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2017-06-10 18:49:0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6月10日,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清代明爐暗爐復建完成。 王昊陽 攝

  中新網景德鎮6月10日電 (記者 王昊陽)6月10日是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用於專業燒制釉上彩瓷的清代傳統紅店明爐暗爐復建完成,並進行首次復燒。

  景德鎮市陶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博研究員周榮林告訴記者,此次復建復燒的明爐和暗爐,是燒制釉上彩瓷的專用窯爐,其以木炭為燃料,爐內溫度為700至800攝氏度,燒制時間約為7至8小時,可將瓷胎上繪製紋飾的釉料燒烤固定,成功燒制出釉上彩。

6月10日,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清代明爐暗爐首次復燒。 王昊陽 攝

  記者在復燒現場看到,暗爐高約1.3米,直徑約1.1米,窯工在裝滿匣缽的爐內堆上木炭,將木炭點燃,再用一鐵皮罩將其蓋住,爐壁設有通風口,保障木炭正常燃燒。明爐大小與暗爐相仿,窯工們用鐵鏟將正在充分燃燒的木炭經爐壁的投炭口塞入,並以鐵鉤勾住爐內轉盤進行轉動,使爐內的瓷器加熱均勻。

  「早在宋代時代,釉上彩就已經出現,可能那時就存在這種窯爐。」周榮林表示,景德鎮首次復建復燒的明爐暗爐,是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並結合窯工傳承人口述,仿照清代窯爐樣式進行複製。明爐暗爐主要用於燒制古彩、琺瑯彩、粉彩、新彩等品種的釉上彩瓷,可燒制圓器、琢器、鑲器等不同器型的瓷器,並可根據器型大小靈活建造。

  「景德鎮是千年瓷都,在宋、元、明、清時期都是世界制瓷業的中心,復建復燒古代窯爐,是為了復原陶瓷歷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還原歷史制瓷風貌,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從2009年開始,復建復燒了宋代龍窯、元代饅頭窯、明代葫蘆窯以及清代龍缸窯、獅子窯等傳統古窯爐。」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管理處主任陳武平說,此次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為挖掘、復原、傳承景德鎮歷代制陶技藝,促進景德鎮傳統制瓷體系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完)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低溫紅釉瓷
    最早的礬紅出現在宋代,由於在燒造工藝上它比高溫銅紅釉瓷要容易得多,所以明代嘉靖時期,曾一度替代銅紅釉瓷的霸主地位。雖然礬紅釉瓷並沒有銅紅釉瓷的顏色豔麗,但是它的呈色較為穩定。清代康熙時期,礬紅釉被大量使用,而且有了更加巨大的發展和進步,色澤鮮豔,華麗凝重是此時的特色。其一般用於五彩、鬥彩器中的紅彩。嘉慶時期之後,礬紅釉瓷燒造的色澤均不如前朝,僅僅光緒時期稍有變化。
  • 景德鎮陶瓷生產已用清潔能源替代木材
    他透露,景德鎮的陶瓷生產也有環保的考量,進行了窯爐改革與工藝改進,天然氣清潔能源已經替代了原來燒窯所需的大量木材。  陶藝傳承應注重民族性與個性統一  賴德全說,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傳承,是因為堅持民族性與個性的統一,才贏得國際讚譽。  陶瓷在古代從中國傳入西方。
  • 古代制陶工程技術的含義、影響及研究目標
    古代制陶技術對瓷器的發明有直接影響,對冶金技術的發明、紅燒土建築技術的產生都有間接影響。研究古代制陶工程技術史的目標是創建中國特色制陶技術考古學。其中筆者所著的《中國古代制陶工程技術史》[1]一卷已於2017年出版(圖一)。古代制陶工程技術是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略談其含義和影響,以及研究目標。
  • 國家工業遺產丨景德鎮國營宇宙瓷
    國家工業遺產批次:第一批遺產地址地址: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主題建成年代:20世紀50年代核心物項:鋸齒形、人字形、坡字形老廠房,陶瓷生產原料車間、成型車間、燒煉車間1958年工廠擴建為景德鎮國營宇宙瓷廠。該廠率先採用機械制泥、制釉和制坯成型,改變了中國千百年來手工陶泥、制釉、制坯的傳統工藝。此外,該廠不斷推進原料精製和陶瓷成型、燒成工藝革新,積極採用新型建材建設現代廠房,帶動了景德鎮乃至全國陶瓷行業的工業化。
  • 馮小勇:傳承與復興中國古彩傳統工藝,在涅槃中重生在復興中輝煌
    所謂手藝人,不僅僅是用雙手呵護傳統,更需要用雙手創造不同,大千世界,萬千不同,才是景德鎮獨有的,千種面孔,瓷中百味。從時代性來講,古彩瓷是景德鎮當代陶瓷彩繪藝術中最傳統的類型,但因為製作難度太大,已逐漸瀕臨失傳馮小勇師研習傳統古彩技藝三十載,苦心鑽研,只為將這門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待續並發揚光大。
  • 南平洪格爾瓷土企業
    南平洪格爾瓷土企業能夠恰當低垂油墨的勃度並減少墨層的厚度,來減輕油墨對紙面的粘附作用。8印版或橡皮布的粘附力在平居情況下不需要思量8值,主要是橡皮布磨損老化,發生發豁徵象,造成拉毛、掉粉故障。這時就需要經常對橡皮布舉行擦洗處置或更換新的橡皮布。4切紙駕馭類似拉毛故障的紙粉紙屑,主要是切紙機在切紙時發生的。
  • 景赫堂大講堂|景德鎮瓷器傳統計量單位:件
    今天,就由景赫堂為各位答疑解惑:其實景德鎮瓷器的「件」,並不是數量單位,要講購買數量,稱個、只、筒(10個),如一個碗、一隻瓶等,而「件」是指器物的大小規格。《景德鎮陶錄》載︰「陶瓷有以『圾′稱者(俗稱『件』),自五圾起以至百圾、五百圾、千圾………」《釋文》︰「圾,本又作岌。」以上說明在古時,「圾」、「件」、「岌」三者通用。
  • 正器紫砂|大巧不工 · 李衛明《明爐》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李衛明的這把《明爐》壺便是,承載了自己藝術情感的原創佳作。正器紫砂典藏《明爐》正器紫砂典藏《明爐》正器紫砂典藏《明爐》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明爐》正合乎這種道家思想。技藝融合,無界無止;心境歸一,既清且明。壺中雖是海天一角,心中卻是日月天長。
  • 你知道景德鎮名字的來歷嗎,知道有過怎樣的輝煌嗎
    ▲景德鎮的清代瓷窯。聶作平攝 司馬光就說過:瓷,陶器之堅緻者。由於原料和燒制溫度等不同,陶的質地疏鬆,表面粗糙;瓷的質地緊密,表面圓潤。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先民就在陶的基礎上創燒出了原始瓷。浙江上虞小仙壇瓷窯遺址則表明:至遲在東漢,瓷器技術已經在中國成熟。
  • 看懂了宋瓷:其它都乏味
    ,在唐宋盛極一時,特別是北宋時期,定窯瓷器還被宋朝選為宮廷用瓷。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窯才又復燒白瓷,而目前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過十幾家,可知定瓷的彌足珍貴。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
  • 景德鎮龍珠閣導遊詞
    景德鎮龍珠閣導遊詞作者:陽光作文五年級 江妮蔓指導教師:陽光作文 黎奇凡各位朋友:歡迎來到景德鎮龍珠閣參觀展覽。我是此次行程的導遊江妮蔓。很希望大家因我盡心的講解,乘興而來,滿意而歸。請大家在行程中,保護文物,文明旅遊,不亂扔垃圾,注意安全! 龍珠閣建於景德鎮的珠山之顛。始建於唐,稱聚珠亭。自明代開始就是為中國皇家生產瓷器的御窯廠。
  • 蛋殼黑陶杯: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
    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由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的蛋殼黑陶杯堪稱山東龍山文化的標誌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這類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因此素有「蛋殼黑陶」的美稱。「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黑陶真的如描述中所說的那樣嗎?
  • 美瓷鑑賞—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梅瓶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 景德鎮麗陽鄉窯址出土仿哥釉器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958字,閱讀僅需2分鐘~景德鎮麗陽瓷窯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西南二十一公裡,遺址分布在麗陽鄉彭家村和麗陽村之間的瓷器山西坡和碓臼山南坡。明 仿哥釉高足杯(殘) 景德鎮麗陽瓷窯址出土 足沿及足沿內側刮釉,釉面開細片紋,胎灰色略粗松燒造時間從五代到明代,是景德鎮市區以外一處相對集中的瓷器生產地。
  • 單色釉瓷憑什麼能賣這麼貴?
    像科學家實驗室裡的超大號燒瓶,屬當年清宮御瓷中的高檔品,行家口中的佳妙之作。 3、鬥彩技藝含量高,鬥彩工藝是這樣操作的: 第一步,在滲水透氣的素胎上
  • 景德鎮丙丁柴窯建築/張雷
    丙丁柴窯位於浮梁縣前程村,距景德鎮市區不到一小時車程,基地四面環山,竹林環繞,有溪水從基地中間流過,環境清幽。景德鎮柴窯因其以馬尾松為燃料而得名,是當地流傳近兩千年燒瓷傳統的行業象徵。柴窯又稱作景德鎮窯或鎮窯,如同任何歷經千年積澱的傳統手工藝,正遭遇現代技術和新的燒制方式的衝擊。作為傳統制瓷工藝,柴窯由於對林木資源的消耗和燒制效果難以把控等特性,發展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