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要成功,條件很多,勤奮、機緣、修養等等,他還要同時代、世俗、宗教、傳統等等發生衝突,他可能夭折在權利遊戲下,可能迷失在「時尚」的潮流中,也可能因迷戀大眾的掌聲而最終被「大眾化」,在這樣喧囂的環境中,青年畫家趙晨能夠一個人呆在畫室用功,苦苦思考自己的藝術技巧和觀念,這種「定力」需要的不僅僅是毅力和信念,還要有智慧和自信。
趙晨,河南洛陽人氏,2000年畢業入天津美院國畫系,後任教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04考入中央美院國畫系獲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華其敏教授。2012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美術學博士,導師為著名國畫家、藝術教育家馮遠教授。
趙晨專攻人物畫,他的人物畫基於寫生,長於狀物,刻畫簡練而深入。他比較善於用筆、用墨和用水,其用筆又勝於用墨。他不為時趨,沉醉於筆墨世界,逆時而行,要用中國的筆墨創造新的人物畫境界。趙晨的筆性很好,毛筆在他手中能夠充分展示「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特點,他技法主要承襲任伯年、蔣兆和、方增先、華其敏諸家,觀念上認同潘天壽「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看法,受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等現代聖人拒絕用西方哲學語言來解釋中國文化思想,堅持中國傳統精神的內部自省的態度的鼓舞,認為我們面對自己的國畫作品時也應像他們那樣充滿自信。因此,趙晨堅持用筆墨的虛實、轉折、方圓、濃淡等來處理客觀形體,不用淡墨皴擦和陰暗渲染來表現立體感和直觀的真實,而是用「線的思維」去組織對象,從而更接近中國傳統繪畫的思維方式。
趙晨認為一個畫家在面對模特兒的一剎那就已經在大腦中畫完了,因為他把對象看作是一個筆墨之體,而不僅僅是生物的血肉之軀,繪畫語言不是照相機,繪畫語言有自己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它不僅再現世界,表現情感,同時創造世界,揭示靈魂。當筆墨既是客觀對象(物性)和主觀情懷(人心)的契合點,又最能體現筆性的特點時,一根線就既是衣紋的寫照,也是一種心境的暗示,靈魂的袒露,同時還具有獨立的形式意味,這大概就是中國畫筆墨的妙處。在這一點上,趙晨的筆墨在物性和筆性的結合上是很好的,每一根線條的變化都恰當展示了對象的特徵。他認為自己的不足之處是筆墨未能充分體現情感節奏,這大概是因為他作畫時過於理性,這種理性驅使他過度地重視筆法的獨立性,比如線條的長短、曲直、粗細、斷連等等對立統一的美學原則和哲學觀念。當然,趙晨對此有較為辨證的認識,冥思苦想是為了不思不想,只有通過理性的積澱,才會獲得情感抒發的真正自由,中國畫的妙處常在「法外」的隨機應變和天機勃發。
其碩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華其敏評價道:趙晨具有豐富立體的知識結構,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理論文字能力,創作構思能力成熟。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懷有深厚的情感與探索追求,治學態度嚴謹,能從歷史文化的深度來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思考,體會其精髓,是一位兼有研究精神和創作能力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