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2021-01-13 騰訊網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有上千幅宋畫保存至今,散布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地的200多個所在,即便是終身研究宋畫的80歲耶魯學者班宗華,或者前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都不曾見過現存宋畫的全部。

國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編纂的教材《中國書畫》中寫道:

「宋代的遺存遠勝以往任何朝代……因而在感覺上,宋人離我們就不像唐代那樣的遙遠。」

畫家黃賓虹自題山水道:「北宋畫多濃墨,如行夜山,以沉著渾厚為宗,不事纖巧,自成大家。」

▲《千裡江山圖》(局部)北宋/王希孟

藝術史學家高居翰在《圖說中國繪畫史》一書中讚嘆宋畫之美:「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的繪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不容流於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後世無可比擬的。」

▲《四景山水圖》南宋/劉松年

宋畫之美,

不是唐代「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得意絢爛,

而是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

畫家認真對待一截枯木、

一片殘雪、一個船工、一段羈旅,

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

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寒江獨釣圖》

宋代是「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從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到1279年陸秀夫負帝昺投海而死,兩宋將近320年。在其全盛之時,GDP總量佔世界一半還多。雖歷經戰亂,家國幾度沉浮,文化藝術卻獲得了空前的繁榮。

▲宋代也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開創了新風,米芾、黃庭堅等大家皆出自宋代。圖為宋徽宗趙佶開創的「瘦金體」

北宋初年,宮中即設翰林圖畫院,舊時西蜀和南唐的畫家都是其中骨幹。《圖畫見聞志》和《畫繼》記載的北宋畫家有386人,《南宋院畫錄》記錄的畫院畫家為96人。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有言,宋代是「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中國社會史》)。歷史學家陳寅恪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2000年,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第二千年百大人物」,宋代有兩人入選:朱熹排第45位,範寬排第59位。

▲《梅間俊語》 北宋/馬遠

強調「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影響了兩宋藝術,使其呈現出理性克制之美。顏色、形狀、質感的單純素樸,是宋代的美學特徵。白牆黑瓦、原木本色、單色釉瓷、水墨淡彩,極簡、不炫技,卻表現精湛,形成了影響至今的雅致風尚。

很難說宋代畫家畫的是親眼所見還是腦中所想,他們不再像前朝畫家那樣費力描寫一棵樹或一塊石,而是將筆墨用在表現一種統一又真實的境界上。關於這種畫法,範寬的領悟是:「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

▲範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圖/《溪山行旅圖》

今天就連宋畫因為年代久遠而紙絹發黃的樣子,也成為一種美學樣式。宋畫作為一種美學基因,已植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馬遠擅畫山水、人物、花鳥,情景交融,別有文人意趣。圖/《秋江漁隱圖》

中國山水畫的巔峰在宋代

當代名氣最大的宋畫,莫過於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國外漢學家看到的第一張宋畫大多是它。2010年上海世博會,巨型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博物之美。但這幅國寶級北宋風俗畫並不是宋畫的最高代表。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廣受讚譽的巨型動態版《清明上河圖》

藝術史學家高居翰認為:「在整個中國繪畫傳統中,最獨特最輝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畫。」而宋代藝術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畫。

▲郭熙《早春圖》

宋代的山水傳統,以北宋初年的李成、範寬、關仝三大家為宗。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說:「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範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繼起者又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納、王詵等人,各有所長。

宋畫中,有宮廷畫師專為皇帝和達官貴人畫像,現存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博物館的北宋王渙、馮平、朱貫、杜衍畫像即為當時真實寫照;有生動的禪宗人物畫超越正統佛像而散播影響力,如1238年無準禪師贈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禪宗無準大師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靜坐慢行,將自然作為情緒的襯託,如馬麟的《靜聽松風圖》。

▲現藏於日本京都東福寺的《禪宗無準大師像》

畫院畫家曾專心描繪俗世故事畫和界畫,城市興起後,描述市井生活的圖卷流行一時,有高元亨的《從駕兩軍角觗戲場圖》、燕文貴的《七夕夜市圖》、葉仁遇的《維揚春市圖》等。其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人所熟知,從市郊到汴河再到都城汴京街景,高處鳥瞰、移步換景。全卷總計人物500多,牲畜超過50隻,船隻、車轎各20有餘,其史料價值為一時之冠。

▲《清明上河圖》局部

花鳥動物畫起初有黃筌、徐熙兩派,以黃體為正宗,到宋徽宗親創粗筆水墨花鳥,更加主流和嚴謹。徽宗時,畫學正式納入科考,形成中國宮廷繪畫最興盛的時期。臺灣作家蔣勳戲稱「宋徽宗是故宮精神上的第一任院長」,徽宗也是一位出色的花鳥畫家,他的《瑞鶴圖》和《柳鴉蘆雁圖》現在分別是遼寧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瑞鶴圖》宋徽宗

北宋中後期文人畫興起,蘇軾、文同、黃庭堅、李公麟、米芾以王維和顧愷之為先驅,即興創作,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他們技巧自在,精神復古,也是從他們開始,「替繪畫開啟了一種類似寄情寓興的功能」。

▲米芾擅山水,其山水面貌多雲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中別具一格。圖/《春山瑞松圖》

南宋的畫家,一部分仍沿襲北宋大師的創作路徑,以細膩的皴法表現壯闊的山川形勢;另一部分轉向偏角山水,以局部代全景,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梅蘭竹菊確立在文人畫題材中的地位,也是在南宋完成的。

▲馬遠的山水小景,崖山的梅枝濃墨重彩,遠處山巒淺淡,由近及遠的透視關係十分絕妙,意境幽遠開闊。圖/《雪山雙鷺圖》

年輕人離中國的傳統越來越遠

作為商品的宋畫,在後世奇貨可居,仿製宋畫一直是流行風尚和生財之道。所以,雖然宋代的書畫和文獻充足,專家們對宋畫的鑑定還是把握不足。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人對宋畫的購買需求旺盛,上海遂成為作偽產業的中心,此時生產的大量偽作讓美國人交了不少學費,也為中國藝術史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班宗華在宋畫國際會議的報告中專門講到其中的細節:

從1890—1920年大約30年間,很多人都希望得到恩斯特·費諾羅薩、勞倫斯·比尼昂、福開森所提到的那類繪畫,其中宋畫最受歡迎。

查爾斯·朗·弗利爾在給一位中國代理人的信中寫道:「我只購買宋朝及更早時期的繪畫。」弗利爾的確得到了一些斷為宋代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所謂的「宋畫」其實是由明清兩代宮廷畫師和職業畫師偽造的。

藝術史研究者石守謙感慨「一代代年輕人離中國的傳統越來越遠」。畫家陳丹青曾說:「我把北宋的畫冊一放到面前就知道,我肯定畫不出來。」

▲蘇軾畫作傳世珍品僅存兩幅,皆為中國文人畫的典範。圖/《枯木怪石圖》

相關焦點

  • 宋代山水小品畫中的亭臺樓閣
    本期宋畫小品賞析便選取了三幅亭臺樓閣主題的山水畫作進行品鑑以饗讀者。宋 佚名 層樓春眺圖絹本 23.7×26.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層樓春眺圖》,絹本,23.7×26.4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題燕文貴所作。燕文貴(967-1044),北宋宮廷畫家,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 冬日讀畫,泛黃宣紙上浸透了大宋的冷和暖
    紙上人物、花卉、山水,泛黃的宣紙成就古畫之美。冬日讀宋畫,當然是一些宣紙泛黃的畫,感受大宋的冷和暖,神韻與色彩,畫裡有遠山、高樹、長亭,還有冷得瑟瑟發抖的小人物,在一條山道上踽踽獨行。下雪時,百姓生活怎樣?
  • 山水畫究竟畫的什麼?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
    山水畫究竟畫的什麼?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文/文涓單純從名字上看,山水畫中的主體其實是山水之景,但是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卻對畫中的景致有著很高的要求,並不是眼中所見的山水之景,而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載體。山水不出筆墨情,想要將山水畫好,除去筆墨勾勒出真實景象之外,也要將個人對於山水畫的思考融入,通過對山水的透徹理解,從山水中感知樂趣。
  • 他是宋畫第一人,畫完馬後馬死了,畫完老虎後不敢加尾巴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知名的畫家,因為畫技精湛,讓很多人都誤以為真。比如唐朝著名畫家吳道子,他畫的《地獄變相圖》,因為過於逼真,讓觀者汗毛聳立,不寒而慄,京都一些屠夫宰魚者都放下屠刀,懺悔往日的罪過。而南北朝時期的畫家張僧繇,因為在畫龍時點了眼珠,竟讓龍破空而出。
  • 石虎:恣意縱橫畫山水
    》中說:「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一語道破繪畫中所爭論不休的「筆墨」二字實則源於內心,心受萬物,萬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記得先生曾說:「畫畫是畫心,要在是與不是之間,不是畫有,而是畫空。」在我們欣賞面前的山水畫稿時,都無法想像下一張又會是多麼精彩而讓人出乎意料。這正是先生心中的一山一水,他完全打破了宋元以降山水畫法的一些定論,把山水與人物甚至花鳥的都融合了進去,在他的山水中看不見任何的機巧,滿是自我的靈魂,只有在先生的自我靈魂中,我們才能這般的感動。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魯迅先生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與單一水墨山水畫相比可謂「彩色三水畫」。
  • 畫論| 唐宋時期——《山水純全集》(宋)韓拙
    時宣和歲在辛丑季夏八日也 琴堂韓拙全翁序論山凡畫山,言丈尺分寸者,王右丞之法則也。山有主客尊卑之序,陰陽逆順之儀。其山各有形體,亦各有名,習山水之士,好學之流,切要知也。主者,眾山中高而大也。有雄氣敦厚。傍有輔峰叢圍者,嶽也。大者尊也,小者卑也。
  • 如何畫出一幅經典的淺絳山水畫?
    淺絳山水,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淺絳山水畫法特點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筆墨技法筆墨的勾、皴、染、點、擦:「勾」是勾出物體的輪廓線;「皴」是用長短寬窄不同的筆觸表達物體的明暗和空間;「染」是用淡墨烘染;「點」是點苔。點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蒼茫氣氛,也可以加強畫面景物深淺遠近的對比,使之層次分明、豐富、生動。
  • 一份關於融創宋式產品生長過程的完整性記錄
    設計中融創也有意保留了原生地貌,順應地勢營造了自然氣息豐富的山水景觀軸和居住聚落,宋畫旨在「留白」,雅頌的超低容積率也希望今人能如宋人一般,推門啟窗即可縱覽天地畫意。 重慶人,其獨特的古今文脈,養育了既喜愛傳統文化又緊隨時代潮流、既富有奮鬥激情又樂於享受生活的居住新一代。
  • 畫家陳永智先生的淺絳山水畫作品,感受一個自然天成的審美空間
    山水畫家陳永智中國繪畫不同於西方繪畫的再現傳統,向來注重於內在的精神修養與主觀表現,從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立「暢神」之說開始,由境入心,以心寫畫,重視神似、意似等理念,便構成了中國繪畫,尤其是文人畫的基本形態。
  • 16秒讀懂為什麼溫州是中國山水詩發祥地!
    看山、玩水、品詩……體驗獨屬"詩畫山水 溫潤之州"的魅力。奇秀雁蕩名山之旅(雁蕩山)林茂招 攝《雁蕩山》宋·釋惟一四海名山皆過目,就中此景圖難錄。眼前逢個白頭翁,自道一生看不足。繆雲飛 攝雁蕩山,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享有"天下奇秀"、"海上名山"、"愛情聖地"之美譽。雁蕩山分靈峰、靈巖、大龍湫、三折瀑、雁湖、顯勝門、羊角洞、仙橋八大景區。其中"靈峰夜景、靈巖飛渡、龍湫飛瀑"為雁蕩三絕。王心田 攝雁蕩山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山水洞瀑兼具的奇秀景觀,給諸多文人墨客以強烈的美感和靈感。
  • 震撼,珍稀宋畫與寫真同框!臺北故宮又放大招,這次是形神兼備...
    畫中的鵪鶉與螻蛄,均不先勾勒輪廓,直接以水墨點染,感覺格外古樸典雅。這種「落墨」畫法,在宋畫中尤其罕見而難得。在紈扇形的格局中,畫石榴枝上結著兩枚業已熟透的果實,爆開的那枚,還可看見裡面嫣紅色的漿果。枝梢,停駐了一隻白眉鶲,探身回首的模樣,姿態極為輕盈婉約。中國常藉石榴來象徵圓滿、豐盛與多子多孫,所以此作於展現自然生態之外,也蘊含有祝願吉祥的寓意。
  • 《宋畫全集》又有全新「姐妹篇」,三年後海內外文博機構館藏精品盡...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林梢青自《元畫全集》之後,赫赫有名的《宋畫全集》又有了新的「姐妹篇」。12月12日,「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下簡稱「大系」)之《先秦漢唐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部分卷冊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首發,這正是「大系」編纂工作的最新成果。
  • 七個山水名場面,探尋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
    東方藝術家善於用山水畫作寄託各種各樣的情思,在西方藝術家的畫作中其實也能看到山水的影子。無論處在怎樣的時空,繪畫中的山水都在不斷講述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
  • 清初「四王」與吳歷青綠山水精品欣賞
    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吳歷及宮廷畫家為代表的畫師注重以色筆代替墨筆,開拓了文人青綠山水的新境界。 工詩文書畫,尤擅畫山水,少時學董其昌,並臨摹家藏宋、元名跡,以黃公望為宗;筆墨蒼潤松秀,而丘壑少變化,多模擬之作。王翬、吳歷出其門下,孫王原祁得其指授。後人把他與王鑑、王翬、王原祁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六家」。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兼工隸書,能詩文。作品有《西田集》、《西廬畫跋》、《浮嵐暖翬圖》等。
  • 【觀象山】藍立克山水意境
    青島寫意中國畫院院長、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3年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至今五十餘年,並致力於山水畫創作和美術理論研究。出版有《藍立克畫集》、《藍立克山水畫集》等。1999年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百傑畫家」稱號。被多家專業藝術機構和媒體評為最具人氣、最值得收藏與關注的藝術家。
  • 著名畫家宋明遠創作的當代巨幅海洋畫《大洋新樂章》
    近期,著名畫家宋明遠創作的當代巨幅海洋畫《大洋新樂章》(2018年作140cm×2160cm)橫空出世在畫壇引起強烈反響。此幅作品與其姐妹篇《絲綢之路從遠古走來》(2015年作70cm×1224cm)、《絲綢之路譜新篇》(2016年作,70cm×910cm)構成了中國畫中獨一無二的中華當代「絲綢之路三部曲」,令中國海洋畫派創始人宋明遠蜚聲畫壇。
  •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陶冷月 月色山水 《題馬和之畫四小景》> 宋 楊娃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 美術研究|蕭俊賢山水畫出色,常用皴擦筆法來寫山谷,筆力超卓!
    大村西崖《中國美術史》說蕭俊賢是「民國以來一大家」,橋川時雄《中國近代繪畫》說蕭俊賢「山水畫出色,常用皴擦筆法來寫山谷。筆力超卓。他的山水畫給人以近代印象。」[1]俞劍華說蕭氏山水畫「集宋元諸家之長而自成一家」「蒼古渾厚、淡遠秀逸兼而有之。」[2] 這些評說大致得當,惜過於簡略。蕭俊賢在世時安於寂寞,不像張大千、齊白石、吳昌碩那樣享重名,死後更加寂寞。
  • 「中國太空瓶」亮相山水美術館
    「中國太空·琺瑯彩鳳舞龍騰天球瓶」,於2016年12月3日揭開神秘面紗,在北京山水美術館正式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