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2020-11-30 澎湃新聞
炎炎夏日,京滬兩地紛紛開啟了關於瓷器的大展,「龍泉青瓷」、「空白期瓷器」、「明德化瓷器」等,望觀眾感受瓷器的魅力。而在江南、蘇杭等地則接連推出了「明清扇面展」、「扇與江南雅文化」等,為酷暑帶來一絲涼風。此外,北京故宮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敦煌的「吐蕃文明展」,深圳的「國漫展」也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在海外,東京的國立博物館與根津美術館則分別把焦點聚焦於佛教主題和三國主題上;在荷蘭國立博物館,觀眾則可以看到名畫《夜巡》的修復現場,同時,還有當代藝術愛好者筆下的倫勃朗作品展「倫勃朗萬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這一周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

展期:2019年5月28日—9月1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將展出國內外28家機構收藏和出土的超過280件器物,分4個部分展示正統到天順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與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以及民窯瓷器。

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

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8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展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所藏大洋洲藝術作品中最為精美的部分,150件作品具有非凡的美學和人類學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視角,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廣袤的文化區域是如何的豐富多彩、包含著怎樣的多元身份與超越地理距離的多樣關係。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展

展期:2019年7月26日 - 11月3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出來自中國、德國和日本的136件瓷器,包括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以德國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以及日本瓷器等。呈現中國外銷瓷對中西方瓷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介紹了中國景德鎮、德國梅森兩個瓷器發源地,再現瓷器發展的歷史過程。

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展

展期:2019年7月26日 - 11月3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覽遴選福建博物院館藏文物41件(套),分為「陳設雅玩」、「文房珍藏」、「禪道陶然」、「觥籌交盞」4部分,展出明清兩代德化瓷器。重要展品包括明德化窯三足爐、明德化窯白釉觚、明德化窯觀音坐像、明德化窯雙耳杯等。

石上純也:自由建築

展期:2019年7月18日—10月7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花園港路200號附近)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中國首次個人展覽。石上純也根據PSA場地進行了全新的展覽設計,展覽將通過大尺度的模型、建築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方式,向觀眾揭示建築師實現理念的過程與細節。

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磯

展期:2019年7月27日—10月13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徐匯區龍騰大道3398號)

布拉德福特作品中媒介的多樣性,反映了藝術家對社會矛盾的獨特考察,而這些矛盾在今天可以引發和改變行動。布拉德福特可以說是當今美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在美國以及全球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共鳴。這是迄今為止藝術家在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展覽,展覽以藝術家的家鄉為主題,那也是他一直工作與生活的地方。

源流——梁思成、林徽因文獻藝術展

展期:2019年7月27日-8月4日

地點:上海藝術品博物館

展覽將以大量的藝術手稿、文獻實物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向觀眾還原梁思成、林徽因精彩而跌宕的一生。匯集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上海藝術品博物館的眾多館藏文獻和實物。

丹尼爾·阿爾軒:現在在現

展期:2019年6日29日—10月24日

地點:昊美術館(浦東新區祖衝之路2277號1-3F)

展覽呈現藝術家的代表作及近作,延續其對建築和人體關係的探索,同時討論歷史與時間的非線性敘事可能。

宮島達男:如來

展期:2019年5月18日 - 8月18日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出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三十年來的藝術創作,展出從1988年以來每個階段代表性的 LED 裝置作品以及行為作品。此外還將展出一件宮島達男為本展特別製作的巨型LED裝置《時間瀑布》以及行為作品《時間皮膚》。

會心.中國畫九人展(暨第三屆松江文化大講堂專題講座)

地點:松江地藏古寺

展期:2019年7月28日起

展覽展出莊藝嶺、朱敏、餘欣、陳翔、邵琦、陳睿韜、朱忠民、湯哲明、王曦9位上海中國畫家150餘件中國畫新作、書法、手卷、扇面、篆刻等作品,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創作觀念和藝術風格。所謂「會心」可解讀為 「書為讀者而立,文以智者」,「以心印心」。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崇恩書畫院執行院長悟端大和尚為展覽致辭辭。展覽開幕式後松江佛協文化大講堂第三期,特邀香港寶蓮禪寺方丈淨因大和尚作佛教專題講座《壇經的創新思維》主題演講,與書畫展相輔相成。

近現代名人書畫扇面展

展期:2019年7月19日—8月18日

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福州路429號2樓)

匯集了近百年眾多書畫家的70幅扇面作品,包括俞樾,吳昌碩、任伯年、符翕、八指頭陀、樊增祥、俞明震、章太炎、鄭孝胥、曾熙、龐元濟、蕭俊賢、羅振玉等。

敬扇競美——敬華2019扇畫精品展

展期:2019年7月26日—9月1日

地點:敬華藝術空間 (靜安區銅仁路92號 一樓)

展覽精選了幾十件扇畫作品,題材涵蓋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等,除了近現代海派名家團扇、摺扇等精品力作外,此次展覽豐富了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加入了海派中青年新水墨作品,將新水墨嫁接扇畫,有別於傳統扇畫,是傳統扇畫在當代語境中的轉化。

北京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

展期:2019年7月16日—10月2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出約830件文物,其中507件來自故宮博物院、205件來自國內其他收藏機構、約120件來自國外收藏機構,是歷來關於龍泉青瓷研究與展覽中,展品數量最多、涉及產地最廣且包含多元文化的一次。

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

展期:2019年7月16日—10月2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出260件(套)有關良渚文化或受良渚文化影響的玉器。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到明清時期。完整呈現中國最早的以玉器為載體的禮制社會。這是以玉器為主的良渚文化的集大成展,也是迄今規模最大的良渚玉器展覽。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

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8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出516件(套)文物,以時間為軸、以文化交流為線索,展示甘肅的歷史悠久輝煌、文化異彩紛呈、多民族和諧聚居的歷史人文圖景,介紹甘肅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與作用。

「中國本色」——布魯諾·巴貝攝影展

展期:2019年7月18日—7月28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法國攝影師布魯諾·巴貝曾任瑪格南圖片社全球主席,現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自1973年跟隨時任總統喬治·蓬皮杜訪華與中國結緣,用鏡頭探索中國,是第一位用彩色膠片拍攝中國的瑪格南攝影師。展覽展出50餘幅攝影作品,呈現他遍布北京、上海、重慶、四川、廣西、江蘇、新疆等地的足跡,用鏡頭記錄下1970-1980年代的中國。

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

展期:2019年6月15日—9月1日

地點: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

展覽基於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卡索創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出畢卡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

花開敦煌——常書鴻、常沙娜父女藝術作品展

展期:2019年7月16日—9月15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三層展廳

展覽展出父女200餘件作品,貫穿了兩代人在不同時期的藝術經歷,完整表達了「花開敦煌」展覽的核心精神——「守護與傳承」,引發當代人思考面對自身文化應該承接的使命。

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

展期:2019年7月23日 - 10月13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呈現1918-1935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求學的中國留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學業成就,並在此基礎上展示梁思成在建築思想和具體實踐中的創造性摸索,嘗試揭示其中所涉及的建築理論與建築史學對於中國建築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千手觀音

展期:2019年7月19日-10月13日

地點:紅磚美術館

展覽為紅磚美術館五周年館藏展,通過奧拉維爾·埃利亞松、丹·格雷厄姆、何子彥、黃孫權、黃永砅、加藤泉、安德裡亞斯·穆埃等17位藝術家的作品對美術館的五年進行一次回顧與展望。

南京

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

展期:2019年7月9日—10月9日

地點:南京博物院特展館3樓11展廳

展覽共有231組共計1406件展品,全部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體現了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等不同時代諸多文明的特徵,突出了阿富汗在歐亞大陸古代文明傳播和交融上的獨特角色和地位。

蘇州

集其大成:蘇博館藏董其昌及晚明各流派繪畫特展

展期:2019年6月25日—8月18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此次展覽遴選館藏董其昌師友圈與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共二十餘件,內容即以松江、新安、遺民為主,形制上卷、冊、軸兼備,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明末清初山水畫壇流派紛呈、氣象萬千的局面。

一夏清涼:扇與江南雅文化

展期:2019年7月13日 - 9月8日

地點:江蘇省美術館

展覽將展出多件明清扇面與書畫作品,以明末畫家文震亨的《長物志》為脈絡展開,試圖從古人的雅俗論斷中還原出當時文人崇尚的生活情境與退隱自然的精神世界。展出的扇面包括文徵明行書扇頁《守歲詩》、董其昌的行書扇頁、任薰的花鳥摺扇面,以及王時敏、王翬的山水扇頁等。

揚州

相看兩相宜——揚州與廣州的雕刻之美

展期:2019年7月6日—9月3日

地點:揚州博物館二樓書畫廳

展出了由揚州博物館和東莞博物館收藏的雕刻藝術作品140餘件(套),分「雙城記」和「兩相宜」二個部分,展品時間跨度從漢代到當代,以玉、牙、竹、木、瓷、核、雕版、銀、漆、雜件等介紹兩地的雕刻藝術。

杭州

明清扇面展

展期:2019年7月25日—10月7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三樓書畫廳)

展覽從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中,選出明清扇面160餘件(組):明人扇面中分為「自適其志」、「與物有宜」兩個單元;清人扇面中分為「書盡清涼意」、「咫尺無涯際」、「取象有風神」、「舒捲自隨意」四個單元。

賓虹筆耕

展期:2019年6月7日—2021年6月7日

地點: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區黃賓虹藝術館

展覽系精選與黃賓虹密切相關的15種報刊雜誌,包括其主編的《藝觀》畫刊與雜誌、《時報·美術(文藝)周刊》、《畫學月刊》、《國畫月刊》;主筆的《神州日報》專欄;應邀為撰述人的《學術世界》、《中和月刊》等,配合展出黃氏曾刊載於其上的文章手稿百餘張,以期勾勒出作為一個報人、一個編輯出版者、一個美術史研究者,投身故紙堆中30年羼抹的身影。

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

展期:2019年6月21日—9月8日

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時裝館臨展廳

展覽試圖用13個時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的人物所遺留下來的「小故事」,來重塑在風雲變幻的絲路歲月中大小人物或精彩似傳奇,或平凡如你我的一生。

敦煌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

展期:2019年7月2日—10月22日

地點:敦煌莫高窟

來自全球的120餘件套精美文物,將立體呈現吐蕃時期文化藝術的歷史面貌及其與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動。這是全球首次以吐蕃為主題的文物大展,對絲綢之路文明、吐蕃及中亞歷史、文化、藝術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重慶

三千大千——張大千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

展期:2019年7月13日—10月13日

地點:中國三峽博物館

展覽共展出張大千相關作品84件,是首個對張大千抗戰時期繪畫作品進行集中展示的展覽,也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張大千作品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呈現。


瀋陽

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

展期:2019年6月21日 - 8月25日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展出平山鬱夫收集的文物及其創作的絲路題材畫作192件/套,年代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世紀,包括雕刻、繪畫、玻璃器具、染織品、飾品、書籍等,展現了陸上絲綢之路從地中海中部地區、兩河流域到印度的古代文明。


深圳

百年國漫展

展期:2019年7月20日 - 9月30日

地點: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展出85位漫畫家的超過400件漫畫作品,包括73件原作手稿,分為「中國漫畫初長成」、「連環畫的黃金時代」、「外來影響下的新國漫」、「國際化與數位化」、「獨立精神」、「漫畫與多媒體時代」六個板塊,回顧中國漫畫的發展歷程。

曾國七百年:歷代曾侯青銅器展

展期:2019年7月5日 - 10月7日

地點:南山博物館

展出湖北隨州等地出土的歷代曾侯青銅器逾90件/套,其中葉家山出土文物為首次公開展出,揭示曾國從西周初年分封在南土輔佐周王室,到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依附楚國,直至戰國中晚期消亡的700多年歷史。


臺北

巨幅書畫

展期:2019年7月1日—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7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數個新展,其中「巨幅書畫」展覽的作品包括,《明太祖坐像》、明代戴進《春酣圖》、明代許儀《荷香清夏》、明代劉度《仿趙承旨長春翠柏》、明 謝時臣《仿李成寒林平野文徵明題長歌合卷》等。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

展期:2019年7月1日—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故宮動物園

展期:2019年7月5日—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史上頭一回,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兒童舉辦「故宮動物園」特展了。小朋友到故宮,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動物圖畫,裡面包括雄壯威武的獅子、老虎,也有可愛的長頸鹿和金魚。


東京

可親的佛、可怕的佛

展期:2019年7月25日—8月25日

地點:根津美術館

展出飛鳥時代(592年~710年)到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的約35件佛教繪畫與雕刻作品,解讀佛的表情及其中內涵。

三國志展

展期:2019年7月9日 - 9月16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展覽通過漢朝到三國時代的文物及最新研究成果,以考古的角度,呈現一個真實的三國志。


大阪

浮世繪 貓的世界展

展期:2019年7月27日—9月8日

地點:大阪歷史博物館

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因愛貓如命為人所知,本展展出以他的作品為首的與貓相關的浮世繪,呈現歌川廣重、歌川國貞、歌川豐國、溪齋英泉等人各自的特色,通過共計約170件展品介紹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如何與貓共處,對貓又抱著什麼樣的印象。

倫敦

芬蘭畫家海倫·謝夫貝克個展

展期:2019年7月20日—10月27日

地點: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

展出芬蘭現代主義畫家海倫·謝夫貝克(Helene Schjerfbeck)的超過60幅畫作,涵蓋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等類型,回顧她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

塔基斯:磁性、光線和聲音的雕塑家

展期:2019年7月3日-10月27日

地點:泰特現代美術館

生於1925年的瓦西拉基斯·塔基斯(Vassilakis Takis)是20世紀60年代歐洲最原始的先鋒人物。此次展覽回顧了其70年的藝術生涯,呈現他在電磁宇宙中尋找到到詩意和美感。

紐約

京都:藝術想像之都

展期:2019年7月24日—2020年1月26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出超過80件館藏日本藝術作品,涵蓋漆器、陶瓷、金屬器、紡織品等,部分當代藝術作品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最新收藏。展覽聚焦京都文化歷史上的關鍵轉折點,重點展現裝飾藝術。

科爾馬寶藏:中世紀的猶太遺產

展期:2019年7月22日—2020年1月12日

地點:修道院博物館

展覽以法國14世紀的科爾馬寶藏(Colmar Treasure)為主題,展品包括寶石戒指、胸針、錢幣等,回顧了歐洲猶太人社區曾經的繁榮與財富,以及黑死病瘟疫時期歐洲對猶太人的迫害歷史。

阿姆斯特丹

倫勃朗萬歲

展期:2019年7月15日-9月15日

地點:荷蘭國立博物館

展覽試圖重建倫勃朗與21世紀的觀眾的聯繫。在收到來自95個國家的8000餘件作品後,最終在展覽中呈現了693位創作者的575件作品。這其中包括了小學生、財務總監、細木工匠和成名藝術家等社會各界人士創作的96個版本的《夜巡》、253件兒童藝術品和132件倫勃朗的自畫像。

講座

上海

夏威夷群島的歌、樂、舞及其海洋文化認同

時間:2019年7月27日(周六)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黃婉(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夏威夷地處南島邊緣,從一千多年前玻里尼西亞人心目中的「原始之家」,到1794年英國航海家的「避風港」,再到1898年美國第50個州。獨特的地理和歷史讓夏威夷擁有豐富多彩的本土傳統音樂文化「梅裡」,如古典「卡西科」、當代「奧瓦納」風格的聖詠「奧裡」和儀式舞蹈「呼啦」; 以及殖民者和外來移民帶來的異域音樂文化,如歐洲歌唱風格和美國當代搖滾、雷鬼音樂。除了夏威夷地方傳統音樂及其當代變遷,講座還將從音樂人類學視野,探討夏威夷人在歷史和當下,如何通過音樂來標識其海洋文化認同。

蘇州

莫道春秋舒國小——江淮群舒青銅器鑑賞(兼論群舒與吳越楚關係)

時間:2019年7月27日(周六)下午14:00至16:00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徐大珍(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文博研究館員)

群舒是西周至春秋時期,江淮地區眾多偃姓小國的總稱,皋陶後裔,西周時期,從山東地區南遷江淮地區,春秋時期,因群舒地處南北地理要衝,被徐、吳、楚等大國先後爭奪,終被楚所滅。群舒是江淮古國中的犖犖大者,對江淮地區的文明進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影響。

群舒青銅器是群舒古國的重要物質遺存,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群舒故地多處出土成組或零星的、地域特徵顯著、相異於吳越文化和楚文化不同類型青銅器,地理位置又與文獻記載的群舒族群活動範圍一致,學界稱之為「群舒青銅器」。

敦煌

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

時間:2019年7月28日(周日)16:00

地點: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二號主題影廳

主講人:趙聲良(敦煌研究院院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展品中的200多件清宮文物既有製作精良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富麗華貴的首飾佩飾;既有精緻華美的美食美器,又有深具滿民族特色的炊食具;既有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王的御筆書畫,又有詞臣、皇子、宗室的應制之作。據悉,本次展覽也是瀋陽故宮精品文物在北京的首次系統展示。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展品中的200多件清宮文物既有製作精良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富麗華貴的首飾佩飾;既有精緻華美的美食美器,又有深具滿民族特色的炊食具;既有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王的御筆書畫,又有詞臣、皇子、宗室的應制之作。據悉,本次展覽也是瀋陽故宮精品文物在北京的首次系統展示。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江南與庚子藝事,東京展和服與變遷
    在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則將展現和服的歷史;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上海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地點:上海博物館展期:2020年5月26日—8月23日本展覽在呈現江南藝術、講述江南歷史的基礎上,從文物出發,提煉出江南文化深層的五種特徵,精選代表性藝術品近二百件。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在北京,以「極簡」知名的義大利藝術大家莫蘭迪的中國首次個展「桌子上的風景」明天起在北京開展,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展則將於明天閉幕。在上海,國外名家如莫奈、蒙克,國內如清代學者錢大昕、民國才女陸小曼等特展繼續展出。此外,瀋陽的「唐宋八大家」、蘇州「三國志」以及杭州古代漆器等特展都值得觀眾前往關注。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在上海,除了上海博物館的歷代漆器展,同濟大學紀念園林大家陳從周先生誕辰百年11月25日正式開始,其中包括同濟大學博物館舉辦的陳從周先生百年誕辰展覽與「陳從周《說園》與文人意境——紀念陳從周先生百年畫展」等。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則有「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特展」。
  • 一周觀展指南|延展的提香與拉斐爾,新展的明清系列肖像
    重要展覽紛至沓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明清肖像畫展」、「山東民藝展」等三項新展,其中「明清肖像畫展」中有多件作品沉睡多年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館歷代繪畫則新近展出30多件書畫清品,浙博則有黃賓虹書法收藏大展。上海中華藝術宮從7月18日起將不定期開放夜場,首次夜場活動將開放「陝北剪紙藝術展」等展覽。
  • 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
    最近開幕的重要展覽中,上海博物館有「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約200件展品呈現江南藝術的豐富姿態與文化縱深。93歲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首個中國大展則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揭幕。山西博物院大展「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再次延期,展至6月28日。
  • 一周觀展指南|「武漢印象」重新開放,「庚子藝事」畫記疫事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即將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地點:上海博物館展期:2020年5月26日—8月23日(夜間開放時間:6月19日、6月20日、6月26日,延長開放至21:00,20:00停止入場)本展覽在呈現江南藝術、講述江南歷史的基礎上,從文物出發,提煉出江南文化深層的五種特徵
  • 一周觀展指南|霍克尼激起「大水花」,大都會呈現中國神明
    暑期接近尾聲,上海博物館的大展「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即將閉幕,與此同時,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展陸續呈現,在上海,如當代藝術博物館「消失的技法——讓·鮑德裡亞的攝影」, 上海明珠美術館「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在北京,如故宮博物院「穆穆之儀:來自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俄羅斯宮廷典禮展」,木木藝術社區「大衛·霍克尼:大水花」;在紐約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留法「先驅之路」,歐美看倫勃朗與凡高
    在北京,松美術館將舉辦布爾喬亞的回顧展,江蘇的南京博物院則將推出路德維希的藝術課。在海外,為紀念倫勃朗逝世350周年,倫敦、阿姆斯特丹、芝加哥等地均有展出倫勃朗的精彩作品。此外,英國泰特與荷蘭凡高博物館相繼開啟了以凡高為主題的特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一周觀展指南|歷代帝後像元旦新開,莫奈「日出」尚餘兩日
    值得一提的是,呈現西方經典藝術大師作品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與「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只剩下今明兩天。在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前不久推出「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後,元旦當天一口氣又新開特展「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
  • 一周觀展指南|古畫名瓷之外,更有愛因斯坦手跡、達爾文文獻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展展期:2019年7月26日—11月3日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出來自中國、德國和日本的136件瓷器,包括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以德國梅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器,以及日本瓷器等。
  • 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明清御窯黃釉器特展在京開幕
    2016年5月11日,「皇家氣象——明清御窯黃釉器特展」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開幕,展覽由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和自得堂共同主辦,展出自得堂精心收藏部分明清御窯黃釉瓷器。中國嘉德董事總裁兼CEO胡妍妍、中國嘉德陶瓷部總經理劉越、著名收藏家朱紹良、自得堂主人馮瑋瑜女士出席開幕式。
  • 一周觀展指南|回眸中日「異域同繪」,疫後重啟再讀V&A
    在海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了,大展「埃爾·格列柯:野心和反抗」「莫奈與芝加哥」呈現了館藏格列柯的不朽畫作《聖母升天》與莫奈精品。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8月6日重新開放了,特展「和服:從京都到T臺」回歸。
  • 一周觀展指南|藝術裡的清涼,從徐生翁關良看到朱豹卿
    一些立足於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博物館特展也頗讓人關注,如將延展至6月底的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蘇州博物館「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廣東省博物館的「遼代文物精品展」等。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即將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
  • 一周觀展指南|李公麟「畫麗人行」,夏加爾「寫夢幻境」
    國慶長假已過,但新的展覽亮點仍然不少: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最近一口氣推出了兩個新展:「北溝傳奇」特展呈現了故宮文物遷臺後的早期歲月,「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則展出唐代周昉《調嬰圖》(傳)、《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后妃畫像。
  • 上海蘇寧藝術館「館藏山水人文主題特展」今日開幕
    ——館藏山水人文主題特展」於2020年11月25日正式開展,展覽持續到2021年5月25日。 五大篇章述說江南故事 本次特展自館藏藏品中,精心遴選了展現江南文化的古代至近現代書畫作品約50件。
  • "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更換30件展品 董其昌畫作佔1/6
    原標題:吳湖帆是董其昌的擁躉   吳湖帆是董其昌的擁躉   配合本次「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上海博物館供圖)   本報記者 李婷   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備受關注的「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日前完成了展品更換,正式進入第二展期。新展出的30件作品以元明清的精品為主,其中吳湖帆所藏的董其昌書畫是一大亮點。   董其昌為明代著名書畫家,松江華亭 (今上海松江) 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國博在展的還有「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 一周觀展指南 | 水花裡的霍克尼,影像裡的鮑德裡亞
    展覽是國內外首個以花木題材文物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展,共展出超過200件/套文物,涵蓋繪畫、瓷器、漆器、絲織、屏風、圖書等門類,第一次系統展示了花木畫及相關藝術的演變歷程。多為漢白玉材質,保留有貼金彩繪,且屢見高浮雕、鏤空等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