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畫家趙晨:用中國筆墨創造新的人物畫境界(組圖)

2020-12-06 網易新聞

  一個年輕人要成功,條件很多,勤奮、機緣、修養等等,他還要同時代、世俗、宗教、傳統等等發生衝突,他可能夭折在權利遊戲下,可能迷失在「時尚」的潮流中,也可能因迷戀大眾的掌聲而最終被「大眾化」,在這樣喧囂的環境中,青年畫家趙晨能夠一個人呆在畫室用功,苦苦思考自己的藝術技巧和觀念,這種「定力」需要的不僅僅是毅力和信念,還要有智慧和自信。

  趙晨,河南洛陽人氏,2000年畢業入天津美院國畫系,後任教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04考入中央美院國畫系獲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華其敏教授。2012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美術學博士,導師為著名國畫家、藝術教育家馮遠教授。

  趙晨專攻人物畫,他的人物畫基於寫生,長於狀物,刻畫簡練而深入。他比較善於用筆、用墨和用水,其用筆又勝於用墨。他不為時趨,沉醉於筆墨世界,逆時而行,要用中國的筆墨創造新的人物畫境界。趙晨的筆性很好,毛筆在他手中能夠充分展示「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特點,他技法主要承襲任伯年、蔣兆和、方增先、華其敏諸家,觀念上認同潘天壽「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看法,受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等現代聖人拒絕用西方哲學語言來解釋中國文化思想,堅持中國傳統精神的內部自省的態度的鼓舞,認為我們面對自己的國畫作品時也應像他們那樣充滿自信。因此,趙晨堅持用筆墨的虛實、轉折、方圓、濃淡等來處理客觀形體,不用淡墨皴擦和陰暗渲染來表現立體感和直觀的真實,而是用「線的思維」去組織對象,從而更接近中國傳統繪畫的思維方式。

  趙晨認為一個畫家在面對模特兒的一剎那就已經在大腦中畫完了,因為他把對象看作是一個筆墨之體,而不僅僅是生物的血肉之軀,繪畫語言不是照相機,繪畫語言有自己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它不僅再現世界,表現情感,同時創造世界,揭示靈魂。當筆墨既是客觀對象(物性)和主觀情懷(人心)的契合點,又最能體現筆性的特點時,一根線就既是衣紋的寫照,也是一種心境的暗示,靈魂的袒露,同時還具有獨立的形式意味,這大概就是中國畫筆墨的妙處。在這一點上,趙晨的筆墨在物性和筆性的結合上是很好的,每一根線條的變化都恰當展示了對象的特徵。他認為自己的不足之處是筆墨未能充分體現情感節奏,這大概是因為他作畫時過於理性,這種理性驅使他過度地重視筆法的獨立性,比如線條的長短、曲直、粗細、斷連等等對立統一的美學原則和哲學觀念。當然,趙晨對此有較為辨證的認識,冥思苦想是為了不思不想,只有通過理性的積澱,才會獲得情感抒發的真正自由,中國畫的妙處常在「法外」的隨機應變和天機勃發。

其碩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華其敏評價道:趙晨具有豐富立體的知識結構,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理論文字能力,創作構思能力成熟。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懷有深厚的情感與探索追求,治學態度嚴謹,能從歷史文化的深度來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思考,體會其精髓,是一位兼有研究精神和創作能力的人材。

相關焦點

  • 畫家王水 一位筆墨為其所用的畫家
    一位畫家之所以是畫家,筆墨所生之能、之韻是必然的,所以筆墨不能當作對畫家或者畫作的深度剖析。欣賞一幅畫,解讀一位畫家要去分解的是深度,而非創作技法。至於畫面中的筆墨,就是講述其所遇,所想,所悟的起伏過程。當然,這種境界是針對畫家而言。因為並不是所有畫畫的都是畫家。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畢業於安徽工程大學動畫專業,吳山明人物畫創研工作室。結業於安徽省美協首屆綜合材料高研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中國畫院院聘畫家、浦江山明美術院特聘畫家、中原書畫院山水畫藝委會主任、中原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 李學明:用筆墨為十二生肖造像
    用中國畫表現十二生肖,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因其不僅與有著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關係密切,更與涉及到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民俗學、哲學、美學等諸多層面的文化寬度關係密切。面對兩千多年審美習慣的穩定性,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過人的造型能力和筆墨駕馭能力,不出意外的話,極易將十二生肖畫成俗物。
  • 講中國故事 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開幕
    本次展覽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新文藝群體(組織)展覽與推廣中心」主辦的首次展覽。 江蘇籍畫家蕭和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術委員會顧問,江蘇省民建書畫院院長。他此次展出的人物畫作品涵括了童趣系列、佛教系列、青花系列、民國系列和古風系列等。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傅抱石在其書《傅抱石論藝》中曾說:「雖然儒家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國藝術之發展,和孕育中國藝術之精神的應該是道家思想」。[2]道家思想以老子為開端,莊子將其精神繼承並發展到高峰,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反璞歸真、樸素簡單的審美境界。而以水墨工筆人物畫思想為依託的則主要是崇尚自然世界的道家美學思想。
  • 【國畫周刊】筆墨中的長安精神 ——論王金嶺的大寫意畫
    (摘自《筆墨當隨己意》)這些文論的發表體現了王金嶺內外兼修的藝術造詣,也奠定了他「學者型」畫家的地位。這個時期他的用筆更加簡潔、精煉,對於用筆的嚴謹與用墨的放鬆,畫面構成留白與布黑更加富有中國哲學的思辨性,特別是這一時期他對於線條的運用更加注重線條的張力,以此「傳達生命力的能量」與自己對物象的感知。80年代中國的思想界、文化界及學術界空前活躍,藝術界也出現了一批崇尚西方藝術、哲學的畫家,而金嶺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啟了以「傳統為基、當代為用、表現時代、抒發自我」的藝術探索道路。
  • 禪意畫家劉子玉的畫具有濃厚的筆墨意趣與藝術感染力構圖新穎別致
    劉子玉職業畫家,一級美術師,遼寧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藝術書畫院創作委員會委員。他自幼受其父的影響愛上了畫畫,從此硯耕,精誠為之,多年的習練使其作品水墨運用自然而獨特,構圖新穎別致。他的作品以自己獨特精彩的筆墨,抒寫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藝術人生。世事沉浮對煙霞,染雲裁逸探春芽。我看坐中名利客,能知真味是何家。四德鹹備五福昌,天賜遐齡壽自長一笑煩惱跑,二笑怨憎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樂逍遙。時常開口笑,壽與南山高。
  • 解讀盧禹舜:程式化的筆墨語言,能完成畫家精神與藝術的突破嗎?
    當今,中國畫壇有個很奇怪的現象:越是一些被冠以大師級稱號的畫家,往往看不到代表性的作品。所謂的代表性作品,是指能夠充分反映畫家本人的才氣功力、藝術素養、藝術思考、實踐探索等綜合實力的作品。而這些線條,則因為過於纖細、柔弱,所表現意象過於零碎、具體,不但沒有製造出一種衝突,以加深畫家想要試圖表達的情感,相反,倒給人以一種主題的宏大與線條的柔弱之間的巨大不協調、強烈的不統一。至少,我認為,筆墨應該服從於主題,而不是對抗於主題,甚至取巧於主題。這無疑是一種探索上的失敗,創作上的敗筆。
  • 宣紙上的筆墨人生——大寫意畫家賈雙武
    十月雙節期間筆者有幸到訪「雙武水墨工作室」拜訪了我國青年大寫意畫家賈雙武先生。初到賈先生的畫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滿屋子的畫作,還有沁人心脾的墨香。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其作品筆墨瀟灑,橫塗豎抹之中帶給人內心很大的震撼。賈老師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需要提煉加工,以生活為藝術創作的基礎堅持自己的理想,在宣紙上書寫自己的藝術人生」。
  • 寫意葡萄畫家黃榮華——精緻的筆墨生動地描繪出葡萄樹的風姿
    黃榮華,號金秋真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連雲港市黃海書畫院副院長,國禮藝術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著名畫家方鳳富教授的入室弟子。2013年作品"明珠累累"發表於中國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翰墨怡心》上。2014年作品"秋香"和"鮮花盛開碩果飄香"發表於福建美術出版社 《墨香溢彩》。
  • 人物畫「十八描」
    明代畫家梳理傳統人物畫線描技法,歸納總結為「十八描」:鐵線描、高古遊絲描、曹衣出水描、行雲流水描、琴弦描、蚯蚓描、釘頭鼠尾描、柳葉描、戰筆水紋描、折蘆描、螞蟥描、橛頭釘描、棗核描、橄欖描、枯柴描、減筆描、竹葉描、混描。
  • 「津門網」傳統人物畫遇到西洋畫開始融合形成寫實與寫意結合之風
    關於人物繪畫因為照相術的出現,慢慢的走向了沒落,不過大寫意人物繪畫往往是以其傳神的繪畫方式為大家所喜愛,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位海上畫派的著名畫家筆下的人物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出自於錢惠安先生之手。他出生於晚清那個時候的十裡洋場上海,正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他的繪畫也受到了時代的影響,中西碰撞融合在他的作品裡面,有一些體現他畫的融化比例較為準確在人物臉部的處理上面,往往還留下了高光留白,這些畫法與西方繪畫人物造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時他的人物畫非常豐滿,講究立體,留下了重要的時代氣息,這也是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相碰撞融合的一些產物,他筆下無論是仕女畫還是文人士大夫
  • 「百度·百家」著名畫家黃雲 山水作品欣賞
    清華美院師恩釗北派山水高研班助教,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師恩釗北派山水工作室助教。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長城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石油美術家協會會員。2016年11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參加墨語長城——慶祝中國長城書畫院成立十周年名家作品邀請展2017年10月參加北京宋莊「中國畫名家作品展暨師恩釗工作室畫家作品展」2018年4月參加甘肅通渭「北國之春——師恩釗北派山水工作室畫家作品邀請展」作品和專訪散見於《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羲之書畫報》、《文化月刊》、《國畫大家》、《中國石油報》等紙媒
  • 儒士潘天壽——兼論筆墨作為「表徵系統」及其未來學價值
    潘天壽把這兩方面結合得很好,原因在於他不世俗,對人生和審美的理解也能真正深入進去,靜得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深深沉浸到書畫詩文的創作中去,並不時達到忘我境界,真正做到澄懷觀道,充分領略自然與藝術的情韻、格調。潘天壽的藝術作品中達到的精神境界,與他對中國儒學、包括老莊和禪宗的深入體悟緊密相關,這也是他一直堅持高度評價、推崇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原因。
  • 最會畫葡萄的畫家 葡萄才子聶峰
    葡萄是花鳥畫常見的題材,自古就是文人畫家們吟詠歌頌的對象,它代表了豐收和富裕,有吉祥喜慶、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一本萬利的寓意,能夠託物言志寄託畫家美好的祝福與願望。2016年,工筆作品《葡萄》被選作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杭州峰會國禮,贈送世界各國元首,其作者被授予「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他就是畫家聶峰。聶峰,新工筆葡萄創始人,中國著名花鳥藝術家,有「葡萄才子」的美譽,也是中國國禮特供藝術家,其筆下的工筆葡萄堪稱「畫壇一絕」。
  • 國寶級畫家邱漢橋:墨氣氤氳,深邃莫測,盡顯大家風範
    表現在美學方面其實就是詩性美學,一種本體性的原始美學,在邱漢橋的畫面中,就始終在探索「原始的天人合一」,進而傳達「主客關係」——他的認知與實踐,這表現在畫家創作表現的「」系列水墨作品中,探索也更為深刻。這些畫面大都重視意境的營造和整體氛圍的渲染,行筆、用墨、構圖、著色,更講究力度和筆墨語言的純化,通過技法、大色塊、表現混沌寫意,縱橫中塊壘。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當代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高低下,導致很多畫家不敢在畫面上題字,或者亂題一通,破壞了畫面的完整性。許多作品繪畫本身與題款書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許多畫家認為畫好就行了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書法上,這種觀念在畫壇特別是青年畫家中非常普遍。毫不誇張說,中國畫藝術正面臨繪畫發展史上的少有的書法危機。傳統畫論講究書畫同源書畫同體,畫家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往往被功利市場與浮躁的觀念所左右,這是正是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