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熊旭 李依環)據新華社報導,屠呦呦團隊今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的最新進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
屠呦呦在工作中 新華社 (翻拍資料照片)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關負責人介紹,屠呦呦在青年時期培養了對傳統醫藥學的熱愛,歷經數年終於從古代藥典中獲得靈感,發現了青蒿素,並且至今仍在科學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此次選錄這篇文章,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科學,從屠呦呦的科研歷程中汲取力量。
節選自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選段。
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
節選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中的介紹選段。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單元中,也對屠呦呦的事跡進行了簡述。人教社負責人談到,該單元指出我國古代科學獨具特色,其中中醫藥學已有幾千年歷史。獨特的醫學理論、診療方法和豐富的中草藥,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正是從古老的中醫文獻中獲得靈感,研製出抗瘧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節選自《道德與法治》教材小學五年級上冊。
據介紹,教材所選屠呦呦事跡,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其蘊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作、育人的高尚品格匯聚成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少年理解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鼓勵他們繼承敢於創新、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和愛國之心,為祖國的文化傳承和科技發展努力學習、拼搏奮進。
延伸閱讀:
屠呦呦團隊公布重大突破!青蒿素再立新功,對這種病也有效果
屠呦呦團隊放「大招」了!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屠呦呦刷屏」也是向科學家精神致敬
這段時間,人們普遍關注和談論著科技創新,就連市場上一度吸足眼球的模式創新,風頭也被科技創新「搶」走了。科技創新更多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既要看到塔尖,也要看到塔底,也就是國民的科技素養,包括有多少孩子對科技感興趣,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從事科技等。而這些,顯然都離不開科普。
最好的科普,其實就是具有「硬核」的科技成果,正如現在,屠呦呦團隊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科普,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觸動。一方面,全社會關注和支持科技創新,就容易出科技創新成果;另一方面,出了科技創新成果,就會吸引全社會更加關注和支持科技創新。這些年來,我們並不缺少一些重磅級的研究成果,只是社會關注度不夠,而在很多時候,是社會根本不知道。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同樣引起了廣泛的刷屏。但在此後,有一條把屠呦呦與某明星對比的新聞,成功地搶了頭條。有一種觀點認為,獲諾獎的科學家沒有娛樂明星收入高,沒有明星更有關注度,完全屬於正常現象。確實,這是一種現象,但判斷一種現象是否正常,並不是看其存在了多久,有多麼普遍,還要涉及價值判斷。而且人們關注一種現象,更是想繞到背後,引起對一些深度問題的關注。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如果整個社會不能形成尊重科學尊重創新的價值導向,又怎麼可能會有科技創新的蔚然成風?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其實不是反對明星上頭條,而是擔心只有明星上頭條,而且,這也不僅僅是基於對科學家的尊重。想想看,我們的孩子成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又會有什麼樣的榜樣?又會立下什麼樣的人生志向?娛樂不是問題,但當出現「娛樂至上」「娛樂唯一」時,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曾幾何時,像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幾乎淡出了大眾視野。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他們也無意走到大眾面前。可是,當孩子的視線裡長期缺少科學家的身影時,這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對於大眾媒體來說,除了要思考媒體責任,還要思考,像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真的沒有流量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屠呦呦刷屏」已然給出了答案。
流量有兩種,一種是淺層次的,這是很多流量明星的擅長;還有一種是深層次的,有著價值和精神層面的考量。很多時候,不是公眾不需要深層次的內容,不是不關注科學家和他們的成果,而是在所謂的「算法推薦」下,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正如這則屠呦呦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的消息,如果僅僅依靠算法,估計很多人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算法有時是會騙人的,算法也經常是會害人的。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也在網絡上刷屏。過去講得更多的是科學精神,這次特別強調了科學家精神,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屠呦呦刷屏」其實是人們自發地向科學家精神致敬,科學和科學家的故事,其實是硬通貨,是這個社會的剛需。
來源:綜合人民網、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