯就開始了。
鴨綠江木排運輸過程包括:扎小排、放小排、扎大排、放大排、收排。其中小排以江中水流為動力推動木排漂流運輸,大排是用拖輪為動力拖動木排運輸。
在鴨綠江上遊,水流湍急,江面狹窄,適合小排運輸。木排在河道中運行,常受水流衝擊和障礙物碰撞。因此扎排的基本要求是編扎牢固、運行穩定,同時要求操縱靈活、阻力小、實積係數大、編扎拆卸方便及耗用索具少。
從十三道溝水域到葦沙河水域,經歷近二百公裡的歷程,完成小排的使命。因為從葦沙河向鴨綠江下遊就屬於雲峰電站水庫了。水勢平穩,江面也開闊許多。
扎大排就是將多個小排並接,再將這些小排傳接,最後組成大排。一個大排可以由幾十個到上百個小排組成。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
水流湍急鴨綠江,
木排漂流水中央。
孔雀開屏左右擺,
唯有木把南北忙。
紮好的大排就像孔雀羽毛一樣,形成的圖案從高處看十分漂亮。
大排經過一路顛簸,最終到達目的地,開始收排、拆排了。木把們的工作也就此告一段落。
木幫放排,使多少勇猛的漢子一去不歸,成為九死一生的營生。從前,南流水從長白縣起排,放到南海(丹東)得兩三個月。遇到年頭水不好時得一年。第二年才能返回。而沿江那一處處哨口都足以要了放排人的命。古排道兩旁,一座座荒涼的木把墳,向後人展示了往昔放排的繁榮和木把自身的悽慘。據說,著名的松花江放河燈習俗,就是為紀念和祭奠那些已故的放排人。
放排人有很多規矩,如在排上不能隨便把東西橫放,如吃完飯筷子不能橫放在碗上,如不能隨便提「翻」字等等。總之,一切要符合平和順的願望。
放排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而且無需把木材截斷運輸,保證了木材的完整。驚濤駭浪裡的生死時速,性命攸關的悲歡離合,放排人悲壯而艱辛的人生歷程,構成了鴨綠江木排文化的主旋律。
來源:旅遊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