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1956年生,江西都昌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美國肯塔基大學訪問學者,英國杜倫大學高級研究院特約高級研究員。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人類學,主要著作有:《藝術人類學》、《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考察》、《中國陶瓷史》、《遺產·實踐與經驗》、《藝術人類學的本土視野》、《「文化自覺」與「非遺」保護》等。
方李莉的《藝術人類學》,《費孝通晚年思想錄》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
1.《藝術人類學》
豆瓣評分:7.7
作品簡介:本書對藝術人類學的基本概念,理論方法,發展沿革,研究狀態以及研究的價值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梳理。作者除了對藝術人類學理論概念進行詮釋,對於這門學科的發展也做了詳實的介紹,從「古典時期」的進化論學派、傳播學派,到「現代時期」的代表人物格爾茨、特納等,都做了介紹和評述。同時,對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研究現狀,也做了客觀描述。此外,作者還以自己的田野調查報告為例,展示了藝術人類學的研究視角與門徑。本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藝術人類學這一年輕學科定位方面的空白。
書友點評:跨學科的研究,從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角度出發 內容與對象是藝術學的。研究較多的吸取了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方式,這是一種實踐性、經驗性較強的研究方式。
2.《費孝通晚年思想錄》
豆瓣評分:7.6
作品簡介:費孝通,1910年出生,1933年獲燕山大學社會學學士學位,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一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農村的變化,費孝通提出了研究小城鎮的課題,並親自帶隊伍進行專題調查,寫出《小城鎮,大問題》等系列文章;80年代後期費老的調查又對我國的區域經濟進行調查並提出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策略。費老在繼續實地調查的同時,開始了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在已經發表的一系列學術反思的長篇文章中,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本書為其晚年思想集中記錄,主要表現了其走訪西部,對我國西部開放思考和思路。
書友點評:世紀老人,自有其不凡之處。雖凝練不足,然字裡行間頗多可供咂摸回味意義悠長之語,或可得以感知智慧之光芒為何物。圖文部分亦多趣。
3.《梭戛日記》
豆瓣評分:7.5
作品簡介:我國西部的開發應該是一個全方位推進的系統工程,它需要來自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和參與。但在一般人的眼裡,西部開發僅僅是經濟的開發,經濟的增長率就是最高的追求目標,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人們可能會忽視生態的問題,尤其是處於隱蔽狀態的文化生態問題。文化生態的失衡,不僅使文化多樣性減少,文化傳統消失,人文資源被破壞,還會帶來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宗教的紛爭等嚴重問題,最終也會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
書友點評:反思我在海口山區做志願者時的自己。回頭看看那時自己的日誌,我羞愧難當:個人主義、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