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致使大批珍貴文物流落海外,其中四尊十二生肖獸首最引人關注,收藏家們開出天價競拍,更有奸邪的文物販子試圖偷盜這些國寶。他們以重金懸賞,邀請國際大盜JC(成龍 飾)協助尋寶。在險象環生的尋寶路上,JC被中國文物專家關教授父女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一向惜金如命的他在最後關頭放棄了金錢,轉而加入挽救國寶的隊伍,最終將尋回的獸首歸還中國。這是成龍執導的電影《十二生肖》所講述的主要情節,這也是根據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史實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
今天,十二生肖獸首中的馬首時隔160年重回圓明園,也再一次將人們的記憶帶回到那個萬園之園誕生的朝代。在這個雨果筆下恍若月宮的地方,曾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12獸首銅像的誕生在滿族人入關建立大清王朝半個多世紀之後,一個來自羅馬的傳教士到達了大清帝國南方的港口——廣州,從這裡北上前往都城北京。
18世紀中期,清政府的統治者嚴格禁止西方人進入中國,只有傳教士例外。耶穌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28歲的義大利人郎世寧從此開啟了半個世紀的中國宮廷生活。
他最初作為宮廷洋畫師進駐如意館,歷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設計。在1707年就開始建造、佔地約350多公頃的圓明園裡,就有很多他的藝術結晶。
比如,中國清代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60年時,乾隆皇帝曾下令在長春園內修建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歐式園林景觀,郎世寧就是當時的設計師,主持設計了園內最大的西洋風格建築——海晏堂。
■ 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郎世寧在設計海晏堂門前的噴泉時,郎世寧最初打算採用西方藝術中常常會出現的裸體人像雕塑作為噴水裝置的外部造型。
因為在西方,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神話故事是許多藝術靈感的來源,在這些故事裡,神祇們往往都是赤身裸體的。
但很顯然,乾隆皇帝聽說了這個想法後,深覺有違中國傳統觀念和倫理道德,否定了這個創意。
後來,有人建議郎世寧採取中國傳統文化裡深入人心的十二生肖動物形象為原型進行設計。
於是他協同來自法國的水法設計師蔣友仁,依據中國古代計時器「銅壺滴漏」的原理設計了十二生肖造型的「水力鍾」,十二件圓明園人身獸首銅像就這樣誕生了。
銅像的身軀是石雕的穿著袍服的造型,頭部和身軀之間中空連接噴水管,晝夜12個時辰裡,每個時辰都有相應的代表動物噴水,以此計時。正午時,12個銅像口中同時噴射泉水,場面極為壯觀。
■ 圓明園展覽現場還原版12生肖水法|新華社中西方藝術融合之結晶儘管郎世寧最初的人體雕像創意沒有付諸於實踐,但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獸首銅像的設計其實也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風格。
比如在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中,牛的犄角多向後生長,呈月牙形彎曲。南宋畫家李迪的《風雨歸牧圖》中的水牛造型就是如此。
而12生肖中牛首的犄角則是沿水平方向向前生長,然後上揚翹起,整體呈現水平放置的「S」形,這就是融入了西式風格的典型設計。
比如在荷蘭文藝復興早期畫家羅吉爾·凡·德爾·韋登(Rogiervan der Weyden)的畫作《聖·哥倫巴三扇屏》(Altarpiece of SaintColumba)中,人像背後的牛角造型就和12生肖牛首如出一轍。
此外,與中國古代生肖雕塑拙樸雅致的氣質不同,12獸首的神情炯然,活靈活現。有的嘴巴微張,有的豎起耳朵,動態感十足。
銅像表面,還可以看到根根分明的身體和絨毛和面部紋理。比如馬首的馬鬃、猴首的脖頸、豬首的鼻子褶皺等,每一個獸首表面的細微之處都是非常精細的鏨工刻畫,清晰逼真。
尤其是馬鬃的造型,背面看起來和人類飄逸的長髮十分類似,這與西方的畫作有很高的重合度。而中國傳統畫作中的馬鬃常常是「毛寸」,很短而整齊的一叢。
■ 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有學者曾評價大水法及十二生肖雕塑的建成「促成了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中的浪漫一擊」,這樣看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比喻。
雖然有聲音指出,12生肖獸首銅像在製作工藝上並非罕見,只是一個功能性的噴水龍頭。但百餘年來,它們身上承載的是國人對那一段歷史的感懷,它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空前璀璨的年代,曾有這樣一場浩劫。
如今我們在尋找12生肖獸首銅像和所有失散海外的文物時,也是在傳遞這樣一個聲音:歷史文物不是某一個體或是國家的財產,這是全人類的文明成果,我們有責任將這些銘刻時代烙印的智慧結晶保護並傳承下去。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