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偉大作家,愛國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他的標籤實在太多。一位波蘭學者在鄭振鐸犧牲後,曾對這樣評價他:「我認為他是中國當代學術界中人文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為國家文學,文化作出的貢獻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鄭振鐸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第一,大量古籍和文化遺產。抗戰期間他秘密搜求古籍,搶救文化遺產。「八·一三」事變,上海淪陷,此時繼續待在上海就是在拿生命不當回事,因為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危險。當時知識分子紛紛避難離開,然而鄭振鐸卻執意留居上海。已在自由區的朋友,屢屢來信催勸鄭振鐸儘早逃離上海地區,但是他堅決拒絕。此時的他正在秘密搜求古籍。在日軍爪牙密布的上海,他們秘密收購近五萬冊在日寇入侵之後流散淪亡的古籍善本,避免了中國文獻落入敵手,流出海外。

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上海乾嘛,直到抗戰結束,他才表明心跡:在足足的八年間,我為什麼老留居在上海,不走向自由區去呢?時時刻刻都有危險,時時刻刻都在恐怖中,時時刻刻都在敵人的魔手的巨影裡生活著。然而我不能走。許多朋友們都走了,許多人都勸我走,我心裡也想走。而想走不止一次,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責任。
用生命在收集,整理,保護文化遺產,正是因為有鄭振鐸這樣偉大的文化古籍的守護者,我們文化的發展,文化的開拓才能順利進行,他留給我們的是文化的寶藏。
第二,他一直秉承文學是永恆的,大眾的,世界的 ,要為大眾服務。這種觀念讓文化離我們似乎更近了。他曾多次在文章中說歷史上的所有革命者,他們留下的只是鮮血。只有文學給人留下的是溫暖,是永恆的記憶。在《文學大綱》他首次將遠東與泰西的文學歷史平等而緊密地結合在一書之中。在商務印書館工作時就編纂、翻譯了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而且在他一直都認為,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他的理想和夢想就是希望能夠把中國的文學介紹到全世界,把世界的文學介紹給中國,把中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組成部分。

他主張大眾文學,為大眾創作、為大眾服務,研究也要為大眾服務。在組織文學所工作的時,就組織編纂中國歷代典籍的叢書,編撰大眾戲曲書籍,包括《古本戲曲叢刊》,這一直都是他的願望。這也是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個專題古籍整理項目。可是這個願望還沒完成他就走了。他生前最後一篇文字就是《古本戲曲叢刊》第四期的序言。第二天上飛機,然後就再沒有回來。他一生的願望在此終結。

第三,他將「財產」全部上繳國家。飛機失事,他的遺願就是把所有財產全部上交給國家。五十九歲的鄭振鐸根據工作需要,要出國訪問。臨走的那天的早上,他還在給好友寫信,信中說「我要動身去阿富汗訪問,先到莫斯科,再轉塔什幹,然後換機直飛喀布爾……」。臨行前,還在跟母親和妻子道別:「我走了,這次是真的走了。」不曾想這句話竟是他的最後與家人的道別。客機起飛不久便在飛往莫斯科的中途發生空難,鄭振鐸不幸殉職。但他確留有遺願:將他一生收藏的10萬多冊書籍和珍貴的字畫、文物和手稿等全部捐獻給了國家。妻子遵照他的遺願,便將他所有的「財產」全部上繳國家。

就這樣,鄭振鐸結束了他的生命,捐出了他的財產。他留給國家,留給人民的是永恆的文化財富,這是所有的錢財都無法衡量的。我們不該忘記這位偉大的文化學者,應該永遠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