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07:40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楊凡 瀏覽:6778
綿綿甌江,清清小溪,無論泛舟湖上,還是水邊閒居,每一回頭,都仿佛融入了甌江山水的餘韻。甌江不僅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更是一條維繫溫麗兩地的黃金生命線。歷史上,兩地山水相依,文化同源,溫潤如玉的青瓷從這裡出發,漂洋過海,成為一帶一路上炫目的文化交流使者;數以百計的詩人騷客,不辭辛勞,爬山涉水,尋覓著詩歌的不朽精魄;心靈手巧的漁夫山民,跨越山海,追求夢想的傳奇;還有那為理想信念,捨生忘死的仁人志士,用鮮血在這片紅土地上催開了一朵朵芬芳的戰地黃花……風物、風雅、風俗、風採以活態的展示,讓人們看到鮮活的歲月痕跡,別樣的甌江詩畫。
由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麗水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山水清音——溫州·麗水 甌江山水詩路特展9月30日在溫州博物館臨展館開展,展期延續至12月1日。
謝康樂像拓片 溫州博物館藏
作為文化大省,浙江擁有豐富的山水資源,「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蔥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孕育了多彩的山水詩題。東晉時期中原大族南遷,謝安、孫綽、王羲之、支遁、謝靈運等名流,先後會聚浙江。謝靈運以會稽和永嘉山水為中心題材,遍歷河山,踏屐尋幽,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山水詩派,及至唐宋時期,蔚成「浙東唐詩之路」。1991年竺嶽兵先生提出「浙東唐詩之路」概念,經過20多年學術積累,及今漸成顯學。2018年省政府要求「深入挖掘和弘揚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推動文旅融合、文教結合,打造唐詩之路山水人文旅遊精品,為「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的實學化奠定新高度。
民國汪如淵設色永嘉名勝 之華蓋山 之石門洞溫州博物館藏
「浙東唐詩之路」的研究發展的開放的議題,尚有細化、深化的空間,例如「浙東唐詩之路」南端終點的界定,一種見解是以天台華頂峰、國清寺作為南端。這也是省政府《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中所採信的地點。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其宗教文化影響遠及東亞各地。唐宋時期溫州亦在其影響範圍之中,其中以永嘉大師為著名。但是我們注意到,至遲漢晉以來沿海南方也有日益成熟的水陸線路通往北方。 如日本圓珍和尚的大唐之旅是先到福建,轉平陽、過瑞安、進郡城,然後北上晉謁國清寺。因此另一種見解以溫州為「詩路」的南端終點,正如方銘提出「直至台州天台以及溫州」,林家驪定義「唐詩之路」為「唐代詩人穿越浙東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溫州、處州、婺州、衢州)的山水人文之路」,並非泛泛猜測。但是該提法似乎並沒有引起學界更多的反響,可能的原因是學界對溫州的關注度不足以及溫州學界沒有積極參與對話。現今能夠查到的所謂「甌江山水詩路」信息多來自文化旅遊新聞,於學理上論證者幾乎無見。與溫州本地的冷清形成對比的是,從1990年以來的20多年,新昌成立「詩路」研究社,先後召開了7次學術會議,在學術積累的基礎上積極申遺。現在溫州博物館聯合麗水博物館策展了「甌江山水詩路」展覽,旨在拋磚引玉,有所反響。
一般認為「唐詩之路」淵源於東晉士族南渡。「甌江山水詩路」與「浙東唐詩之路」幾乎同期起源。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治永寧,建郡城於甌江南岸,意味著中央對溫處兩地進一步有效化施政。以甌江口為行政中心也是基於東南沿海戰略布局的需要。永初三年(422年),謝靈運放任永嘉太守,足跡所及,除了郡城,還有甌海、瑞安、平陽、永嘉、樂清等地,以及上溯石門洞。因此,浙東唐詩之路、甌江山水詩路的開創,與謝靈運有共同的文化淵源關係。
「甌江山水詩路」並非孤立的地理存在,而是「浙東唐詩之路」南段的延伸以及浙西南以甌江流域為主幹的擴散。古人水陸兩道兼行,從越州諸縣過天台、雁蕩、大若巖,以江心嶼為南端終點,郡城則以飛霞洞為代表 ;若以江心嶼為起點,上溯甌江,以石門洞為主要的節點,直至蓮都附近的南明山。從麗水出發,則順流而下,亦以江心嶼為終點。從區域空間看,江心嶼處於甌江的出海口,溝通浙西南與東海,又處於閩粵與江浙的南北海道航線交匯的樞紐位置。江心嶼邊上的溫州港長期以來是浙南和閩東北最大的吐納口,擔負著浙南地區以及麗水、台州、福建寧德地區部分縣的內外貿易貨物和旅客運輸中轉任務。江心嶼雙塔,既是宗教性的「紀念碑」,更是溝通江海的航標。因此,無論「甌江山水詩路」還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空間描述,江心嶼都不能忽略。
「甌江詩路」的形成得緣於甌江首先是浙西南物資運輸的主要水道。兩宋時期溫處兩地甌江水路交通開始走向鼎盛,「良材興販自處轉溫,以入於海者眾。」上遊一帶所生產的木材、桐油,以及諸如漆器、酒、柑橘、茶葉等均順流而下,行銷各地,其中大宗貨物運輸以瓷器為主。元代龍泉窯青瓷大量外銷,佔據全世界主要瓷器市場,出現了「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來往如織」的繁榮景象。運輸船經由栝甌水道沿路匯合景寧、青田、永嘉各地所出的青瓷產品抵達溫州港,從溫州港出發,途經洞頭島海域,入海轉慶元(寧波)、泉州分銷南亞、東北亞,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成為溫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商品和文化交流使者。以瓷器運輸為主的甌江流域水上交通線,鋪墊了「甌江詩路」 的航道基礎。
甌江沿岸風景如畫,吸引了歷代眾多賢達名士,他們或任職,或行旅,或寓居,或居鄉,留下了大量詩詞佳作和摩崖題刻。處州摩崖帶分布於仙都、南明山、三巖寺、石門洞、太鶴山等處,溫州地區詩刻摩崖多在雁蕩山、郡城的九山諸處,及至瑞安仙巖以及南下平陽。題材有簡單的記遊題刻,更多的是山水詩詞。據其題跋者身份所示,一類主要是官宦、文人,一類僧道。在人口流動管制的古代社會,這幾種人有更多的機會遠行。古代鮮有純粹的為了寫詩而寫詩的採風旅遊。史書記載謝在任「縱放為娛」,其實身為地方長官,公務巡察應是首務,謝靈運在溫州的一年,足跡遍及各地,甚至經月不返,但不至於漫無目的地遊逛,例如到平陽,多半可能是了解橫嶼船屯的情況;到樂清白石,寫下「小邑居易貧,災年民無生。知淺懼不周,愛深憂在情」諸句感念民生。後人大多追隨謝康樂的心跡,在仕途顛簸之中,觸景生情,寫下諸如「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之類的行旅詩。僧道的山水詩更多禪意的灑脫,像擔當和尚來遊龍湫,句云:「君不見,柔沫牽來無斷痕,我身欲化為冰魂。少焉輒欲生頭角,一股傾湫還倒嶽。不須霹靂能上天,聊在人間蛻個殼。」杜光庭著錄天下洞天福地,儼然以大地為仙窟,以氣息為車馬,溝通天人。這是何等闊大的詩意啊。旅行者不同的身份、境遇、感觸,書寫了「甌江山水詩路」豐富的題材。
唐李陽冰城隍廟牌拓片麗水市博物館提供
綜之可見,「甌江山水詩路」並非與 「浙東唐詩之路」有著歷史文化同源性以及地域空間的整體性。所謂起始端點,也是相對而言。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之路,永遠在時空裡流動,只有節點,沒有終點,永遠開放,絕不封閉。文化的形成,離不開物質文明的基礎鋪墊,但是具體的形成方式,各有差異。學界認為茶葉運輸在「浙東唐詩之路」的形成中有重要意義,那麼像青瓷的運輸,在「甌江山水詩路」中有重要地位。「詩路」的形成,是附屬於旅行者其他的社會活動的文化產物。「浙東唐詩之路」「甌江山水詩路」囊括於「浙東詩路」乃至「江南詩路」,無論從時間、空間還是內涵,都超出「唐詩之路」的文學範疇,其實更適合稱為「浙東文化帶」。此中豐厚的文化內涵,不僅僅體現在這是一條艱險而秀美的山水詩路,更是伴水而居的人類從江湖內陸走向海洋、駛向全球化的發展之路。
方長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