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亦非 編輯 | 張慶寧
出品 | 稜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編者按:
地產是一個公共性十足的行業,「房住不炒」的政策規制呼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古之期許;
地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沉澱著海量的國民財富、金融資產,又是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地產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行業,從密集的併購重組到劇烈的銷售競爭,在市場殺機中尋找利潤。
房企作為地產行業主力軍,正是上述利益攸關者群體中的圓心,當然,他們也是資本大潮中難得的「聰明錢」。
又到一年房企年報季,《稜鏡》推出「房企趕考」系列,不限於解讀經營數據,更望管窺這批「聰明錢」如何應對周期大考。
是為第三篇,關於融創。
3月27日,融創中國(01918.HK,下稱「融創」)2019年業績發布會,董事局主席孫宏斌告訴投資者,新冠疫情尚未結束,併購團隊已經調研過一些標的,因算不過帳,基本都放棄了。
2019年國內地產行業最大兩筆收購案出自融創——年初斥資125.53億元,收購北京泛海國際項目與上海董家渡項目;年尾拿下成都環球世紀、時代環球,交易對價152.69億元,創造當年地產行業併購金額之最。
「2020年被我們內部定義為行業洗牌大年,可供併購優質標的不是很多,我們(未來)會非常謹慎地去看、去挑好的,」孫宏斌說。
併購、拿地、規模驅動,是融創核心商業邏輯,描繪出起家天津、崛起為中國第四大房企的清晰路徑。2019財年,融創實現營業收入1693.2億元,同比增長36%;毛利414.1億元,同比增長約33%;實現歸母淨利潤260.3億元,同比增長57%,對應市值(截止3月27日)1746億元,位列行業第5位。
孫宏斌不再追求銷售規模驅動,「現在的銷售排名挺舒服了,我們希望利潤、品質上有好的排名。」
一、暫緩拿地
2019年初,孫宏斌就認為「拿地風險特別大」,但融創還是新增約1.34萬億的土儲貨值。中指院數據披露,融創當年拿地金額1000億元,同比增幅156.41%,排名國內房企第5位。
計入2020年至今的新增土地,融創土儲共計2.39億平方米,權益土地面積約1.53億平方米,對應貨值約3.07萬億元。
併購一直是融創穫得土儲的核心手段之一。
《稜鏡》自融創方面獲悉,在總計3.07萬億元的貨值中,超過60%的土儲通過併購方式獲取;在2019年新增的土儲中,6741億貨值系併購獲取,佔比50%。
環融資產包(成都環球世紀、時代環球兩個項目)即案例之一,融創暨此鎖定6200億元以上的土儲貨值(可售物業超過95%),約90%的土儲位於成渝城市群及武漢、長沙、昆明等二線城市;其中確權土儲貨值超2200億元,平均成本不足1800元/平米。
中指院數據披露,2020年前兩個月,融創拿地金額僅70億元,在國內房企中排名第11位。該公司有意放緩拿地和併購的節奏。
關於當前土地市場,孫宏斌認為,1-2月份地價依舊堅挺,拍賣溢價率提高,「因為供地的就那麼點城市,後續地價是否繼續漲,我不樂觀。融創土儲存量大、質量高,不需要在2-4月搶地。疫情過後,會有更多的併購機會,目前還不是最好的時候,都是16-17年拿地貴的企業,帳難算」。
土儲成本直接關係價格風險。
「一二線城市的風險在於地買貴了,一賣就虧,在南京蘇州杭州,很多房企地買貴了,銷量好一樣虧錢。」孫宏斌表示,三四線城市風險在於房價,所以2018年及2019年下半年,市場掉頭的向下時候,三四線價格波動特別大。
融創財報稱,現有82%以上的土儲位於一二線城市,平均土地成本與2018年基本持平,系4306元/平方米。
二、併購邊界
併購拓寬著融創的業務邊界。
「我們在地產、文旅、會議會展、物業服務這四大板塊,已經做到行業頭部。未來三到五年內,融創文化、醫療康養業務也要成為頭部。」2019年12月,孫宏斌在青島完成融創的「地產+」拼圖,這些業務板塊大多由併購而來。
儘管每個板塊都擁有萬億級的市場想像空間,被投資者寄予分拆上市想像,但地產主業依舊是融創的動力引擎。
財報顯示,融創2019年營收1693.2億元,同比增長35.7%,地產主業佔據絕對權重,達到1594.7億元,文旅業務提升41%至28.5億元,其他業務收入(包括物業、辦公樓租賃及裝修服務)為69.93億元。
與同行業相比,融創物業服務板塊的收入規模僅次於萬科物業、碧桂園服務,但暫無分拆上市計劃。
對於愈發龐大的「地產+」業務,孫宏斌的課題是找到合適的管理者,並給予充分的信任。「融創是一個授權最充分的公司,我是權力最小的一個,包括項目判斷我也不做,就是在一線看看。」孫宏斌稱。
融創的地產主業包括華北、北京、上海、西南、東南、華中、華南區域七大區域公司,掌舵者無一例外,均追隨孫宏斌十多年之久。主業之外,還包括服務(物業)、文旅、文化、會議會展、醫療康養板塊。
「當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需要一個完善的授權體系,」孫宏斌對投資者表示,管理是融創的三大優勢之一,「坐在總部的是無法指揮拿地的,7個區域一直有非常大的權力,公司從2017年下半年由區域集團向城市公司放權,經過兩年半的培育,現在58個城市公司有一半成熟了,每個城市公司管理10個項目。」
其他龍頭房企裁員之際,融創在員工規模上保持擴張態勢。截止2019年末,該公司擁有50834名員工,年內增加12794名員工,反映到行政開支上,增加12.6%至82.9億元。
三、老孫求穩
銷售規模不再是融創的首要戰略。
在國內房企銷售排名中,融創2019年合約銷售額5562.1億元,同比增長20.7%,落後於碧桂園、萬科、恆大,位居第四名。雖然孫宏斌嘴上說「銷售排名沒有意思」,但他還是希望保持在前五這樣一個「舒服的位置」。
相對銷售排名而言,他更希望在利潤和產品上有好的排名 ,「利潤是第一位的。」2019年,融創實現毛利414.1億元,同比增長33%,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260.3億元, 同比增長57.1%。
對於地產行業來說,利潤增長將愈發困難。
孫宏斌坦言,2018年12月後限價政策開始實施後,三四線城市房價波動比較大,一二線城市地價高企,項目虧損者眾,「2021和2022年結轉的都是2018、2019年的銷售額,加之疫情至少影響兩個月的竣工時間,因此全行業2020年、2021年利潤壓力都比較大。」
他同時說道,融創在融資成本、銷售費用、資本結構等方面存在調整空間。
截至2019年底,融創在手現金1257億元,保持充裕流動性同時,2020年上半年預計可售貨值超3400億元,還將貢獻經營現金流;2020上半年無剛性到期境內外債券,未付土地款較少。
融創的借貸總額由2018年末的2294.1億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3222.75億元,這主要由於銷售物業開工面積增加、文旅城建設及營運等事項導致新增借貸有所增加,及因收購物業開發項目導致納入合併報表的借貸增加。
融創融資成本呈下降趨勢。1月7日,該公司新發行5.4億美元優先票據,票息將至6.5%,將在2025年到期。
1月10日,融創以每股42.8港元配售1.87億股,淨募資80億港元,淨資產實現連續三年增長,截止2019年底為1141億元。得益於此,融創資產負債率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
「房住不炒的邏輯之下,房地產不能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不能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個工具。在這個邏輯之下,房企拼的是穩健、均衡發展和綜合競爭力。」孫宏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