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白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鴨綠江放排

2020-12-05 悠遊吉林

鴨綠江放排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放木排」是一種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傳承下來的古老職業,這種職業驚險高危、生死無常,但從業者卻前僕後繼,凡有大江長河之地,便有放排人的身影。

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但在過去沒有鐵路、公路的時代,想把藏於深山老林中的「財富」運出交易,只能採取手提肩挑、人推馬拉的原始方式。而生活在鴨綠江畔的人們,在鴨綠江上通過水運將山裡的木材運出了長白山,放木排這一職業由此應運而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鴨綠江流域群山疊嶂、林海莽莽,樹種多達160餘種。材質優良的紅松、落葉松、油松等林木佔森林面積的1/3,此外還有水曲柳、刺楸等珍貴樹種,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再加上清朝入關後將這裡視為「龍興之地」,封禁長達200餘年,使這一帶的森林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跡罕至、未遭砍伐,成為一座林木資源的天然寶庫。清末,這一流域的森林面積有358.6萬畝,儲材量高達12億立方米!

針葉林中的紅松、白松、落葉松、赤柏松、油松等是用於建築、枕木、造紙、電線桿的良材;闊葉林中的椴木、楊木、樺木、色木、核桃楸、水曲柳等是製造家具、槍託、船槳的上乘木料。如此豐富的資源,當時只能依靠鴨綠江、渾江的水運對外輸送。

1904年,日俄為爭奪在我國東北的非法佔有權,發生了日俄戰爭。之後,日本非法佔領了我國東北,開始瘋狂掠奪中國東北的木材。由此,木排運輸業興盛起來。在當時,以吉林為集散地的松花江流域被稱為「北流水」,以丹東為集散地的鴨綠江被稱為「南流水」。南流水從長白縣順鴨綠江到臨江再一直放到老安東沙河口,全長790公裡,木把們日夜兼程,要走兩三個月才能抵達。丹東當時叫安東縣,被稱為「木都」,鴨綠江上遊漂來的木材都到這裡集中,再分散到海外等其他地方。

長期的木材營生,產生了關東木幫,木幫行,分為「山場子活」——伐木和「水場子活」——放排。山場子是指嚴冬酷寒的時節,歷經危險的伐木勞作,木材運送到江邊。水場子指將砍下的樹穿成木排並順江流放運送到山外。

嚴冬,大雪封山了,木把們開始了新一季的伐木工作,這一個冬天他們都會生活在長白山區森林裡,採伐木材。春天的到來意味著山場子的結束,所有的木材都被堆放到江邊,叫「掐套」,這時,水場子便開始了。一根根木材漂到大江邊的排臥子上,準備穿排。這就是放排人所說的 「放散羊」。木排穿好後放在江裡,只等開江放排流送。

放排的掌柜叫「頭棹」,還有二棹和小棹。俗話說「頭棹忙,二棹穩,幫棹尾棹要拿準」,就是指排上人員的分工和職責規範。

頭棹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手端杆大菸袋,一動不動的站在排頭,嘴裡不停地喊著左右打棹舵,一站就是一天。

放排人在開排之前,要先供山神爺和老把頭。山神爺是指老虎,老把頭是指放排人的祖師爺,人們叫他謝老鴰。傳說謝老鴰是山東人,闖關東來東北,後來在長白山區放木排淹死了,變成一隻「水老鴰」(一種像喜鵲的水鳥)在江上飛來飛去專門給木排指引方向。

上供時用豬頭,點上蠟燭,染上紙馬,然後頭棹領眾人跪下,虔誠禱告著:

「山神爺老把頭,

俺們來供敬你了!

保佑俺們順順噹噹到丹東,

回來供敬你!」

然後頭棹親自點燃一掛鞭炮,在「噼裡啪啦」的響聲之中,木把們跳上排去,從此,漫長的放排生涯就開始了。

鴨綠江木排運輸過程包括:扎小排、放小排、扎大排、放大排、收排。其中小排以江中水流為動力推動木排漂流運輸,大排是用拖輪為動力拖動木排運輸。

在鴨綠江上遊,水流湍急,江面狹窄,適合小排運輸。木排在河道中運行,常受水流衝擊和障礙物碰撞。因此扎排的基本要求是編扎牢固、運行穩定,同時要求操縱靈活、阻力小、實積係數大、編扎拆卸方便及耗用索具少。

從十三道溝水域到葦沙河水域,經歷近二百公裡的歷程,完成小排的使命。因為從葦沙河向鴨綠江下遊就屬於雲峰電站水庫了。水勢平穩,江面也開闊許多。

扎大排就是將多個小排並接,再將這些小排傳接,最後組成大排。一個大排可以由幾十個到上百個小排組成。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

水流湍急鴨綠江,

木排漂流水中央。

孔雀開屏左右擺,

唯有木把南北忙。

紮好的大排就像孔雀羽毛一樣,形成的圖案從高處看十分漂亮。

大排經過一路顛簸,最終到達目的地,開始收排、拆排了。木把們的工作也就此告一段落。

木幫放排,使多少勇猛的漢子一去不歸,成為九死一生的營生。從前,南流水從長白縣起排,放到南海(丹東)得兩三個月。遇到年頭水不好時得一年。第二年才能返回。而沿江那一處處哨口都足以要了放排人的命。古排道兩旁,一座座荒涼的木把墳,向後人展示了往昔放排的繁榮和木把自身的悽慘。據說,著名的松花江放河燈習俗,就是為紀念和祭奠那些已故的放排人。

放排人有很多規矩,如在排上不能隨便把東西橫放,如吃完飯筷子不能橫放在碗上,如不能隨便提「翻」字等等。總之,一切要符合平和順的願望。

放排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而且無需把木材截斷運輸,保證了木材的完整。驚濤駭浪裡的生死時速,性命攸關的悲歡離合,放排人悲壯而艱辛的人生歷程,構成了鴨綠江木排文化的主旋律。

來源:旅遊白山

相關焦點

  •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蘿崗香雪」等123個項目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用一根銀針 行仁愛之術
    8月22日晚,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這臺劇目讓觀眾在欣賞舞臺藝術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2012年以來,我州先後出臺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和政策,進一步保護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此為標誌,短短十幾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初始的比較單一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同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在具有自覺性的科學保護的道路上邁進。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是顯著的,其保護實踐顯示的意義,產生了重要的國際性影響。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走進蟹螺藏族鄉,發現屬於石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棉縣蟹螺藏族鄉13個非遺項目你聽說過幾個又了解幾個呢?一起來聽聽小編給你簡單介紹一下吧!四十八堡歌:石棉藏族「四十八堡歌」形成於清代,是石棉縣藏族特有的歌曲。爾蘇藏族「環山雞節」:爾蘇藏族「環山雞節」是石棉縣爾蘇藏族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的傳統節日,爾蘇語稱為「古扎子」意為過年,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選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爾蘇木雅藏族「母虎曆法」:「母虎曆法」是目前爾蘇、木雅人至今還在用於測算日子的方法,其功用與夏曆、殷歷、周曆等古代曆法和現在廣泛使用的黃曆有相似之處。
  • 寶安「曬」龍舟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
    寶安歷來就有賽龍舟的傳統,「松崗賽龍舟」更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11月「松崗賽龍舟」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一樣的松崗賽龍舟」松崗賽龍舟是極具地方特色的一項民間習俗活動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紀實
    目前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00項(127個項目保護單位)、省級非遺項目347項(546個項目保護單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71人。
  • 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
    本素酸菜魚十五年匠心堅守,靠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360天基地活水養殖黑魚專供,現撈現殺,魚骨熬湯,精選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酸菜調配的秘制湯底,多種辣度口味自由選擇,一條魚一鍋湯,熱油滋拉一聲響,滿桌飄香,撲鼻而來的濃鬱酸香引得人食慾大開,魚肉大片厚薄均勻,鮮美滑嫩,一口一口完全停不下來!別光吃魚肉,鍋裡的配菜也個個有料,入味非常。
  •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常文廣新〔2015〕132號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地調整的通知         各轄市(區)文廣體(新聞出版、教育文體、社會事業)局、市文化館: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2-06 21:04:20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韓聯社12月5日消息,韓國越冬泡菜文化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泡菜文化,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韓國人來講,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媽媽的味道」,歲月愈久,味道愈濃。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泡菜博物館是韓國飲食文化的代表,於1986年在首爾市建立。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一、引言: 民俗學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困惑 自2004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以行政主導、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明確的制度建構目標為特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