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汪蕪生辭世,一生執著於「黑白黃山」

2021-01-07 澎湃新聞

4月7日,因拍攝黃山而出名的汪蕪生在上海去世,享年73歲。在他極具辨識度的攝影作品中,一切都是黑白的:黑色的山、白色的雲海、嶙峋的巖石和松枝……勾勒出一片虛幻的剪影。他的作品雖然是攝影,卻有中國傳統水墨的韻味。

汪蕪生1945年出生於安徽蕪湖市,受父母精神氣質的影響,汪蕪生從小熱愛文學藝術,雖然大學是在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學習,但從未放棄過藝術夢想。畢業後,1972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74年開始拍攝黃山。上世紀80年代初,憑藉一本《黃山——汪蕪生影集》名噪一時。然而,就在影集出版後不久,汪蕪生放棄了當時令人羨慕的安徽新聞圖片社攝影記者的工作,隻身赴日留學。1983年,汪蕪生受聘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研究員,在日本大學藝術研究所研修。1986年在東京藝術大學讀研究生。1989年擔任東京女子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上世紀90 年代初旅居美國,去世前在上海定居。

年輕時的汪蕪生

「黃山」是汪蕪生最重要的主題,他一生都致力於在海外宣傳推廣黃山。早在日本留學的第一年,汪蕪生就申請到了一筆國際文化交流基金,並把這筆錢全部換成了攝影器材和膠捲奔赴黃山,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拍攝。帶著這批作品回到日本衝洗製作完成後,汪蕪生收穫了日本藝術品市場對他的第一次高度關注與認可。他曾說,「我是一個旅居海外近30年的中國山水攝影家。一直以來,我以故鄉黃山的山水和田園風光作為創作題材,嘗試以現代的視覺語言來詮釋中華傳統的山水神韻。」

汪蕪生攝影作品

上世紀90年代,汪蕪生的黃山攝影藝術就獲得歐美世界的高度認可。1998年,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為他舉辦為期3個月的個展。作為歐洲三大美術館之一的維也納國立美術史博物館,維也納美術館館長威爾弗裡德·賽佩爾博士解讀汪蕪生的黃山攝影作品是「山和雲、動和靜、光和影的對話,作品所反映的對立和統一證明了人的精神同自然在最廣泛意義上的矛盾衝突,評價他的作品是永恆的。」

進入21世紀,千變萬化的當代藝術形式席捲而來,汪蕪生的山水攝影藝術不但沒有受到冷落,反而得到了國際社會更廣泛的認可。2005年汪蕪生的黃山攝影作品與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的遺作一起作為東方藝術的代表,出展聯合國成立 60 周年的總結性紀念展。此外,他還曾在紐約、波士頓、東京、北京、香港等地舉辦過大型個展,並於 2015 年被世界著名的黑白攝影網站《MONOVISIONS》列為全球 35 位當代大師之一。

汪蕪生談到自己的攝影風格時說:「我本人的個性特徵就是喜歡『與眾不同』。對整個攝影史的金科玉律,藝術表現史的金科玉律,我從沒有覺得不可打破。對『黑和白』的執著的愛是我一直的堅持。」

從1974年開始,汪蕪生多次登上黃山,經常一呆就是一兩個月,為了拍攝黃山的各種姿態,他常常早上4點登山,晚上天黑後下山。經過多年的實踐,汪蕪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黑白攝影風格。他嘗試以現代的視覺語言來詮釋中華傳統的山水神韻。

汪蕪生攝影作品

在一次《大公報》的採訪中,他這樣回憶黃山帶給他「靈魂因震撼而飄走」般的震撼體驗:「40多年前我初遇黃山的大雲海時,我的靈魂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震撼直接影響了我的一生。那種攝魂撼魄的衝擊究竟是什麼?當時的我是懵懂而不得其解的。於是我窮盡一生,用我的藝術探索實踐來思索這個問題,用我獨自的藝術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種自然、黑白、人生的衝撞讓鑑賞家讀出了相近的意味。不少人以頗具傳統意味的「水墨山水畫」解析汪蕪生的創作風格。日本文化和歷史評論家松岡正剛(SeigoMatsuoka)曾說:「汪蕪生把鏡頭、拍攝角度以及暗房放大技術神奇般地結合在了一起,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水墨山水畫』。」

他喜歡「黑」,剛到日本時,黑衣黑褲一身黑,黑色表達了他「潛意識中的力量與孤獨」。當他逝世後,留給世界的同樣是一套套黑白攝影照片。硬邦邦的黑色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汪蕪生本身的人生狀態,如他所言:「我本人和我作品中的山峰一樣,死死地、硬硬地、固執地立在那個地方」。

汪蕪生攝影作品

附:不同領域專家對汪蕪生攝影的評論

日本文化和歷史評論家 松岡正剛:

太古的時代和未來的自我,被連結到了一起。把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升華、而且和現代藝術感覺渾然無差的「寫真山水」出現了。我驚訝得無法自制。這就是我最初見到汪蕪生(Wang Wusheng)黃山照片時的感想。中國的山嶽攝影有各種各樣,可我從沒有見過這樣的照片。在那裡我找到了我探尋已久的「胸中山水」。

思想家、文化理論家 王元化:

黃山早已是中國藝術家競相採擷靈感的資源,其景觀如奇松怪石等,在一些鏡頭下,已流入俗溢。蕪生則自有獨立的藝術見解,不依傍,不仿效,匠心獨運,他想在攝影中創造一種藝術語言,使表現自然山川的作品,蘊涵著作者本人的自然觀、人生理想和藝術追求。攝影不像繪畫通過畫筆去自由揮灑,攝影全憑機械操作,自由創造的天地不大。蕪生利用現代攝影技術,做了創造性的嘗試;他的主要成就,是把中國的寫意傳統引進攝影藝術中。蕪生的攝影所涵蘊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旨趣又不悖世界性精神,這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傳統性與現代性兼顧互涵的特色。

汪蕪生攝影作品

奧地利克萊姆斯美術館館長、評論家卡爾·艾格勒:

我被他那奇特的風格吸引,面對這些作品,無需設定應該用哪種方式去理解,作品本身就會給你極好的闡釋,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凝視它們,再凝視,再凝視,繼續凝視。面對汪蕪生的作品使我進入了理解不同藝術形式的新紀元。汪蕪生將他的作品展示在我們歐洲人面前,讓我們浮想連翩,這比在亞洲的魅力更大,因為亞洲人有太多的文化背景作思維定向。凝視這些畫面,是一次用陌生的角度去觀賞熟悉之物的挑戰,讓這些畫面中的陌生之物依然陌生吧,這樣會給你們更多的無定感、開放感!

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館長 威爾弗裡德·賽佩爾:

汪蕪生的攝影作品通過其細膩的靈感和豐富的表現力,完美的構圖和感人的戲劇性,充分證明了他作為一位卓越的藝術家的才能和眼力。在山和雲、動和靜、光和影之間的對話中所反映出來的對立統一,證明了人的精神同自然在最廣泛意義上的矛盾衝突和統一。

汪蕪生攝影作品

世界著名藝術史學家、策展人 巫鴻:

汪蕪生的作品是獨特卓越的藝術形象群。他和傳統美學的淵源深厚的關係,以及作品的繪畫式的風格,使得他的作品完全脫離了一般的潮流。與許多「黃山攝影家」不同,他的照片裡從沒有標上過山峰或瀑布的名字。他甚至對山的迷人的地理學上的細部—那裂紋深深的巖石表面、那酷似人形的山顛、那陡峭令人恐怖的小徑、那有時奇蹟般地顯現出來的佛光彩虹—都毫無興趣。他的照片典雅又輝煌炫目,通過他對那些激烈運動和變化著的景色的鍥而不捨的追擊,通過他與被攝體之間深深的感情上的交流,黃山被他黑白攝影媒介這樣一種藝術的濾色鏡給轉化了。從郎靜山到現在已經過了半個世紀,汪蕪生的攝影作品表現出了當代中國藝術攝影最新潮流的輝煌業績。正如來自不同國家的許多觀眾在看了他的展覽之後對他說的,「你的照片是永恆的」。

美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夏中義:

靈魂出竅者的眼睛不同於日常視覺。否則,滿目蔥蘢的山巒進入你的相框,不會濃縮為蒼黑的剪影。這大概是你把心靈顫慄時的穎悟注入了巍然山體。於是,傳統水墨畫所傾心的各種皴法(作為「國粹」)消失了。於是,亞當斯所擅長的精細描摹巖層紋理的匠心不見了。連李可染所獨創的「積墨法」,也表達不出你的山體的厚黑與凝重。李可染「積墨法」自有他的道理。但他那個道理,若用來表現老汪心中的那尊「聖山」,「積墨法」分量不夠。仁者愛山。仁者作為某種崇高的、心憂天下的人格符號,只有高山峻岭才配象徵其陽剛之氣。你卻不僅把青山轉換成濃黑陰影,而且將山的陽剛轉換成一尊陰沉。想必是頂天立地的山體在你心頭的質量太沉了,其物質密度太大了,已大到連魂魄都吸進去了,所以你眼前也就轉黑,黑到極點,山變得陰沉。陰沉的山會讓人顫慄,會讓走近它的人痛感自身的柔弱與渺小。

汪蕪生攝影作品

日本文明史評論家 森本哲郎:

自畫家石濤沉迷於黃山。歲月已流逝了二百幾十年、雖然浮雲還是那樣飄流,古松仍倚於奇石之上未變千年雄姿。卻有一位相機片刻不離身的中國攝影家棲息黃山,遊遍仙境熱心於追尋山之魂魄,雲之故鄉,那就是汪蕪生。當我接過汪氏作品的那一瞬,忽然疑惑這難道不就是山水畫嗎? 不錯,簡直就是印在膠片上的山水圖。站在汪氏製作的屏風大作前,我想到那絕妙的畫面自不待言,這是千百年來在中國傳承下來的這個國家寄託給人們的「魂魄」。

攝影的傑作很多,但我從未見過像汪蕪生作品這樣的氣韻生動。是的,恐怕只能將其稱之為「山水攝影」的「名山圖」。自中國唐代的天才畫家吳道子以來,人們寄予這個國家山水的綿綿情絲,一幅幅作品中都昭然若見。中國繪畫最重視品格:神品、妙品、能品以至逸品。恐怕這些品格也適用於攝影藝木。我想:汪先生的作品當為「神品」。中國的山水畫,不單純是風景畫。而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是中國人寄予於山巒的魂魄結晶的宗教畫。攝影家汪蕪生先生,在傳統基礎上不是用絹本紙本,而是在膠片上傳承著此類山水圖。

汪蕪生攝影作品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紀霖:

我感到汪先生的每幅作品都是他用自己的心智與黃山交流,不是外在的,客觀的,而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循環交流。汪先生的作品與中國山水畫的相似之處,但更確切地說是神似而形不似。形式不一回事但內在神韻一致。這個神似是什麼?我的感覺是每幅作品都充滿了一種「禪意」。表面平淡無奇,但畫面中的山、雲又好像在演說它們的故事,演說著內在的玄機,這種意境是汪先生把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對人生、宇宙的理解,投射進了山水,這種投射又表現出「禪意」,非常玄妙。汪先生的作品須在家慢慢地品味,會品出更深層的內涵來。和看亞當斯作品不同,那是一種直接的衝擊波,東方精神不是外在的爆發力,它是內在的,像茶道,慢慢地「品」出味來。汪先生不是科班出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攝影訓練,但他成功地創造了自己的風格。汪先生靠的是自身的知識修養,文化修養,和內心的感情。

相關焦點

  • 東方日內瓦——黃山太平湖 湖底還有一座城
    太平湖位於黃山和九華山之間,原稱陳村水庫,有17個西湖那麼大,就像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是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級生態村、黃山旅遊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 (太平湖位置圖,製圖@上騎藝林/安徽人文地理)
  • 黃山雲海漫捲如蓬萊仙境 浮光躍金的黃山讓人嘆為觀止
    黃山的雲海是非常美的,整個黃山也是用雲海來分區的,有東海,西海,前海,北海,還有天海。黃山一年有五十一天可以看到雲海,不到兩個月時間。黃山的十八羅漢望海,雲霧繚繞,就是那種如同凌霄寶殿一般的仙境世界,巍峨連綿的黃山,就像重新架起了黃帝的煉丹爐一樣,紫氣繚繞。流金的峽谷景觀,雲海就像被燃燒著了一樣,在太陽的照射下,發出紅光。
  • 立體的中國畫能有多美,看看黃山就知道了
    昨天,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則雪後黃山的新聞視頻,小編看完之後真是被黃山的美景驚呆了。短短30秒的視頻,黃山雪後初霽,壯美雲海令人嘆為觀止。白雪將黃山群峰和奇松怪石裝點得銀裝素裹,如同一幅壯美真實的中國畫長卷。難怪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 安徽黃山風景區:跨年度「日出日落」景觀絢麗奪目
    山峰、巧石、古松、雪景經過晚霞的渲染下,更加絢麗奪目絢麗晚霞景觀,讓到訪的遊客和攝影發燒友大飽眼福一輪紅日從東方躍出天際,放出萬丈光芒,雲與天之間被鑲上了一條金邊2020年12月31日傍晚,安徽黃山風景區,落日的餘暉緩緩鋪灑,萬道霞光折射著出的雲朵照射天際
  • 《炭素世界》我國第一代炭素專家田本良先生辭世 !
    今天我們發文經念老先生,感謝他為我國炭素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感謝他為我們的人生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嗚呼!先生走好!!《炭素世界》我國第一代炭素專家田本良先生辭世田本良先生簡介:山西醫科大學教授田本良先生因病不幸於2015年8月2日凌晨2時16分與世長辭,享年85歲。
  • 「黑白人像」攝影的魅力在哪裡?了解黑白攝影
    在現在全民攝影的時代,我們一直看見的色彩斑斕的「照片」,會有一部分攝影師拍攝黑白的照片,讓我們的視覺煥然一新。那麼那些「黑白」攝影作品是怎麼拍攝的,拍攝的要義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黑白攝影的風格。,後期調整成單色的,(黑白就是單色的一種)。
  • 請收藏:黃山12個月最佳旅行看點,黃山及周邊四季美景都藏在這裡
    請收藏好這份旅行時間表,黃山周邊四季美景都藏在這裡文/雙姐旅遊011月:黃山風景區黃山景區,是大黃山的招牌!吸引了無數國內外的遊客!但是,你去了嗎?去了幾次?之所以推薦在1月冬行黃山,不僅僅是因為淡季票價低!
  • 晴嵐煙雨入畫來——讀劉海粟《黃山散花塢》
    劉海粟一生鍾愛黃山,一生十上黃山,其重要作品也多以此為題材,他曾說,「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我是黃山友」。上世紀50年代為其黃山題材創作的高峰之一,作品不落俗套,每每抒發新意,此圖繪黃山散花塢煙雨風景。他在《黃山談藝錄》中寫道:「黃山為天下絕秀,千峰萬嶂,千雲直上,不贅不附,如矢如林。幽深怪險,詭奇百出,晴嵐煙雨,儀態萬方。
  • 黑白人像攝影的魅力 凝聚著影像的強大生命力和獨特的美感
    真正的攝影師在迷茫中,依然沒有忘記黑白照片的無限魅力。從1938年攝影術誕生,黑白攝影就是人類的驕傲。當彩色攝影出現以後,曾經有人斷言黑白攝影將會趨於消失。然而藝術的魅力永恆。真正富有生命力的黑白攝影,在100多年攝影的風風雨雨中依然永生。黑白攝影為什麼可以經久不衰,因為是它本身影像的魅力,特別是黑白灰的影調和層次,塑造了不可消失和不可替代的典型形象。
  • 首屆HACG盛裝嘉年華,黃山與您一起暢遊
    享有「中國首席動漫裝效師、人形師」的著名Coser——黃山屆時將作為展會嘉賓蒞臨現場,與廣大動漫迷一起享受這一歡樂的盛會。 :   黃山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動畫系,是國內最富盛名的裝效師之一,被譽為「中國COSPLAY裝效第一人」。
  • 【大片賞】最會拍照的大人 用「黑白」展現「多彩」的兒童世界
    No.1 黑白兒童攝影大賽的「情緒」兒童題材,一直是攝影師們不可忽視的素材。歐洲國際攝影與藝術組織曾專門發起黑白兒童攝影大賽,以黑白為切入點,用黑白灰去訴說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以單色去展示兒童世界的純粹,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更具情緒和衝擊力的觀看角度,沒有色彩卻依舊震撼人心。
  • 單反毀一生:野外攝影師的辛酸血淚史
    他們就是野外攝影師,為了讓大家認識更真實的自然,也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戰鬥。雖然收穫頗豐,但野外攝影師的辛酸血淚是常人很難想像得到的。所幸攝影師還有「備胎」,才拍下了這難得的一幕。2010年11月14日,一群水下攝影師正在拍攝虎鯊,一頭虎鯊趁一位攝影師愣神的功夫,搶走了一臺價值不菲的攝像機,並且大搖大擺的遊走。剩下可憐的攝影師長籲短嘆,幸好虎鯊在遊了不遠之後,扔掉了戰利品,相機最終又回到了攝影師手中。
  •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100多年仍保持同一造型,有人說這是棵假樹
    如果你到過黃山無數次,卻沒有見過雪景我想對你說:一定要去黃山看一場雪景。那樹林裡交錯承載著白雪奏鳴的枝丫,那被雪壓得低垂下來不時打著寒顫的針葉枝頭,無疑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銀鋪玉砌的充滿浪漫的仙境之地。去黃山看雪景絕對會是你一次難忘的經歷。黃山景區有前山和後山之分,前山從慈光閣到光明頂,後山是指光明頂到雲谷寺。 黃山的特點是前山雄偉,後山秀麗,西海奇特。前山的玉屏樓地處天都、蓮花之間,這裡集黃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黃山絕佳處之稱,黃山的標誌性景觀迎客松也在此。(拍攝於安徽黃山)在去迎客松景點的路口有一塊大石頭名叫象鼻石。
  • 勞斯萊斯汽車對話攝影師科裡理查茲
    原標題:勞斯萊斯汽車對話攝影師科裡理查茲   在最新一期勞斯萊斯汽車為其品牌所打造的「領啟不凡」系列影片中,著名的《國家地理》探險家攝影師科裡理查茲(Cory
  • 重陽淚奔陝西一副市長給猝然辭世的媽媽寫了一首詩
    今日重陽,島君推薦一篇來自陝西興平市一副市長的文章,名曰《草木一生》。作者用細膩平實的語言記述了猝然辭世的母親。拳拳之情,讓人潸然淚下! 今夜月冷星寒今霄長夜難明從此天人永訣從此陰陽兩隔媽媽一生,草木一世草木一生,媽媽一世 謹以此文,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遙寄哀思。
  • 高空攝影師王正坤:行攝「天上街市」的夢與敢
    原標題:高空攝影師王正坤:行攝「天上街市」的夢與敢  3月11日,重慶南濱路東原1891「精典書店」,王正坤分享自己的攝影經歷與心得。3月11日,重慶南濱路東原1891「精典書店」,國家一級攝影師、中國著名高空攝影師王正坤,以「行攝『天上街市』的夢與敢」為主題,通過小型作品展覽、主題分享、現場交流等形式,向眾多攝影愛好者講述並分享自己的攝影經歷與心得。  蹲壕溝、爬高樓、越重山……在十餘年的攝影師生涯裡,王正坤用雙腳丈量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每一座高樓的頂端,足跡踏遍了長江三峽群峰峰頂。
  • 北京周邊這些山,雲海美似黃山,霧氣環繞更勝仙境!
    北京周邊這些山,雲海美似黃山,霧氣環繞更勝仙境!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遺產無數的國家,各地的自然風光實在是讓人驚嘆,要說起奇山異峰,就不得不提一下安徽的自然神作,黃山,那千奇百怪的山峰,與那伸手就能觸摸的雲霧相互映襯,真的是好不神奇,雖然黃山的美是讓人驚豔,但是對於北方的人們來說,去黃山還是不太方便的,畢竟隔著很遠的距離,那你們可曾知道嗎,在我們的首都周邊就有這些不出眾的山可以與黃山相媲美嗎
  • 花花世界,色彩斑斕,精彩萬千在眼前,波蘭女攝影師作品欣賞
    Magdalena Wasiczek 是一位波蘭女攝影師,生於1973年,她的作品風格以夢幻、唯美為主,擅長拍攝微距、散景畫面,背景和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昆蟲的出現使畫面更加生動,色彩更加斑斕。精彩萬千,唯美生動!那光線,那角度,那構圖,恰如其分。波蘭女攝影師花鳥攝影作品欣賞。
  • 東莞出發,觀黃山日出雲海星空,雲霧翻湧成海
    徽州,是比水墨畫還要簡單的黑白,但一年之中,有它難以抗拒的熱情,那便是五彩斑斕的秋景!北半球最美秋色——塔川,傲霜紅葉與白牆黑瓦的古村掩映一體,呈現著獨有的魔幻色彩!一抹秋色,一座篁嶺,屋頂木架上圓圓的曬匾,紅豔的辣椒,金黃的皇菊等,呈現出最美的秋色!
  • 黃山松鼠與紅腹松鼠是同品種嗎?黃山松鼠多少錢哪裡有賣黃山松鼠
    黃山松鼠與紅腹松鼠其實不是同一種品種的,但這2種松鼠在一起繁殖出小崽的。黃山松鼠與紅腹松鼠在外觀上區別不大,都是大大的尾巴,但是可從松鼠的顏色上可以區別的,黃山松鼠全身都是黃色的,而紅腹松鼠就不一樣了,紅腹松鼠的肚子是紅色的,背部是黑灰色的,尾巴尖是白色的,從智商上講,紅腹松鼠的智商是比黃山松鼠要高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