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品科技研究與保護修復學術研討會(第一屆)·摘要分享

2020-11-25 騰訊網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第一屆油畫藝術品科技研究與保護修復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0月24日在線上舉行,來自博物館、美術館、高校、社會修復機構等共計一百餘人參加了活動。會議邀請19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學者、保護修復人員就近期研究和工作成果進行分享,報告內容涉及「修復理念」「修復案例」「修復技法總結」「修復材料」「病害機理」「科技分析」「修復檔案管理」「人才教育」等。

為及時分享油畫保護修復行業的最新成果,特整理出各位學者在此次研討會上的報告概述如下。

10月24日上午

第一場

主持人:郭宏(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於實例分析的畫面形象完整性修復展陳理論探討

張金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高工)

報告首先簡述了義大利、希臘和中國繪畫類文物的十種修復展陳方式,並對其中的某些展陳方式以兩兩對比的方式進行了理念依據、美學視覺效果和傳承意義方面的分析比較,以期對修復理念進行直觀、生動的比較和選擇。隨後,從修復展陳的角度出發,對繪畫類文物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提出了細化思考分析方向和內容。接著,從文物修復三大原則——可逆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和最小幹預原則的逐步變化及現代繪畫藝術的獨特性,說明了修復原則演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從不同文物修復者對於缺損和「滄桑感」截然相反的觀點,說明了對修複目的認知的複雜性。最後,通過對中國繪畫欣賞和修補傳統及近代改變的簡單介紹,提出我國文物保護者需要思考如何建立基於文化自信、溝通千年傳統和當代精神的中國文物修復理念和修復原則。

油畫修復中的膩子問題

要國旺(貝羅修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顧問)

膩子是油畫修復中的一項基礎和重要環節。修復中使用的膩子需考慮到作品的外在形式,受到作品結構、顏色及其表面光亮程度的影響。將油畫修復中的膩子分為油膩子、動物膠膩子、樹脂膩子、膠蠟膩子等六種類型,並分享了水性天然膩子、亞麻布油畫膩子、木板畫膩子、傳統的維也納膩子、德國杜伊斯多福修復中心配方、奧地利聯邦文物局配方等膩子配方。

膩子在油畫修復中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顏色的修復與光亮度都取決於膩子的種類。膩子的質量還取決於它的結構,顏色,吸附效果,彈性和與畫底的結合程度。膩子通過吸附原理對粘合劑和修飾起到調節的作用,它應有很好的溼潤性和抗老化性,它應該不變色,去除後在畫層上無殘留。它還必須與底層粘結良好,與被黏貼物周圍環境相仿,氣候波動反映良好。本報告總結了油畫修復中的膩子常見的問題,介紹了膩子作用、結構和材料組成。以膩子的六種類型中的八個配方討論油畫修復中的膩子問題。膩子的六種類型分別為:油膩子、動物膠膩子(也叫天然膩子)、樹脂膩子、膠蠟膩子、成品膩子和軟硬質膩子,報告講的八種配方為水性天然膩子(膠+膩子粉=油畫修復膩子)、亞麻布油畫膩子、木板畫膩子、傳統的維也納配方、德國杜伊斯多福修復中心配方、合成膩子(2種)、奧地利聯邦文物局配方。供油畫修復工作者參考和學習。

布上油畫色層平整方法的研究

陳 虹(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講師)

畫布變形的一個原因是畫布自身重量所導致,也可能是偶然突發事故,或是異物嵌入畫布背面,抑或被各種環境氣候因素變化所影響。如果一塊畫布沒有很好拉緊,色層的收縮或膨脹也會使它變形。恢復畫布的平整是消除支撐體和色層問題的關鍵。

報告將不同的整平方法歸類。從謹慎的不拆卸內框的方法開始,通過使內框撐開,或者使用微吸式工作檯進行局部平整;也可以拆卸內框,使用簡單的拉平,擴張,紙的整型處理,溼潤和壓力,樹脂粘合劑以及潮溼空間等方法。畫布平整的機制和畫布變形的機制是一樣的,都是使用溼度、熱量、壓力、張力,使畫布及色層重新回到平整的狀態。

油畫的霧白成因及其處理方法

簡宇曦(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 修復師)

陳志亮(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 修復師)

霧白(haze)是一個廣義詞,泛指油畫表面的發白現象,可以是光油層、顏料層、油畫媒介或支撐體發生變化所致,常見於近代油畫作品。霧白有多種不同的表達術語,因暫無統一標準,故同一術語又會有不同的定義,但一直以泛白(blanching)和霧狀結晶(blooming)來涵蓋油畫上的各種發白現象,當前則根據油畫具體的發白成因而應用皂化、結晶、粉化、發黴、脂肪酸沉積或遷移等來描述。霧白成因多樣,包括高溼環境下水汽滲入光油層、去除油畫光油層過程中溶劑快速揮發所殘留的物質、繪畫過程使用了慢幹顏料和含游離脂肪酸的現代顏料,顏料中添加有蠟等,報告側重探討了油畫鋅型霧白(zinc-type haze)的劣化現象及其處理方法。

油畫與國畫修復異同的初探

楊昱吉(重慶山舍藝術品修復中心 修復師)

不同類別的藝術品在針對某些狀況的修復時所運用的修復原理存在一定的相通之處,所採用的修復工藝和工具也是可以相互借鑑的。本次報告對比油畫和國畫的基本修復內容,以平整作品變形這項修復內容為例,對兩者變形狀況的特徵和平整變形的操作之間的異同進行初步探討。通過展示油畫作品的覆紙乾燥、負壓平整,國畫作品的上牆掙平、潮水貼牆等修復步驟的實例。指出,油畫作品和國畫作品在重建作品平整時,其原理是相通的,而具體採用的修複方法,則會針對不同的修復對象採取各自適用的措施。

第二場

主持人:司徒勇(舊金山藝術品保護和服務工作室主任,油畫修特聘專家)

以聖傑羅姆人物繪畫為例——幹預先前不恰當修復的必要性

張鍾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教輔)

報告以聖傑羅姆人物繪畫的修復為例,主要針對幹預不恰當修復的必要性展開。案例作品先前已有修復,但從作品所呈現出的狀態看,存在畫布折邊被裁剪、結構修復不穩定等系列問題,體現了先前修復者受到的時代局限性。先前修復採用的材料、方法,在當前不斷完善的「修復理念」與科學技術、材料的應用中顯得不再恰當。

此次修復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對作品進行檢測、分析及實驗,彌補了案例文獻信息記錄的空白。同時依據現今修復理論、材料、方法,從作品歷史、文化、審美等多維度綜合考量,制定更為恰當的修複方案,使作品恢復到一個穩定狀態,有利於油畫藝術品的保存與欣賞。也有利於在將來當現有方法變得不再恰當或有更好技術、材料替換時,修復的歷史記錄能做到有據可查、有跡可循。

木板油畫保存與修復

李嘉芸(北京修復時光藝術品保存與修復工作室保存修復師)

報告圍繞目前國內關注較少的木板油畫的保存與修復展開。首先介紹了木板油畫的特點,尤其側重作為支撐體的木板的幾種切割、拼接方法,以及木板支撐體導致的變形、斷裂、微生物、蟲蛀等常見病害。通過實例分享了木板油畫修復的步驟,著重介紹了與布面油畫所不同的、木板油畫修復中常遇到的除蟲、木板清理、矯正變形、變形加固、斷裂處理等處理措施和方法。最後指出,國內油畫修復行業尚存在行業統一標準、規範、術語、監管,數據收集、歸檔、公開,高校人才培養,研究成果分享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討論。

修復常玉作品《馬》——中國美術館館藏油畫作品修復案例分享

孔 妍(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 修復師)

藝術家常玉所作的油畫作品《馬》是中國美術館藏唯一一件常玉油畫作品,該作品自入藏以來保存狀況很差,長期只能處於水平放置狀態,無法安全參加展出,因此,該作品藝術面貌鮮為人知。作為2017年館內重點修復項目,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對該作品進行了全面檢測和完整修復,解決了顏料層極不穩定、塵垢厚積等問題,經修復後的作品恢復到創作之初的狀態,並在此後多次被展出。報告介紹了這件作品修復前狀況以及狀況檢查和檢測工作,重點分享了針對堅硬且無法復位的顏料層、無法提供足夠支撐的畫布、遍布整個作品表面的黴斑等核心問題,為實現作品結構穩定、視覺完整所採取的處理措施和方法。

吳法鼎《海濱》風景油畫的修復

——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和美術館藏品修復專項案例

王晨(央美修復研究院院聘專家、上海大學油畫修復中心副主任、修復師)

合作作者:李垚辰(央美美術館典藏部主任),徐研、竇天偉(央美美術館修復師),張慧心(央美修復研究院管理秘書)、司徒勇(央美客座教授、修復師)

此件作品是目前學界可見的吳法鼎的六件存世油畫作品之一,對此件作品的確認和修復對於吳法鼎藝術和中國近代早期西畫藝術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報告首先分享了對作品來源和藝術背景的考證過程,以及根據這幅具體作品的保存狀況和藝術風格所採取的有針對性的修復措施,如原內框的處理和改造、乳劑凝膠的應用、分層補色和不同的光油施加方法等。在選擇的過程中,把恢復和保存這幅作品所獨特的物質和藝術特徵作為目標,而確認這些特徵,不僅需要進行物質方面的研究,也需要進行非物質方面的研究。為此修復師需要與美術史和藝術研究者合作。這個案例和報告,是充分利用中央美院雄厚資源與學術環境進行這方面合作的一個重要嘗試。

大橋了介油畫作品《顔》的修復

李豔峰(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修復油畫專業在讀博士)

百年前的20世紀初期,在日本油畫畫壇上新派得到快速發展,以至於在此後,說起日本的油畫基本以新派為代表。這一時期的油畫作品受到保存環境(外因)及其自身繪畫材料、技法(內因)的影響而產生了諸如支撐體變形、繪畫層脫落等保存問題。

報告以日本新派油畫家大橋了介的作品《顏》的修復為例,介紹了日本的油畫修復,包括作品時代背景、大橋了介的個人經歷、作品使用的繪畫技法,及其從保存與修復角度來看新派使用的材料、技法在百年後的今天容易出現的問題。針對作品的修復,通過修復前的科學基礎調查,在現行的修復原則上制定修複方案。其中重點分享了修復過程中針對底料層脫落、顏料層層間脫落、邊緣有畫筆毛等附著物、畫面顏料層老化裂隙、作品背面汙漬等問題的處理措施,為國內油畫修復提供了有益的案例參考。

10月24日下午

第三場

主持人:王穎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修復研究院院長)

關於國內藝術品保護與修復專業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賈 鵬(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省級重點實驗室主任)

無論中西方,早期的修復師都是由畫家、畫匠來擔任,以口口相傳的師徒形式傳承,直到20世紀中後期才出現了學院教學模式。不同於歐洲油畫修復教育體系的穩步發展,中國油畫修復教育還停留在探索階段。國內主要以文物修復為主,油畫修複方面幾乎空缺。現有的油畫修復人員大多以進修、培訓、工作坊等短期課程學習為主,極少有經過專業系統的修複課程訓練,符合國際修復師資格認定標準的修復師。修復人員的良莠不齊,導致油畫修復市場混亂,修復質量參差不齊。如何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油畫修復教育體系和職業認定標準與規範,是現階段需要深度研究的。

在本次研討會中,將國內外修復教育體系進行對比,以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藝術品保護修復與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為例,簡述實驗室修復教學現狀、發展過程及近年項目成果,從實際出發,探討國內油畫修復教育的轉變方向和未來發展趨勢。只有建設專業化、國際化、產學研一體化的修復教育體系,將藝術與科技融合,組建跨學科專業教師團隊,才能打破現有專業壁壘,培養出理論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出色、與國際接軌、符合中國油畫修復市場的修復人才。

關於油畫保護修復人才的培養和教學模式的探討

王晨(上海大學油畫修復中心副主任、修復師、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院聘專家)

合作作者:司徒勇(舊金山藝術品保護和服務工作室主任、中國美術館油畫修復特聘專家、央美客座教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

報告圍繞油畫保護修復人才的培養和教學模式的探討展開。我們把將近20年來參與過的教學培訓進行了分類分了下類型,第一類是工作室實踐指導,第二類是學院式教學,第三類是短期培訓班,第四類是其他一些科普教育,例如專業講座、修復展覽、修復網課、自媒體宣傳等。每種類型的作用和能達到的目標都有不同。通過對內容、效果、教學對象與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展開分析,力求探討更適應於國內輕卡的相關人才的培養和教學模式。作為綜合性的專業,所培養的方向其實是可以有不同偏重的:偏重修復操作實踐的(培養修復師)、偏重分析研究的(培養文保科學技術人員)、偏重藝術品管理的(培養預防性維護工作者或策展及展覽公司人員)。人才的培養工作可以是培養綜合素養人才,也可以是多種人才構建的團隊,彼此之間相互彌補不足。修復,應該是多學科交叉合作的,而優化的教學模式可能需要產學研結合,並且需要具有與時俱進的發展性理念與態度。

油畫裂變老化機理探究

——金屬皂(metal soap)的形成、聚集與分布

馬 嘯(上海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科學研究院 教授)

油畫是由幹性油調配顏料所創作的繪畫。油畫修復師與科研人員發現,金屬皂的存在可以使油畫變脆,表面變透明,形成表面突起破壞繪畫層,甚至導致繪畫層變形與分離等,對油畫結構的完整性與觀感造成損害。

金屬皂由金屬離子(來自於金屬顏料)以及水解的甘油三酯(來自於幹性油料)或者添加劑反應形成。最常見的可形成金屬皂的離子包括鉛離子、鋅離子、銅離子、鎘離子與錳離子等。金屬皂的形成機理、聚集和分布的研究對油畫裂變老化的研究以及保護修復至關重要。報告通過對美國國家藝術館所藏油畫進行微觀分析與表徵,對鋅皂的形成、聚集及分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油畫保護修復工作奠定技術基礎,並同時將新型材料表徵技術——原子力顯微鏡-紅外連用(AFM-IR)、同步輻射顯微CT等成功應用在油畫體系中。

19世紀中國外銷油畫的白色顏料成分分析與劣化研究

王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 院長助理、副教授)

外銷油畫(export painting)作為清代嶺南地區的繪畫遺存,它描繪了中國南方沿岸城市的地理風貌和風土人情,也代表了19世紀中國油畫的製作技藝水平。本研究為進一步了解外銷油畫的繪畫材料,採用X射線螢光光譜(XRF)、掃描電鏡能譜(SEM-EDX)和傅立葉紅外光譜(FTIR)檢測方法,分析三幅外銷油畫中所使用白色顏料的化學組成。結果發現,清代油畫所使用白色顏料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碳酸鹽類顏料,分別為白堊和鉛白;第二類為矽鋁酸鹽類顏料,如高嶺土;第三類為近代西方合成顏料,如鋅白和鋇白。此外,在油畫顏料層中還發現了分解物,它們是色料與油脂類媒介劑相互作用產生的羧酸鹽(即金屬皂),例如棕櫚酸酯和硬脂酸鋅。該研究結果為探討中國早期油畫的「材料引用」和「畫法參照」提供了數據支撐。

傳統紙張試用於油畫修復中保護貼面操作的討論

李 博(中國美術館繪畫 修復師)

報告人選取竹紙、宣紙、皮紙及和紙(參照)4大類14種紙張作為試驗對象,從油畫修復中預防性的保護貼面操作對紙張的性能需求、造紙方法對紙張的影響、在實驗室中對紙樣進行的理化實驗分析等角度入手,挑選出幾種潛力較大的紙張,而後通過模擬場景實驗,從貼合效果、揭除難易程度、纖維殘留方面檢驗其效果並與業界廣為接受的材料同臺競技,比較幾種紙張用於油畫預防性保護貼面的優勢和局限。結果表明,中國傳統紙張在諸多方面表現更佳,可根據作品情況選用。

第四場

主持人:雷勇(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文物科技保護部副主任)

多光譜成像技術應用於油畫材料技法研究初探

趙丹丹(中國國家博物館 副研究館員)

多光譜成像技術兼具光學成像和材質分析檢測的作用,因其無損、高效、便攜等優勢越來越受到文物保護工作者重視,尤其在彩繪文物的材料分析、技法研究、修復歷史探究、隱藏信息挖掘等方面的優勢突出,為油畫、壁畫、國畫、雕塑等彩繪文物保護研究者所推崇。不同於壁畫、國畫,油畫的層理堆疊、顏色變化、光色關係等極為複雜,這使得多光譜分析技術在油畫信息識別和挖掘、材質檢測方面的應用數據解讀受到局限。本報告以一幅館藏油畫為研究對象,從多光譜圖像信息對綜合合計研究指導的角度出發,深度挖掘油畫包含:材質識別(光油、顏料)、隱藏的圖形信息、修復痕跡、油畫的修改信息等,進一步探討該幅油畫的材料與創作技法,通過文物本身透視時空,挖掘作者的創作思路,深度挖掘油畫的科學價值、文化和藝術價值。

《清代男子常服坐姿容像》繪畫材料的無損科技認知

韓 賓(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 特別研究助理)

便攜手持式分析設備能夠原位、快速、無損獲取化合物的組成信息。本研究利用便攜X射線螢光分析儀和便攜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儀對一幅初步判定為清代的非典型性油畫進行了分析檢測。結果表明,便攜螢光結合便攜紅外能夠對作品所用的顏料成分進行鑑別,對繪畫材料進行初步解構,為後續修復及中國古代油畫研究提供輔助信息。手持分析設備移動方便,無需取樣,在油畫修復及科技分析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複雜關聯下的博物館藝術品數字檔案元數據價值與規範

翁子揚(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副教授)

中國之油畫藝術品保護與修復不斷創新融合,針對油畫藝術品保護與修復為本體的深入研究,已經出現新的趨勢需求。從傳統研究保護範疇中的保護技術、鑑定標準、理論研究、價值研究等學術鏈條,擴展至基於材料學、生物學等認知視角。

在數字記憶、文化遺產的數字資源保存以及科學數據共享的時代大趨勢下,主講人提出基於文化遺產「數字孿生」概念框架下的(油畫)藝術品「數據伴隨」元數據標準規範。通過統一的數據標準收集散落的科學數據,形成基於圖形圖像採集獲取的數據標準與基於情景擴展的網絡關聯雙結構,輔助鑑別、鑑定、鑑藏,並服務於圖像修復整體各環節的數據增長,提供相匹配的信息管理支撐。

探查真實,積水成淵

——油畫家檔案資料庫「源」累積的探索

聶木子(上海大學油畫修復中心修復師)

合作作者:章德明(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油畫修復中心主任)、王晨(上海大學油畫修復中心副主任、修復師)

油畫修復中的一手資料主要有三大類,一是修復案例的修復檢查檔案,二是科學檢測,三是藝術家調研。相較於前兩類,對在世藝術家的調研相對被人們所忽視。積極採訪在世的藝術家,逐漸構建相關的資料庫,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有準備地面對相關藝術家的油畫作品,還能從他們口中了解過去的油畫材料、藝用市場、油畫教育等時代背景,從側面推測同時期作品可能發生的問題。而建立畫家檔案資料庫不但是一項龐大的工作,更是一項需要抓緊時間著手去做的工作,同時這項工作也不是僅憑一個或幾個人的努力就能夠完成的,需要國家與文保界的共同努力。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第一屆國際海洋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一屆國際海洋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16年10月27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油畫《父親》首次系統修復 今年或回歸公眾視野
    記者從中國美術館獲悉,《父親》原作正在修復中。這是這件作品自誕生以來的首次系統修復。近日,記者來到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探訪油畫《父親》的修復進程。與孔妍一同修復油畫《父親》的油畫修復師李博表示,修復的時候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觀察,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時機做進一步研究。因此,一件作品的修復周期,不僅包括了修複本身,還包括對作品的觀察、檢測、研究等一系列一併進行的工作。「每一件作品的修復計劃都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什麼可以解決所有作品問題的萬能公式。
  • 第一屆新型太陽能電池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學術研討會
    5月24日至25日,第一屆新型太陽能電池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順利召開。本次會議受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化學專業委員會的委託,由中國科學院清潔能源前沿研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光化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物理所清潔能源中心和清潔能源實驗室共同承辦。
  • 第一屆徐慶培科學財團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韓國首爾2020年11月11日 /美通社/ -- 11月7日(周六),徐慶培科學財團(董事長徐慶培)在愛茉莉太平洋總部AMORE HALL舉辦了第一屆徐慶培科學財團學術研討會(SUHF Symposium 2020)。
  • 第一屆煤礦瓦斯國際青年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12月19日,由《煤炭學報》編輯部和中國礦業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一屆煤礦瓦斯國際青年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徐州成功召開會議由學術報告和座談環節組成,此次會議聚焦煤礦瓦斯學科,就煤層瓦斯流動基礎理論、瓦斯爆炸防治新技術、煤與瓦斯突出機理及防治、煤與瓦斯共採理論與技術、難抽煤層瓦斯增產新技術、廢棄礦井瓦斯資源開發、低濃度瓦斯利用與減排等研究方向開展了深入的學術交流與熱烈的討論。共150餘位專業同行參加了此次會議。
  • 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聚焦海洋生態,共謀...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1月27-29日,由閩江學院和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海洋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 ...研討會暨第一屆學術和發展指導委員會會議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訊  1月7日上午,安徽應用數學中心學術研討會暨第一屆學術和發展指導委員會會議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活五樓報告廳成功召開。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數學是基礎研究的基礎,是科技創新的底層驅動,應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通發展已經成為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在...
    11月20日至22日,「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暨土遺址保護及材料應用研討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主辦。保護材料一直是土遺址保護的難題,研發出合適、有效、安全的保護材料是幾代文保人不懈的追求。在土遺址保護新技術應用研討會上,王菊琳、李玉虎、項瑾斐、葛川、房立民、杜慧茹、孟誠磊、何靜8位代表先後做學術演講。
  • 第一屆全國氣體同位素技術與地球科學應用研討會召開
    第一屆全國氣體同位素技術與地球科學應用研討會召開 2017-08-23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 、蘭州資源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等單位承辦的「第一屆全國氣體同位素技術與地球科學應用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
  • 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南昌召開
    為推動江西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創新研究,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1月8日,由省科學院和省生態學會共同主辦的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我院順利召開。江西省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宋德雄出席研討會並致歡迎辭,會議由省科學院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古和今主持。宋德雄表示,做好鄱陽湖流域瀕危動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我省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過程中義不容辭的責任。
  • 第一屆全國氣體同位素技術與地球科學應用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人民網蘭州8月22日電(記者 銀燕 實習生 徐小廳)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發起並承辦的「第一屆全國氣體同位素技術與地球科學應用研討會」於2017年8月22-24日在蘭州隆重召開。 據悉,此次會議以氣體同位素技術與地球科學的發展為主題,會議規模大、規格高、跨學科領域廣。
  • 第二屆全國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通知(第二輪)
    「第二屆全國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定於2019年10月14日至16日在美麗的太湖之濱無錫召開。誠摯邀請並熱烈歡迎全國各地從事水生植物、水環境和水生態等相關工作的科研、教學和企業代表及研究生撥冗出席。會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題,研討與交流近年來水生植物資源搜集與開發、水生植物修復關鍵技術與水環境等方面最新成果,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 全國環境微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在哈舉行
    中宏網8月28日訊  據新西部網消息,由中國微生物學會環境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主辦的第二十二次全國環境微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於8月12日至15日在哈爾濱舉行。
  • 水生所研究員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
    10月19日至23日,第三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在臺灣海洋大學舉行。32名大陸學者及33名臺灣學者進行了65個大會學術報告,圍繞魚類生殖發育與調控、魚類生理、遺傳育種、病毒與疾病防治、營養與飼料研製和開發及魚類養殖等研究進行了廣泛研討。
  • 第一個國際仿生設計與科技學術研討會(CCBDT2020)成功舉辦
    第一屆國際仿生設計與科技學術研討會,是大連工業大學在當下(生物與科技的交叉點上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並已經在各個領域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視)設計學學科最前沿方向
  • 江蘇科技大學論壇預告 | 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壇引言為加強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內的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外學者共同進步,決定舉辦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 第11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9月11-14日在山西太原成功召開。兩岸學者共聚一堂,互相學習,對於兩岸的學術交流起到了很好地促進作用。 本屆研討會首先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濟大學校長裴鋼院士,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陳曄光和臺灣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臺灣衛生研究院院長龔行健分别致辭。
  • 徵文啟事 | 「交大會計合作論壇」暨第一屆學術年會(2019)
    經全體發起單位討論決定, 「交大會計合作論壇」暨第一屆學術年會(2019)擬於 2019 年 4 月 13 日在交通大學 123 周年校慶之際由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系承辦。為了保證論壇質量,提高學術交流水平,現面向海內外公開徵文。
  • 地學界院士專家「雲」集五臺地學研討會
    本報太原8月8日訊(記者王佳麗 通訊員王紅傑)8月8日,由省地勘局和忻州市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省地質調查院協辦的第一屆五臺地學研討會在並召開。來自我國地學界的多名院士專家圍繞「前寒武紀地質與礦產資源、基巖山區地質與環境地質」兩個主題,分享了各自在資源、環境等領域的探索和成果。
  • 2018年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通知(第二輪)
    經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研究,茲定於2018年10月29~11月2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2018年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旨在展示「土壤物質循環與調控」的最新進展與成果,推動和促進我國土壤化學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科技工作者的合作與交流,激發土壤化學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探討土壤化學未來理論和應用研究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