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成為美國院士!美國這是在打我們臉啊!我們何時能留住人才
有一句李愛珍女士說過的話:「我沒有把科研看作一個職業,如果是職業,那就上班來下班走,掙一份工資,我是把科研看成我生命的絕大部分。」
1949年11月,西方列強組建了巴黎統籌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是對我國進行一些高科技和戰略物資禁運措施的活動,時間長達數十年,尤其是分子數外延設備這種高科技硬體也都在禁運名單上,而我們的李愛珍女士和她的同事們卻沒有放棄一心就搞這個方面的研究,成功打破了西方的壟斷,最終研製出我們中國自己的設備。
生平簡介
一生都在刻苦鑽研的李愛珍女士出生於1936年,李愛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的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更是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工作。在工作上李愛珍女士不斷地把自己的所學所用以及創新精神全部用在了半導體材料和擊劍器件領域方面,僅僅用了六年時間,她 所研究的關鍵材料做到了七百三十多萬的產值。1980年的時候,李愛珍女士已經44歲,因科研工作成績非常突出,國家將李愛珍女士公派到美國知名大學進行學習深造,這個機會對於當時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在導師的力薦下,她得到了這個名額。
李愛珍女士認為,這是國家看重自己,自己應該努力學習科技知識帶回祖國。於是她在學習期間選擇了分子束外延設備和技術這樣的領域為自己的研究方向。1982年李愛珍女士返回祖國懷抱,即便是這樣剛回祖國的李愛珍女士並沒有第一時間回家,而是帶著行李直接來到中科院瀋陽儀器廠,對我國的分子數外研設備進行研究和改造,沒日沒夜的工作後,她的論文報告終於成功發表引起學術界震動,此後她更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全部放到這個領域不斷開拓,更是因為李愛珍女士作出的一系列成果,甚至還把相關的國際會議拉到了中國來舉辦。
心無旁騖
李愛珍女士發表的論文就有兩百多篇,她是我們國家半導體領域的傑出科研工作者,她在工作上的成就是無可爭議的。她在做人方面更是君子坦蕩蕩,對於很多人來說,搞科研就是為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比如權力,但是李愛珍女士並沒有這麼做,她花了自己23年的時間提出一個又一個創新理論。就是因為李珍愛女士不把科研當作職業,而是當成生命中的一部分,才能心無旁騖的不懈奮鬥,只有將科研放在首位才能做出如此突出的成就,但是她卻沒有得到她該得到的稱謂,李愛珍女士曾經提過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結果卻是回回落選,驚喜卻突然到來,美國公布的科學院士名單中卻出現了李愛珍的名字這種殊榮是國內首次。
很多人都認為難道美國的都能評為院士,中國的評比條件就真的很高嗎?其實並不是。事實上,美國外籍院士的評選只有美國本土的院士可以進行投票或者推薦,評比標準的嚴苛程度可想而知。而且當選美國外籍院士的李愛珍曾經公開發言,稱能夠成為美國外籍院士是所有科研工作者一生的榮譽,可見美國外籍院士的含金量比國內來說並不差。其實有不少中國的優秀人才,最終都會選擇去國外發展,其原因不只是因為國內的平臺不夠大還因為國內能夠提供給他們的團隊是有所欠缺的,而且國內更看重的是最終得到的職稱,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留不住優秀人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