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亦是針對一個場所發生過程的再次參與與思考;引力,產生於過去與現在生於當下場所中全新的共振與交融。以此,建築不僅僅是居住的載體,也是一個「承載文化意味的引力場」。
建築,總在本土與地域之上進行藝術和文化層面的思考,可為普羅大眾的精神汲養,也可映照城市的過往,以及屬於當今民族文化的自信。
我們無法真的回到過去,或者再現一個曾經,但可以追隨前時文脈對靈魂的吸引,用建築實踐漸進與迭代。建築檔案此次觸及融創的「宋式建築的研究體系」,以其「長樂雅頌」項目為探討對象,可知曉一個建築之於傳統生長中漸進與迭代的過程,不滿足「現代主義建築」的語言壁壘,展開了針對中國本土理想精神居所在「空間路徑上」的文化探索,繼而對中國城市建築獨特圖景進行深刻描繪,亦是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發乎心意的履行。
-
前奏·研發:從時間開始,產品與建築之間
從「中式」到「宋風」的更迭,發乎心意,如何化為匠作?
緣起:為何為中式?為何為宋風?
如若不曾經歷厚重文明史的淘洗
那些過往的建築
也許只是普普通通的亭臺樓閣
但在無數前人智慧、情感、哲思的浸潤下
那些畫棟雕梁才變成了蘇子空濛月色下的小廊
醉翁堆煙楊柳中的庭院
《西園雅集》
從建築內涵上看,傳統建築承載了從造園藝術到審美情趣、從人居尺度到生活哲學等中國文化的精華;從個體感受上看,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給予著中國人深深的情感共鳴,我們對前人的文化有著刻在骨子裡的認同與渴望;從歷史傳承的角度看,中國傳統建築是中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部分,急需我們保護、延續、創新。以此,長樂雅頌成為了一個傳統與當代對話的「語境盒子」,並在歷史和時間之上尋找一種實用於當下日常的「建築語言形態」。
基於這些考慮,融創從2012年起便展開對中式建築產品的研發。從策略和項目上不斷完善,力求用建築創作發揮文脈引力,實現建築從物理空間居住形態到人本精神生活最高居住理想的回歸。而回到當下,中國迎來了繁榮昌盛的盛世時代,在國家文化自信和文化強國號召下,營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嘗試。
如果從中國歷史的浩繁卷帙中,尋找與當代中國最為契合的時代,融創認為無論從經濟地位、社會風貌,還是文化繁榮、審美品位的方面看,都當推宋朝。
陳寅恪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從人的角度看,相似的社情衍生了相似的人居需求:當代人亦不喜繁複的裝飾堆砌,更喜歡通透的建築,渴望和自然交流,追求簡單自由而富有情趣的生活。因此,宋風建築適合作為傳承中式人居、延續中國特色文脈的研究範本,雅頌繫也由此而生。
開拓:從0到1的宋式建築探索與考究
長樂雅頌,畫一幅當代中國「極簡生活影像」
相比明清,宋代遺存少,僅宮殿寺廟,而無住宅,研究難度大。但融創已擁有豐富的中式建築研發經驗,因此敢為行業先。憑藉最專業的研發團隊、兩大產品研發基地、頂尖顧問團隊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的工匠團隊,融創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宋風探索,並經幾十輪方案的推敲後,最終確定出適合今人居住的宋式產品。
我們總會嘗試從時間的記憶中「循跡以證」,以此研發團隊同東南大學合作,分析了《四景山水圖》、《十詠圖》、《樓臺望雲圖》、《仙館穠花圖》等逾500幅宋畫、1000多首詩詞和大量研究文獻,也用表格一一梳理畫中構件形式和植物配置等相關要素,總結宋代中式人居的共同點,形成體系以備後續參考,進而研究古畫的空間布局和宋人的生活方式,以尋找適宜於當代人與建築的互動方式。
在研發中心的大講堂中,成員們曾聽胡石教授細心解讀宋畫中自然、人、建築相互和諧的場景,如「簷下正滴雨,廊前有美人靠,天熱,將腳搭在彎靠上,讓簷下的雨滴在腳上解暑」;
也曾聽梁曉野設計師講解宋式的建築和造園觀:「真正的稀缺和貴不是堆砌,而應該是人跟自然有了好的關係,比如沏一杯茶時忽然看到門外一棵松。它是可以直達精神層面的思索。」
時光總停留於細部,建築,也總是留存著對於時光的記憶。回望一段時間的建築生成,需走進傳統建築在細節層面的演繹與日常形態的結合,也是在一年四季之中,保留了一種「四時變幻」之中的優雅與自在,以此,雅頌繫尋根於傳統中「細部生產方式」,方得一幅獨屬於當下的「人間詞話」。
融創雅頌繫研發效果圖
研究也不止步於理論和文獻,團隊也深入鄉野和海外,探訪宋代建築民間愛好者、赴日考察。共同在實踐中研究建築細節,如舉折的比例中三分舉一和四分舉一,哪一個更為和諧;參考宋代的三種入戶門,哪一種最為合適……
較真於細部,也以建築的方式帶我們走進了時間,投射一種相關產品的戰略,也是暗含一種初心,只為當下人居的「理想空間」。
落位:在地域之中探討一種時間精神
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地域性本位思考
長樂雅頌落位重慶,源於歷史文化、地域特點、人居需求的綜合考慮,其背後是融創的中式產品觀:追求尊重地域風貌、創造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溯源千年文脈、截取中國文化最美的時代的文化觀;洞察時代心意,方可營造屬於當代的東方時代觀。
做宋風建築,落位上首先關注歷史和文化的契合度。在這一層面,重慶的「兩面性」與宋代的風格相似:宋代的社會風俗是雅俗共賞的,而重慶既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同時也與世界接軌,同樣是厚重與簡適並存,巧合的是重慶在歷史上雖然出現過很多名字,直到南宋時期才正式定為「重慶」。
長樂雅頌效果圖
出發於地域地貌的探究,重慶的地理特點也別有一番古意與趣味,地勢高低起伏,山壑縱橫,原生地貌先天提供了宋代建築和繪畫中的山水意境。設計中融創也有意保留了原生地貌,順應地勢營造了自然氣息豐富的山水景觀軸和居住聚落,宋畫旨在「留白」,雅頌的超低容積率也希望今人能如宋人一般,推門啟窗即可縱覽天地畫意。
重慶人,其獨特的古今文脈,養育了既喜愛傳統文化又緊隨時代潮流、既富有奮鬥激情又樂於享受生活的居住新一代。結合重慶70年代及其後世的人群特徵,緊扣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展開設計,希望通過物質空間的設計為居住帶去精神上的陶冶;將宋式建築的風韻用現代手法進行二次創作,以別樣的「文創」更迭著新一代人的生活熱情;意境化的空間場景塑造和高品質的建築細節控制讓居者可修身棲心,得以靜看時間在精緻的居住場景中流轉、光影在古意的園居庭樹間呢喃。
長樂雅頌實景圖
從歷史中尋找美的源頭,並將之構建為當下可感知的生活美學,是雅頌繫產品研發的路徑主旨。我們無法真的回到過去,或者再現一個曾經,當下的研發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語境裡延續中式的精神,並且可以更好地看向未來。
-
佐證·深耕:對話一種文化的「緣起」
探訪東南大學教授馬進與goa大象設計執行總裁何峻
從研究與實踐兩個層面,走進「宋城」空間序列
在如此多樣化的傳統建築建築中,為何抽離出「宋式」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馬進: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藝術最發達的朝代,建築美學的思考也更為體系,形式上也更為簡潔明了,跟我們現在這個年代情形上很相似。但遺憾的是,宋代民居建築在中國沒有流傳下來,目前能找到的只有寺廟和宮殿,所以,我們沒見過宋式住宅建築。我們學習建築時,大多是西方建築的邏輯體系,而西方建築也是歐洲文化復興的結果,但事實上歐洲的文化則是一個混雜的基底,他們尚且堅持去提取與傳承。相對而言,中國的文化其實是最為純粹的,我們祖先創造的文明記憶中存有一脈相傳的東西,也應該由我們自己去承接、去復興。
做宋式建築研究的原因,除了我們渴望通過建築的傳承感受那個中國極其繁榮的時代,也有文化復興的意味在裡面。關於文化自信,各行業都在尋找,在建築行業能做這樣的事,對我們而言,是挺美好的一件事。
從研究宋畫到去日本考察他們房屋的經歷等在內,整個研究持續了多長時間?其中最難的事情是什麼?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
馬進:對宋式建築,我的研究時間目前接近3年。最難的事情應該在於宋代的住宅沒有對應的合適樣本。幸運的是目前存有大量的宋畫:山野的、宮廷的等等,大量的寫實畫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範本:廊怎麼造?屋簷有什麼講究?園林空間是怎樣的?我們都從畫裡找答案,在文獻資料裡找蹤跡,這個過程相當繁雜,我們用表格的形式將建築符號羅列出來,一幅一幅地看,一幅一幅羅列,從而形成體系。
對照日本的建築特性,先前我們一直會認為日本建築是「唐風」,但後來有日本學者考證出日本建築其實是宋式建築。唐朝時,日本雖然來中國交流很多,但當時海運不發達,因此在建築這塊並沒有學習到太多東西,到宋代海運發達了,日本的建築就開始有很多拷貝了宋式的風格,一開始我們也是半信半疑,後來在實地考察中證實了這一點:差不多花了半年時間,我們看海量的宋畫,到福建的山野裡看一些還殘存宋式風格的民居,然後我們又到日本的京都、鎌倉、奈良去看,果然在日本找到了與畫上模糊不清的做法相似的實體。
宋式民居已經沒有了實物參照,你怎麼看融創做宋式建築的舉動?
馬進:我在前面講過,中式建築是大家對文化復興的一個追求,融創也是在追求文化的傳承和復興。地產限價背景下,大家都在努力縮減成本,精簡配置,但是融創還能不惜成本做研發,想做這種文化傳播,想把中國最繁榮年代的生活方式、建築哲學都傳承下來,這是很不簡單的。
長樂雅頌實景圖
goa大象設計執行總裁何峻提及:自然之中建構一種明快、通透的空間敘事風格,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標準。
從設計層面談一下你對長樂雅頌「特質」的理解?
何峻:長樂雅頌「輕盈」、「現代」、「通透」,更加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是一個宋式美學和現代審美相結合的中式作品。中國古代建築跟山水之間的關係一般會體現在白牆黑瓦上,顏色上主要以白色、黑色為主,但在長樂雅頌這個項目上,首先考慮到了年輕人的審美特點:年輕人喜歡更亮一點、更時髦一點,更現代一點。所以,在長樂雅頌的建築色彩上,尤其「在人經常使用的空間上」,會增加一些溫暖的顏色,比如在簷下空間包括攛簷杆的部分都做成了金色和木色。
長樂雅頌實景圖
能否談談從「風雅頌」到「長樂雅頌」再到「宋風」的實現方式?
何峻:「風雅頌」從詩經就有了,「風」是老百姓的一種生活,「雅」是士大夫的生活方式,長樂雅頌也是一個府邸,所以,空間上也在探討「雅」與「頌」之間的關係。
參與到一個場所中去,作為建築師首先會看場地,第一次來看場地以後,我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裡跟江浙的山水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是一個「大山大水的地方」。山很高,對面是樵坪山,中間串聯著幾個小山,天然的基底已經很好了,只是沒有經過整理。當時的想法是:別先蓋房子,可以把景觀做成一個大的公園,這個公園的級別不只是一個市民公園,而是要真正按照「宋風」營造成一個公園,然後,再把這個房子輕輕地放在上面,要能做到的是讓這個房子不去打擾自然,從而形成一個跟自然的共生關係。
長樂雅頌實景圖
在北宋,已經被命名的公園就有150多個,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北宋喜歡跟自然融合,喜歡去野餐,熱愛自然,也融於自然。這些在宋畫裡這些都能找到一些蹤跡,比如:皇宮貴族的戶外娛樂方式以及士大夫的娛樂。我們想真正把宋代那種生活在一個不同的、多樣性的空間裡的優雅體現出來,並要從不同的尺度層面來考量這個空間跟自然之間的關係怎麼去融合?
長樂雅頌實景圖
具體到長樂雅頌項目當中,怎麼體現愜意生活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呢?
何峻:在長樂雅頌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團隊希望建築本身可以更靠近年輕人對現代生活的感受。於是,我們把宋代審美中最極致的、最精煉的、最具代表性的內容進行提煉,再用現代手法去演繹,這樣做出的產品既優雅又輕巧也實用。宋式生活講究與自然產生一些直接的關聯,在這個房子裡,可以在不一樣的環境下欣賞不一樣的風景,宋朝人對話自然的情趣和意境,在自己家裡就完全可以感受到。
在長樂雅頌二樓的露臺設計了個「無用」的空間,在夏季悶熱的時候可以把窗全部關了,可以變成一個五、六個人在一起品茶的空間。春秋季的時候完全也可以打開,對著樵坪山品茶、品酒,它看似「無用」,但我們希望買了這個房子的人按照他自己的愛好拓展成為一個非常積極的空間,既是琴室,又是畫室,也可以是茶室,空間更趨近於主人的格調和喜好。
長樂雅頌實景圖
-
再現·傳承:文化、自然、細部、結構、空間
文化為底,設計為筆,可造長樂宋式人居
長樂雅頌以重慶傳統聚落式居住為魂,打造了一座帶有宋城宮闕風格的五門七苑。從而,結合中國人「有山為靠,有水為居」的人居哲學理念,將東靠樵坪山、內有天然水系的山水之勢作為文明住所的構成要素,生成由內到外的自然連接,使人、居住空間、活動空間都與山水聯繫在一起,才可呈現「山水而居」的當代文明。
當技藝遇到歷史與記憶
雅頌人生,給予全新的建築「文化觀」
當技藝遇到記憶,想要再現千年前的美好,絕不是從一磚一石開始照搬,必然經歷「認知-提取-轉譯」的過程,宋式建築之美主要體現在其「三感」上:水平感、線條感、精緻感,長樂雅頌共計實現對40種宋代建築元素的風格轉譯。
長樂雅頌實景圖
依據---水平感:宋代建築結構收斂,屋簷多出挑深遠,扶手和掛落等裝飾構件多在結構柱外側設置,作為唯一豎向線條的結構簷柱退後在裝飾構件內側,在陰影下看,建築線條的水平感突出,有向兩側延伸的意味。在宋代,只有大型公建呈現水平舒緩的態勢,但長樂雅頌的設計中進行了美學層面上的創新,首次在小型家庭合院中實現了建築的水平感,顯得更為平和大氣。設計師通過分層的邏輯和設計手法,以連續的水平向構造,如欄杆、竹簾等,實現了建築的水平塑造。
長樂雅頌實景圖
遵循---線條感:宋代推崇幾何簡雅,不追求過度裝飾的審美風尚,家具、書法均追求靈動、瘦勁的審美情趣,建築立面由纖細的線性構件組成,較粗大的梁柱等結構構件則刻意退後,同牆體融為一體。所以,長樂雅頌的建築多表現出纖細輕盈的線條,形成了獨特的美感,設計師也在建築設計中,以現代材料鋁合金轉譯攛簷杆、格子掛落等線性構件,將線條感凸顯出來,豐富了建築的光影關係,加強了建築的質感表達。
長樂雅頌實景圖
凸顯---精緻感:宋代士風盛行,士族對建築藝術的理解和追求,由唐代的豪邁奔放轉向柔美精巧,工匠技術隨此進步,將裝飾與結構結合,構飾一體,使得宋式建築發展成為中國古建築史上最精巧卻不繁複的建築形式。設計團隊通過對大量古畫和詩詞的深入研究,對懸魚、掛落、擗簾杆、交絞造、梅花釘、歇山頂等40處建築細部轉譯,讓最後呈現的效果遠看沒有雕梁畫棟的繁複感,近觀可察細節,細節又處處有自己的故事,三個層次的區分使得其區別於市場上其他的中式建築,顯示出不必言說即可辨別的宋代特徵。
長樂雅頌實景圖
從空間精神轉譯移至空間的「當代自洽」
日常與世界之間的場所「自然觀」
在空間設計上汲取宋式居住空間中的精神性,宋式住宅也是回應傳統精神與當代需求「適宜與自洽」。自然,需要多一點自如,自如中暗含一種自在的韻味,清朗極簡的空間深處,總在給人最接近心靈的撫慰。
長樂雅頌效果圖
讓自然
依舊是
生生不息之自然
關注鳶飛魚躍、草長樹搖中物之生意和人之靈氣的異質同構,是宋代文人將自然作為至高無上的美學。在空間的格局上常見三面環景的空間,形成被自然包裹的態勢,儘量增大露臺、陽臺和開窗面,促進室內與室外景觀的五感交流,向面向景觀的區域增加停留區,營造精神的休憩地,每一戶的朝向都根據環境做具體調整,室內即可看山、看水、看園林。
長樂雅頌效果圖
自然的
也是心靈內在的
「自然而然」
戶型層面上,戶戶營造四水歸堂,在正堂和門廳之間形成一種過渡的閒逸空間,讓居者進出之間,也有對心靈的安撫,寬闊的空間成為宅院的點睛之筆,其營造的舒展感在潛默中幫助居者順應內心,不管登堂入室都可得「一方自在」。
長樂雅頌戶型剖面圖
極簡與精緻並行,可讀的建築序言
用現代工藝塑就有故事的宋式細部日常
「心意」為綱,「造物」為旨,「生生不息」為本。或是當代精緻需要一種「極簡」,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的碰撞,落為於「宋式建築」形式的材料和形式的研究之上:簡單、清透、舒婉。宋代的簡單純淨又注重細節之上的雕琢。設計師通過對細部的描繪增強對宋式氛圍的刻畫,通過對細部故事的深入發掘增強建築的可讀性,同時,為其立足於當代的改造和創作提供充分依據。
長樂雅頌實景圖
鳳尾懸魚
銀杏葉的故事之形制再造
正所謂傳統,大多常用「木構」,「轉譯木構」是為了構成「當下生活的質感與色感」,讓肌理反饋的線條感與人身體之間,建構一種空間上的舒適與親密,淡化了建築自身的生硬,給與生活日常於「溫婉」。
宋代建築中的「懸魚惹草」,這以懸魚作為建築構造的原型,放置於歇山頂山牆面的博風板正中,從傳統中抽離一種當代的語言基調,打破原有中國的古建築《營造法式》上的懸魚圖案,重新建構屬於這個時代建築美學層面的思考方式,重慶大街上有很多的銀杏葉,傾向於銀杏「葉子」的質地與色感,輕盈而柔亮,於是,設計師就把銀杏葉的形狀抽象成了我們現在懸魚的樣子,也像一隻鳥將欲飛行,尾巴張開的樣子。
長樂雅頌實景圖
橫杆尋杖
黃庭堅趣話之身體的尺度
空間,給予人心靈的尺度,細部,則是為了創造更好的「身體尺度」,細部生產的話語結構的變化也昭示著人們文明習慣和文化認知層面的更迭。宋代詞人黃庭堅,有一年夏天在江西贛州遊歷時,酷暑難耐,便居住在高敞的城樓之上,適逢大雨,便用交椅坐躺於簷下,將腿伸出欄杆,以受簷外之雨,十分解暑,黃先生大呼『平生無此快事』。繼而,設計師在設計中保留並轉譯了臥欞造、尋杖交絞造和望柱風等元素,通過現代精工「重塑」宋式平座層扶手的精緻構造細節。
長樂雅頌實景圖
版引簷
簷下聽雨之日常畫卷灰空間
畫之意境,通過明暗關係的創作,創造空間之外的故事,宋畫之中,有趣的空間和構件的靈動相結合,趣動的構件兼具功能、實用、美觀,給予生活詩意與愜意。比如:版引簷,所謂「引」,也是從屋簷向外伸出的一段木板,用於遮陽並將簷部雨水引入院內,相當於是屋簷的延伸。
造型上比屋簷更加輕靈,簷下灰空間結合版引簷與擗簾杆組合空間構成,形成了簷下聽雨的日常空間,園林內水邊的魚樂亭,延伸了現代的黑灰色鋁板轉譯引簷板,既有遮陽避雨的功能,又可以憑欄觀水,呈現:畫中日常,日常畫卷。
長樂雅頌實景圖
想像力,牽引「中國心意」建造
以現代材料還原「宋色」「宋質」
建築是以人的想像力和技術駕馭材料的造物過程。融創對最合適材料的選取,開啟於融創的「總有心意傳中國」價值總綱,在現代建築上以準確的用料喚回宋式風格,用宋代色彩,表宋代質感,傳宋代遺風。
長樂雅頌實景圖
雅頌金的誕生
金屬近身的生活質感
一種風格的傳承,需要現代的二次創作才能博採眾長,其中暗含著用傳統風格洗鍊現代審美、用當代技術延承傳統思想的文脈繼承邏輯,這才有了「雅頌金」的誕生。宋式建築多以木為材料,本項目的設計中把木料的色彩基調與金屬的質感進行調試、混接、融合,形成了屬於現代建築的「當代典雅」,設計師們親自到工廠調色並進行22輪的對比,最終確定了類似古代佛像鎏金的色調,素雅合宜,精緻穩重,融創將這種原創漆色稱為「雅頌金」。
長樂雅頌實景圖
魚鱗瓦片的堅持
輕與重之間的「人間味道」
過去的,總是略顯厚重;當代的,卻略為輕薄。建築在當代生活中的探討,終須落於精巧與細膩的傳達方式的探討。魚鱗瓦的工藝創作,消減了傳統瓦片的「厚」,從文化和情感兩個維度開啟「材質、文化、情感」三個層面的二次演繹與改良,經過研發團隊與成本團隊面對成本控制的艱難博弈,最終,選用了具有宋代等級寓意且具有輕薄特徵的陶製魚鱗瓦,保留了一份輕盈,一律文化氣息,也留住了一點共有時代的「人間味道」。雖然造價上是中式常用的小青瓦等的三倍,但這是融創秉承著要用行業最好的標準傳達精緻宋風的心意而做出的選擇。
長樂雅頌實景圖
「適意」園林,得以人生
山水輕伴,心意之中有宋城
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把園林推向了成熟,宋代園林的整體風格上追求簡遠疏朗、雅致天然,意境的創造受到重視,追求「適意」即可。依託土地的高差特徵和低容積率,結合宋式造舍講究聚落的特徵,借景樵坪山,本著「東山可觀、西谷可賞、中園可遊、內院可居」的原則,營造了五門七苑。
其中七苑依託於七組宋式遊園古畫的意境,再現成七個聚集、開放、自由的宅院組團,四周宛如一幅層層展開的山水宋城的畫卷。仿照宋代賦予景觀以題旨的先例,分別起名為「魚樂亭」、「穿雲廊」、「明月清風樓」等,希望能從前人處汲取意外之旨。
在物質化的具體景觀設計中,對於宋式意象的展現,形似尤為重要,會其意而後取其形,才能化用其神。石材,是由景觀設計負責人親自帶隊,訪遍山西現存的宋式建築而找到的,接近宋石肌理,又適合現代創作。而其中的樹亦是由團隊奔赴全國各地逐棵覓得。
設計師說:「就像導演挑演員一樣,選到出水芙蓉的樹,再拿來造園。宋畫裡面的樹,多是歪著、倒著的一種孤獨的狀態,掛在懸崖上,但保持著平衡,這也使園子有了情緒。」
中國建築的個性是我們傳統文化中藝術上和思想上特殊的一個部分,其魅力不僅止於結構本身,抑或是材質方法,更在於其中流傳的中國心意。融創秉承「總有心意傳中國」的理念,將設計中從開始的深研到建設中的精工,每一步都蘊藏入審慎和匠心,這不僅出於其對設計手法、建築手段的嫻熟和其高度的企業責任感,更出於其對中國文脈的敬畏與虔誠。
長樂雅頌,依託融創中式產品的研發創新能力和日趨臻善的產品體系,克服了宋風沒有具體樣本可參照的困難,成為了建築行業首例以宋代風格為範本的中式居住建築,正在向世人展示著融創純正中式文脈的傳承能力。
融創也期待能創作出更多根植於自然與文脈的時代作品,給予居住者更多安頓的情感與詩意,賦予當代人更加美好的中式生活。
本文圖片由融創中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