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山是種的嗎?山確實不是種的,但山確實是可以種的。
「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開幕呈現倒計時
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臺灣逢甲大學,學思園
張羽:如何才是「水墨山」?如何才能種出「水墨山」?
臺灣逢甲大學,學思園
張羽:「種山」對更多的觀眾可能是陌生的,甚至是不理解的。比如種樹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存在,而「種山」我們卻很少聽說。其實「種山」自古有之,中國傳統的園林,歷代宮廷的庭園,以及富裕人家的院落中都會有山,這些山並不是天然長在那裡的,而是從自然的山中移來的山石,這個移山的行為就是「種山」。
4月18日下午張羽在臺灣太陽電臺及亞太新聞網,就4月30日在逢甲大學開幕呈現的「種山計劃/水墨山」做專訪
張羽:「種山計劃」不是一個虛構概念,它是一次「種山」行動。而我的「種山」行動,卻在於如何種出「水墨山」……
素材
素材
素材
素材
素材
素材
張羽:「種山」行動的事實告訴我們,人類的生存不只是靠現實的手段,重要的是智慧……
智慧的開始
張羽: 山在哪裡?又如何「種山」?
張羽尋山
張羽:如果「種山」不是問題,而能否種出「水墨山」或如何種出「水墨山」,就是「張羽種山計劃」中問題的關鍵……
張羽尋山
張羽尋山
張羽尋山
張羽:什麼樣的山才是「水墨山」?
張羽手中是什麼?是石?是山?我們不得而知
敬請關注: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 逢甲大學,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
謎底一定很精彩
很有趣的幾個關於水墨藝術認知層面的議題,在這次展出中將成為焦點話題,例如:「如果水墨不再是水墨的情況下,那麼水墨是什麼?」、「藝術家如何才能讓歷史延續?」、「藝術是如何成為正在發展中的藝術史的一部分?」等等,張羽透過他的水墨公共藝術裝置創作,不斷在挖掘過去,也在發現當下的存在。
張羽的當代藝術--指印
國際知名藝術家張羽:字鬱人,號石雨,藝術家、獨立策展人、高級編輯。1959年出生於中國天津市,1979年考入天津楊柳青畫社而返城,曾為天津楊柳青畫社高級編輯、《國畫世界》編輯部主任、《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主編,後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2002年任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2004年任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專業客座教授,2016年任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7年在臺灣東海大學做駐校藝術家。2005年移居北京,在北京工作生活至今。
資料來源於藝術家張羽
往期推薦
丁乙:非常自信和冷靜的否定
朱振庚:這個不正常的世界的淨化劑
劉煒:侃中外美女(玩世現實主義)
周春芽:畫園林系列而得子
葉永青:被比爾·蓋茨收藏「畫個鳥」
賈藹力:年輕的藝術財富
實驗水墨:中國水墨需要一場革命!
談畫 談談畫
編輯微信號:13505512844
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