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17:31 |浙江社科
文化浙江,錦繡華章!自2018年起,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浙江新聞頻道,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專題節目《文化浙江·大講堂》,擷取浙江歷史上一些特色鮮明的人、事、景,為廣大觀眾展示浙江璀璨的歷史文化。去年以來,圍繞浙江四條詩路文化帶建設,推出了「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浙江段)」等專題節目。本季節目推出「甌江山水詩路」篇。
甌江,從山中來,到大海去;綿延八百裡,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於甌江山水之間,寫下一首首詩篇,傳誦至今,讓甌江山水詩路閃耀千古。甌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麗水人,孕育出了光輝燦爛的甌江文化。在甌江之濱的麗水,人們收穫了哪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麗水先民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耕讀傳家?如今的麗水人又是如何保護與發揚甌江文化的?
金生麗水,雲海蒼蒼
八百裡濱水畫卷,映十城秀美河川
甌江
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
綿延八百裡,婉約出了綺麗的山水畫卷
緩緩流淌著的甌江哺育了勤勞智慧的先民
也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文化特徵
耕讀傳家久
在這方山水田園之間,耕讀之風世代相傳。河陽村,位於麗水市縉雲縣,一千多年來,由同宗同族的朱姓人家發展繁衍而成,耕讀傳家是河陽朱氏家族堅守和傳承的家風。宋元時期,一個河陽村竟相繼走出了八位進士,名噪一時。後世便將這八人一同稱為「八士」,並修築了「八士門」以激勵後人勤勉讀書。
如今,麗水古村落中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仿佛還在訴說著昔日耕讀傳家的故事。在秀山麗水間,人們世代耕讀傳家,正是在耕讀之風的吹拂下,人們的精神充盈愉悅。
自然的饋贈
香菇,是麗水慶元的名片,一朵朵小菌傘,不僅是浙南崇山峻岭的傑作,還是慶元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慶元有人名吳三公,發明了人工栽培香菇「剁花法」和「驚蕈術」,800多年來,慶元人民沿著吳三公的足跡,用勤勞雙手打造出的香菇產業,不僅給予了自己賴以生存的財富,更讓慶元以「香菇之源」的美名享譽世界。
甌江不僅創造了物質之豐,當地人還因地制宜,打造了形物之美。如果說龍泉寶劍就像威武的英雄,那麼龍泉青瓷,則是一位清麗的美人。寶劍和青瓷,一剛一柔,一文一武,串起了龍泉的文化脈絡和深厚底蘊。
在麗水,還一項具有剛強之姿的藝術,就是青田石雕。石雕的原料青田石頭享有「中國四大名石」之一的美名,石頭質地堅實細密,溫潤凝膩,非常適於奏刀,創作的作品極富金石味,清麗雅致。幾千年來,青田石成為歷代文人公認的「雅石」,被稱為「石中君子」「印石之祖」。
發揚甌江文化
如今麗水人不斷挖掘和保護著當地文化。在松陽,保護和修復古村落的行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既讓古村落現代化,也要修舊如舊,保留原始粗獷的那份獨特韻味。
麗水遂昌,湯顯祖曾在這裡擔任了5年知縣,他獎勵農桑,愛民如子,深得遂昌百姓的愛戴。如今的遂昌,從有形到無形,處處都有著湯公印記。湯顯祖文化就像一縷陽光,照耀在遂昌的土地上,湯顯祖文化也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點綴了遂昌的良辰美景。
八百裡甌江有著訴不盡的風土人情、道不盡的人間滄桑、寫不盡的詩情畫意。甌江之源在麗水,麗水在甌江的滋養下,有了非凡的氣度。自古相傳,仙都鼎湖峰是軒轅黃帝鑄鼎煉丹、馭龍升天之地。通濟古堰,至今還澆灌碧湖平原大糧倉。慶元古廊橋,不用一釘一卯,依然矗立。龍泉匠人讓青瓷寶劍熠熠生輝,名滿天下。畲族山歌,唱響不一樣的民族風情……無數文人墨客都曾來此遊歷,揮毫潑墨,留下璀璨的山水詩篇。在歲月的長河中,甌江山水詩路的旋律裡,麗水還將綻放出新的生命力,譜寫瑰麗的傳奇。
16022358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