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些透視必要的知識
透視學的發展和研究與科學發展有關,也和人們的審美需求有關。
現代繪畫透視著重研究和應用的是線性透視,而線性透視重點是焦點透視,它具有較完整較系統的理論和不同的作圖方法。
線形透視是指14世紀文藝復興以來,逐步確立的描繪物體、再現空間的線性透視學透視的方法和其他科學透視的方法。是畫家要求理性解釋世界的產物。其特點是逼真再現事物的真實關係,是寫生繪畫重要的基礎.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中最傑出的人物李奧納多·達·文西(1452-1519),他把繪畫與雕刻的原理應用到透視學上,他確定了影響遠近知覺的五種因素,從而奠定了現代科學透視的基石。即線條透視(物體越遠,視角越小)、節目透視(物體越遠,細節越模糊)、空氣透視(山越遠越藍,是由於空氣和煙霧的影響)、移動透視(注視近物而頭搖動則該物與頭同向移動,注視遠物頭搖動則遠物與頭反向移動)、雙眼視差(左右眼對同一物所見不完全相同)。根據這種透視方法所描繪的物體最接近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真實。先人經歷無數研究得出的這些法則,現在,我們從照片中則很容易就可以體會到。
這一透視法則可分為線性透視和空氣透視。線性透視,(也稱線條透視、幾何透視)是根據光學和數學的原則,在平面上用線條來圖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學;按照滅點的不同,分為平行透視(一個滅點)、成角透視(兩個滅點)和斜透視(三個滅點)。因為透視現象是遠小近大,所以也叫"遠近法"。其表現形式有以下幾個方面:體積相同的物體,距離近時,視覺影像較大,遠時,則小;距離較近時,寬度相同的物體視覺影像較寬,遠時,則窄。這是由人眼的視角形成的規律。位於視平線以上的物體,近高遠低,位於視平線以下的物體,近低遠高。
在現實生活中,人眼觀看遠近景物的透視規律如下:
① 物體遠近不同,人感覺它的大小不同,愈近愈大,愈遠愈小,最遠的小點會消失在地平線上;
② 有規律地排列形成地線條或互相平行地線條,越遠越靠攏和聚集,最後會聚為一點而消失在地平線上;
③ 物體的輪廓線條距離視點越近越清晰,越遠則越模糊。
而在線形透視理論確立以前,世界各地由於不同文化制約,已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發表現空間立體的方法,在距今 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中就有所運用。這些再現空間的方法,是畫家們依靠感官認識世界的體現:
1、縱透視。在平面上把離視者遠的物體畫在離視者近的物體上面。中國古代構圖法中稱高遠法,即近低遠高。在人類早期的繪畫藝術中經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畫的構圖,遠景作為一條橫帶完全置於近景橫帶之上。在兒童畫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體都放置在一個平面上,物體沒有近大遠小的區別,只是通過物體的高低位置來體現透視感。現代很多畫家也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描繪出的世界往往帶給我們特別的感受。
2、斜透視。離視者遠的物體,沿斜軸線向上延伸。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這樣的表現手法。這裡不同於焦點透視中的斜透視。
3、重疊法,又叫遮擋法,前景物體在後景物體之上,利用前面的物體部分遮擋後面的物體來表現空間感。在兒童畫中,小朋友們往往採用混合式的繪畫空間來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而主要的空間表現方式就是"左右上下關係"和"部分遮擋關係"。同時遮擋法也讓在有限的畫面內表現更多內容成為可能。
4、近大遠小法。將遠的物體畫得比近處的同等物體小。這也是現代線性透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5、近縮法。在同一個物體上,為了防止由於近部正常透視太大,而遮擋遠部的表現,為此有意縮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畫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見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漸膨大,實際上就是近縮法的運用,使人在其下仰視時避免過度的近大遠小變化並得到完整的視覺印象。
6、空氣透視法。由於空氣的阻隔,空氣中稀薄的雜質造成物體距離越遠,看上去形象越模糊, 所謂"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部分原因就在於此。同時存在著另外一種色彩現象,由於空氣中孕含水氣,在一定距離之外物體偏藍,距離越遠偏藍的傾向越明顯,這也可歸於色彩透視法。晚期哥德式風格的祭壇畫,常用這種方法造成畫面的真實性。
7、色彩透視法。因為空氣阻隔,同樣顏色的物體距離近則色彩鮮明,距離遠則色彩灰淡。
8、 環形透視,環形透視的特點是不固定視點,視點在圍繞對象作環形運動,因而能把對象的各個側面及背面作全方位的展示,這種環形透視在傳統民間美術中是最為常見的。例如,唐長安小雁塔明代重修碑之陰線刻四合院,也是把上下左右的殿宇迴廊平面鋪開,朝向畫面的中心、戰國狩獵攻戰銅鑑圖樣和內蒙陰山氏族社會巖畫行獵運載圖,也是把車平面展開,把左右兩匹馭馬平躺下來,四足朝向畫面的外邊。
9、透明透視,透明透視是所描繪的對象內外重疊或前後重疊,互不遮擋。例如,透過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內的小仔。透過房屋的牆面可以看到屋內的景象等。這一表現手法最長見於民間美術。民間美術之所以能突破透視規律的局限,在於民間美術拋開了自然對象的實體真實,即立體的、佔有一定空間的真實,而是以全部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來綜合表現對象,觀看得真實已讓位於觀念的真實,客體形象的真實已讓位於心象的真實。 牆背面或動物腹內的事物雖然在一個視點看不到,但它是存在地。兒童畫中同樣會經常看到這一隻關注表現內心感受的空間表現方法。
10、散點透視,不同於焦點透視只描繪一隻眼固定一個方向所見的景物,它的焦點不是一個而是多個。視點的組織方式並無焦點,而是有一群與畫面同樣寬的分散的視點群。畫面與視點群之間,是無數與畫面垂直的平行視線,形成畫面的每個部分都是平視的效果。若從一點看全幅,則不符合透視法,但是觀眾移動著看去欣賞畫面時,每個局部都似生活景象,這種透視法的畫面,有利於充分表現人物及局部。由於畫面的視點不是集中,而是分散到與畫面等大面積,成為無數分散的視點,故名。散點透視有縱向升降展開的畫法,中國畫論稱為高遠法;有橫向高低展開的畫法,稱為平遠法;還有遠近距離展開的畫法,稱為深遠法。
除了以上的理性透視和感性透視,還有畫家自主創造的故意違反透視規律的空間表現手法
11、反透視 即故意違反一般透視的近大遠小的規律。一般認為開創反透視先河的是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對於文藝復興以來利用線性透視方法造成三維錯覺的那一套技巧,塞尚已拋至腦後。他創造了一種"反透視法",他不是創造觀賞者進入畫裡面去的深度,而是創造被他所描繪的物和人向觀賞者走出來的印象。他無意於使自己的作品獲得"逼真"的效果,無意於表現物體的立體感,而是要表現物體的結構、相互關係和色彩,他要達到一種藝術的真實,這是靠藝術家的理性而非眼睛所能把握的真實。
由於科技發展和實際要求而產生的
12、廣角透視 ,又名魚眼透視,因為模仿魚眼鏡頭的拍攝效果而得名。扭曲誇張的透視效果。在表現視覺衝擊力的漫畫場面中經常被用到,也可以在較小畫面中表現廣大的空間。
13俯視平行透視,一種變通的,無滅點的俯視平行透視方式,多運用於遊戲場景中。
從以上介紹來看,所謂"透視",就是表現畫面中各種物體的相互之間的空間關係或者位置關係,在平面上構建空間感、立體感的方法。所有透視方法都服從於畫者對畫面的表現要求。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運用最合適的表現手法來學習或者創作自己的繪畫作品。學習透視不需要一絲不苟地嚴格按照透視原理進行創作,如果一絲不苟地嚴格按照透視原理進行創作,其結果往往是一幅呆板而又僵硬的畫。觀察和感覺對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已經足夠了。靠感覺畫透視關係的最大好處是它可以應用到各種主題表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