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他們都畢業於這所軍校

2020-12-05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鄒維榮 韓阜業 譚安 責任編輯:於美玉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已整整走過40個春秋。4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呱呱墜地到不惑之年的過程;40年,對於中國軍校來說,也是不斷轉型重塑、涅槃重生的歷程。

曾有人說,如果想知道一個國家軍隊未來是什麼樣子,到軍事院校看看,便能得到答案。對於中國軍校而言,它不僅蘊含著中國軍隊的今天與明天,更孕育著中國軍隊的未來與希望。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佇立在長城之巔,航天工程大學2018級新學員面向軍旗,高舉右拳,發出錚錚誓言。何一 攝

航天工程大學建校4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走進這所培養航天英才的軍校——

仰望星空,放飛蔚藍夢想

■解放軍報記者 鄒維榮 韓阜業 通訊員 譚 安

40年,物換星移;40年,勇毅前行。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已整整走過40個春秋。4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呱呱墜地到不惑之年的過程;40年,對於中國軍校來說,也是不斷轉型重塑、涅槃重生的歷程。

曾有人說,如果想知道一個國家軍隊未來是什麼樣子,到軍事院校看看,便能得到答案。對於中國軍校而言,它不僅蘊含著中國軍隊的今天與明天,更孕育著中國軍隊的未來與希望。

歷史是一面鏡子。縱覽人民軍隊建設史,重視院校建設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從建軍初期開辦教導隊,到創辦隨營學校;從井岡山的紅軍學校,到瑞金的紅軍大學;從長徵途中的「幹部團」,到抗戰時期的「抗大」,我軍始終把辦校育人作為建軍治軍的重要方略。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我軍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加快培養造就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為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已成為強軍興軍偉大徵程中的一項重大課題。

讓我們通過多元化的視角洞察中國軍校40年的發展巨變,回望過去,審視今天,展望未來。

——編 者

2004年1月的一天,一個非常普通的日子。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等中國首批航天員,在北京一所軍校裡,從時任校長張育林將軍手中拿到了燙金的畢業證書。

這一刻,這些日後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天之驕子為這所學校留下了金色的年輪;這一刻,這所學校也為他們遨遊星空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這所培養航天英才的軍校,就是航天工程大學,她的前身是成立於1978年6月17日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幹部學校。

從改革開放的歷史節點上誕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中繼往開來。「北鬥」聯天下、「天宮」曉萬家、「鵲橋」載「嫦娥」、「悟空」探星河……從這裡走出去的一批批航天英才,不斷助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7次更名,賡續紅色血脈培養航天英才

1978年11月1日,為適應「兩彈一星」國防事業的迅猛發展,首都最北端的燕山山脈腳下、風光秀麗的雁棲湖畔,一座座簡陋平房裡傳來了朗朗讀書聲,航天工程大學前身——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幹部學校第一期正式開學。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40年來,大學先後7次更名,培訓任務數次調整,但是「兩彈一星」的血脈精髓不變,培養高素質航天人才的神聖使命始終不變。

2017年9月22日,天舟一號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當時學員韓文婧和韓文婷剛入學不到一個月,看新聞時她倆都激動得流出了眼淚。

「我們就是衝著『航天』二字來的。」韓文婧和韓文婷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分別以615分和618分從陝西鹹陽考入航天工程大學。父親曾在某實驗訓練基地當過兵,為「兩彈一星」事業繼續作貢獻是全家人最大的心願。

走進校史館序廳,「兩彈一星」元勳、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和朱光亞的半身雕塑金光閃亮,兩位科學界泰鬥十分關心學校的建設發展,多次蒞臨學校,寄予了殷殷厚望。

一份份耀眼的成績單,就是流淌在航天工程大學中的「兩彈一星」血脈精髓的真實寫照:

——1993年某測量船慣導基準碼頭動態標校方法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2008年研製空間信息直接支持任務演示試驗系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某操控技術與驗證任務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2018年,大學第一期「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班」開始試辦,一批從學員中選拔出的品學兼優、有創新潛質的苗子,將得到超前培養、重點鍛造。

敢為人先,持續創新攀登航天科研高峰

「轟隆隆!」記者聞聲走進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系實驗室,教員石天一正在控制實驗裝置進行一次低溫燃料火箭發動機模擬點火試驗。

「實驗室的低溫燃料火箭發動機試驗平臺,在全國高校當中首屈一指。」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的石天一說,當年錢學森以「為祖國創新出能挺直腰杆子的武器裝備」為使命,帶隊攻關「兩彈一星」,鑄起大國神器,作為航天工程大學的一名教員,他要以「建設航天強國」為使命,繼續決勝高端。

沿著寬闊的甬道向校園深處走,就能看到國內空天飛行推進新技術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雷射推進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如果不能面向未來,就可能沒有未來。」這座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無到有,經過了近十年發展歷程,充分見證了大學銳意創新的勇氣和敢為人先的銳氣。

「從事雷射推進技術研究,儘管異常艱難,但這對航天事業發展有重要意義,我們甘為人梯。」教授洪延姬向記者介紹,從幾個人的課題組發展到幾十人的實驗室團隊,實驗室先後獲得了1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

學校裡創新無處不在。今年4月,大學舉辦了第一屆校運會,比打破紀錄更讓人難忘的是,開幕式上方隊前行駛著由學員自主開發的智能車「舉牌小姐」。去年,該校信息學院17名本科學員參加了某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一舉奪得銀獎。

「80%的學員都有參加這樣比賽的經歷。」某教研室主任唐曉剛說,在學校裡,創新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責任。

眺望戰場,在教學一線弘揚戰鬥精神

漫步在校園中,「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12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航天工程大學是一所軍校,我們教職員工的第一身份是戰鬥員,第一職責是教打仗。」中國科學院院士莊逢辰自1991年調至學校,時刻都把自己當成一名戰鬥員。

1993年冬天,莊老不慎摔倒骨折。臥床期間,他帶傷仔細整理了用30餘年積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相關資料,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系統建立和詳細介紹液體火箭發動機噴霧燃燒的理論、模型及應用的學術專著。

「戰鬥精神」傳承至今,大學與部隊走得更近,貼得更緊。2012年,學校作為軍事工作總體單位,牽頭承擔某試驗任務;2016年,學校指派10餘人參加某重大演習任務。

今年,習主席向全軍發布訓令伊始,學校組織了連續5晝夜的作戰指揮綜合演練,強化教員學員實戰意識,提高作戰籌劃規劃、組織協調、指揮決策能力。

部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2011年6月,為了培養部隊急需的士官人才,講師李競然和另外3名教員組成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教學團隊,用2年時間,引進近10套設備器材和仿真訓練系統,建成2個專修室、編寫6本教材,製作配套的網絡課程、案例庫、試題庫,創建了一個全新的士官教學專業。他們把一批批優秀的「軍中工匠」送上了部隊專業技術崗位。

走出校園,學員和教員們繼續秉持「教為戰、學為戰、研為戰、練為戰」的理念,一切工作都堅持戰鬥力標準,走大漠戈壁、登高山海島、探大洋深處,把自己學習和科研成果的評判權交給部隊、交給戰場。

軍民融合,搶佔新時代航天人才制高點

4月24日,在第三個「中國航天日」,航天工程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志鑫獲得了「航天基金獎特別獎」。

周志鑫院士說:「航天是我國科學發現最活躍、尖端技術最集中、工程實踐最複雜、產業帶動最強勁的領域之一,最有優勢、也最為迫切在軍民融合發展上走在前列。」

航天工程大學遠處散布著幾處繁忙的建設工地,龐大的重型工程車穿梭往來,毗鄰大學的懷柔科學城正在火熱建設中。

今年,航天工程大學將加快融入懷柔科學城,通過建立航天領域軍民融合國防科技創新特區工作站,開展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延攬更多社會優秀人才為教學科研服務。

採訪當日,周志鑫院士帶領機關人員研究論證大學全面建設,參會的機關參謀說,大學同懷柔科學城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已經籤訂,參與的空間科學(國家)實驗室的論證與建設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中。

目前,從北大、清華等名校聘請的優秀教師已經來到大學的課堂裡,設立的「航天獎學金」也已經啟動。「現在航天領域你追我趕,航天人才培養必須打開眼界、更新理念。」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南松輝說,大學還將加大選派研究生出國留學和教員出訪力度,拓展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視野。

「仰望星空,放飛蔚藍夢想,太陽風舞動我們的翅膀,燦爛的星座,浩瀚的課堂,穿越彩虹之門,奮發向上……」傍晚時分,校園裡響起《航天工程大學之歌》。正如這首歌中所唱的那樣,從這裡走出的新一代學員必將創造一個精彩的明天。

相關焦點

  • 費俊龍聶海勝其中一人將領軍神七 出艙太空漫步
    費俊龍(左)、聶海勝向人們致意。新華社資料圖片   費俊龍聶海勝或領軍神七  將在太空漫步一小時  新快報訊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即將於今年10月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預計搭載三名航天員,並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 中國進過太空的11名航天員,如今都是啥軍銜?8少將2中校1上校
    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成為我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迄今為止,共有11名航天員進入了太空,他們分別是誰?如今都是什麼軍銜呢?楊利偉是遼寧葫蘆島人,畢業於航空航天大學,1997年通過層層考核,被選為預備航天員。經過6年的刻苦訓練後,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在太空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圓滿完成了這次航天任務。楊利偉也因此成了我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如今他是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
  • 【飛天時代楷模】費俊龍:在徵服宇宙的大軍裡
    央視網消息:2005年10月12日,費俊龍與戰友聶海勝一同駕乘神舟六號進入太空,以此為標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計劃正式啟動,開始了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在徵服宇宙的大軍裡,費俊龍承受了超重耐力訓練、失重飛行訓練、飛行程序訓練,他們走的每一步都在向人的生理極限挑戰。
  • 聶海勝手託費俊龍入軌道艙(組圖)
    11時11分,費俊龍、聶海勝開始進餐。  昨晚8時05分,費俊龍回到返回艙,聶海勝進入軌道艙。11時39分,聶海勝摘下自己的航天表,讓表在空中自由漂浮翻滾,費俊龍此時已休息。昨日上午11時11分,二人在太空吃著航天食品,此時距離他們離開地面有兩個多小時。  據航天專家介紹,費、聶的第一餐包括金橘檸檬月餅、龍井茶果味月餅、餅乾、桃等。從太空傳回的畫面可以看到,費俊龍與聶海勝打開攜帶的紅色包裝盒,取出兩塊月餅就餐。
  • 科技日曆|14年前,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聶海勝在太空度過41歲...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執行這次任務的航天員是40歲的費俊龍和41歲的聶海勝。據說10月13日,聶海勝還在神舟六號飛船上度過了自己的41歲生日。兩年前,也就是2003年,在同一個地點,我國航天員楊利偉首次從這裡走向太空,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楊利偉搭乘的神舟五號飛船是中國發射的第一艘載人飛船,成功繞地球飛行21小時,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 楊利偉滿臉鮮血出艙,11位神舟飛船太空人「飛天」背後的故事
    他們是探索太空的英雄,他們是中國民族的驕傲。接下來,小編將為您一一揭秘,這些航天英雄們「飛天」背後的故事。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開始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某型殲擊機單飛。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那天,正當他準備飛向4000多米的高空時,只聽座艙外「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瞬間,飛機轉速、高度下降,艙內溫度急劇升高。他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這時,地面指揮同意他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把飛機開回來。
  • 聶海勝:堅持是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劉洋、王亞平、陳冬面向巨幅五星紅旗,舉起右拳,一起重溫入隊誓詞,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迎來20歲生日。 20年來,他們築夢太空,描繪下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這部巨著的「封面」;他們翱翔九天,記錄著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不懈追求。 聶海勝感言: 天地一體,乘組一心。團結就是力量。載人航天工程是「萬人一桿槍」「千人一艘船」的龐大系統工程,各系統之間需要密切配合。作為航天員,我們的使命就是飛天圓夢,我們的責任就是出徵太空。
  • 太空人落地後,為啥都要坐椅子上?這一個原因傷害太大
    連文人的詩詞筆墨中都有不少描寫「明月以及星空」的佳作。一直到2003年10月15日,登陸太空這個美麗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中國第一位進入到太空的太空人,名叫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徵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
  • 高考:這14所「女生能報」的軍校及專業!畢業好就業!
    「女生能不能夠考類似於軍校這類學校呢?聽說這些學校招女生很少,我家孩子對這方面比較感興趣,想問一問能不能分享一下女生也能夠報考的軍校以及相關的專業給我們參考一下呢?」「孩子是理科生,我想讓孩子報考軍校類的大學,但是不知道軍校哪些專業會招女生,聽說很多都是招男生的。不是很明白,麻煩小編給我提個意見。」
  • 「航天英雄」楊利偉、費俊龍母校,文職招聘部分崗位專科即可
    為部隊輸送了6萬餘名優秀航空軍事人才,湧現出「航天英雄」楊利偉、「英雄航天員」費俊龍等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文職招聘學校此次的文職招聘對於學歷方面的要求還是比較低的,學校在章程中要求為:報考人員應當具有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
  • 楊利偉和中國航天員首飛第一梯隊
    對楊利偉返回地面後的內科、外科等一系列檢查結果也證實都在正常範圍內。對於楊利偉在太空的21小時23分鐘及隨後的表現,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員選訓研究室主任黃偉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一點都不吃驚,這就是真實的楊利偉。」
  • 航天英雄楊利偉(嘴角流血)上天時經歷了瀕死26秒
    2003年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那一年,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楊利偉因此成了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中國人。在那之前,他接受過長期的嚴格艱苦的訓練,可謂是從千百萬個飛行員中挑出了一個最出類拔萃的。他是最幸運的,也是最特別的。伴隨著一聲巨響,「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楊利偉也被送上了太空。
  • 長春這所學校,把11位中國人送上太空…她卻低調到神秘!
    當太空人在浩渺無垠的宇宙遨遊,與別人不同,有一所學校正在用母親一般溫柔的目光注視著他們,這所學校就在長春人身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而更多人都不知道,從航天英雄楊利偉、翟志剛,到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劉伯明、劉旺、張曉光、劉洋和王亞平,所有的航天員均畢業於此。
  • 43所軍校名單匯總,高考生請查看,考上畢業包分配!
    導讀:高考生如果成績達標,且身體素質過硬,不妨考慮報考軍事院校,考上軍校不僅能夠有機會可以取得軍籍,而且甚至能夠免學費入讀軍校,就讀以後還能夠享受一定的生活補貼,因此考上軍事院校不止畢業有包分配,還能其他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