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四年前拿到國防科大錄取通知書、高喊「山,山,我走出去了」的「搬磚男孩」,今天面對畢業分配,主動寫下了赴疆申請書,從通渭大山再到新疆天山!
這就是今天我要講述的主人公:「搬磚男孩」魏凱倫。
記得4年前,當時媒體報導他的高考勵志故事的時候,很多網友在評論區調侃,「四年前,山,山,我走出去了;四年後,山,山,我又回來了」
對於質疑的聲音,「搬磚男孩」是這樣回答的:「山還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縛,而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我而言,這不是『重回原點』,而是新的起點」。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記得我在某訓練基地上看過一句勵志的話:「年輕時,青春是拿來奮鬥的;年老時,青春是用來懷念的。」
在大好青春不選擇到邊疆奉獻奮鬥,而選擇到大城市、大機關坐辦公室,喝茶水看報紙,這本身就是對軍人職業的一種褻瀆。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抱著當官發財的想法來參軍,那如果將來真有一天戰爭爆發,你指望這些人能衝鋒殺敵嗎?
那麼,從通渭大山到國防科大再到新疆天山,四年後「搬磚男孩」軍校畢業選擇重歸大山,魏凱倫的事例,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一、物慾橫流的精緻利己主義潮流中,還存有甘於犧牲奉獻、懷抱星辰大海的理想主義火苗。
無論是軍轉警察出家當和尚的釋果成,還是從山裡辛苦考出來,又選擇重歸大山的「搬磚男孩」魏凱倫,他們做出的選擇本身沒有對與錯,只是旁人解讀起來就變了味。
在沒有理解這個人本身什麼想法的基礎上,就妄加質疑和指責,這種行為本身是極端錯誤的。
釋果成,本身家裡坐擁別墅,高檔轎車3輛,家庭條件優越,一出家就說是因為軍轉安置降級造成的?人家那麼有錢還在乎降級?
魏凱倫,雖說原生家庭條件不好,但個人一直在努力擺脫這種困境,軍校時也非常刻苦,最後以同屆第二名的成績,擁有優先選擇權,他可以選擇大城市,大機關和一些相對「舒服」的單位,但最終他的選擇是分配到新疆,去邊緣艱苦地區,這個在常人是難以理解的,好不容易考出來,為何又主動要求回去。
與其他的「小鎮做題家」「鳳凰男」不一樣,魏凱倫覺得大山才是他的歸宿,艱苦的環境更利於他磨練意志,而且他本身就出自艱苦的環境,再到艱苦的環境,他會非常適應。他想要的應該不是「舒服」、不是碌碌無為。而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要想有所作為,也只有能吃苦、敢吃苦這唯一的「捷徑」了。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大的,他主動克服原生家庭的影響,當他像鳥一樣飛過你的山,他此時去的大山已經不是原來甘肅的那個窮山溝,而是可以大展拳腳,施展抱負的舞臺。
二、在軍旅人生選擇上,是否可以擺脫利己主義思想,真正獻身理想,實現抱負。
為什麼每次人生在做重大選擇時,都猶豫不決,不是因為選擇困難,而是因為我們的選擇面太廣了,給我們的選項太多了。這也是多選題,總比單選題要難的原因。
其實不管是當兵考軍校,還是升職調動,和最後的退役方式,每個軍人從入伍那一天,就面臨著無數的選擇題,如何解答真是一門藝術,也是困擾每個人的枷鎖。
很多人考慮得非常全面,既要高薪、又要有點權力,還得能照顧家,工作最好還別太累。
這種工作崗位有嗎?有,但一個是少,再一個也不穩定。
大多數軍人,是要在崗位上犧牲奉獻的,意味著在很多方面都要有所犧牲,應該說,近些年,在改善軍人工資待遇和生活條件,上層已經想了很多辦法,也做了一些實事。
但在面臨人生選擇上,更多人還是首先考慮自己,既然時代在發展,這種物質至上的思想成為主流,如何在部隊改變這種意識形態,光靠政治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獎懲機制、薪酬待遇、保障方式等各方面進行區分對待。
比如說,職業化後的「非法定不得退役」,就非常好,可以讓一些不安心服役,想鬧復員的同志懸崖勒馬,更好的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
再比如,一直力推的輪崗輪換制度,要全面推開,大範圍的進行跨區域的工作調動,能更好的全面鍛鍊人才,實現一崗雙能,一專多用,也為將來退役後找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都是個物種進化,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過程。部隊是個大熔爐,也是個大環境,如果適應不了這種工作節奏和環境,也要增加一些靈活的退出機制,讓真正安心本職工作,把一些能吃苦愛奉獻的人才留住。
三、選擇走上那條「少有人走的路」,就不要瞻前顧後,在選擇面前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從你所愛,莫聽蟬鳴。
為什麼每次人生在做重大選擇時,都猶豫不決,不是因為選擇困難,而是因為我們可以選擇的方向太多。人生就是一條路,雖然終點一樣,但過程真的不一樣,所以很多人才糾結,生怕自己選錯了路,走到死胡同裡去。
其實選擇的問題,一直是困擾軍旅生涯的難題,多年提升無望,是選擇轉業還是接著幹?轉業是選擇安置還是自主?自主後是自己創業還是給別人打工?計劃安置是進政府還是去街道?
反正總是有一堆堆的問號擺在我們面前,看似無法抉擇,其實是內心沒有熱愛,沒有方向,才會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
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條路,也只有你自己走上去,才知道好不好,所以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這裡,我想對正在做人生選擇的年輕人說:「愛你所愛,行你所行,從你所愛,無問西東」。
作家豆豆的小說《天幕紅塵》裡提出了一個觀點「見路不走」,從字面理解上,是看到路就不走,那不就無法前進了嗎?
其實「見路不走」的意思是就是你不能跟著經驗、教條瞎跑,也不能跟著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質,只按它的條件可能去說,至於跟別人一樣不一樣的不用去考慮。也許是一樣大,也許是不一樣的。
人最願意走捷徑的,比如誰誰的成功之路,他以為別人成功了,他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
你比如說這個「搬磚男孩」魏凱倫,如果不是被道德和媒體綁架,那麼他的選擇就是實事求是的,就是「見路不走」,因為他心中知道哪裡才是他的主場,重回大山,希望山裡走出個金鳳凰,也衷心祝願他能夠在邊疆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