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先進事跡走進了中學校園十月十五日,中國中醫研究院的袁亞男老師,走進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為全校兩千多名學生宣講了屠呦呦的先進事跡。
這是袁老師第一次給中學生宣講屠呦呦老師的先進事跡,她娓娓道來,邊放映屠呦呦老師的工作視頻,邊講解屠老師的這麼多年來的辛勤工作。
主要講了幾個方面: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家裡5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46年,16歲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結核,被迫終止了學業。正是這次生病,讓她勵志研究中國中醫藥。她得到哥哥的很大鼓勵。於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學習,專業是生藥學。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
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青蒿素。在工作期間,她帶領科研團隊「舍小家為大家」,克服種種困難,作為組長捨身為青蒿素臨床試藥,冒著很大的生命風險,但換來的是青蒿素終於可以應用於臨床了。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挽救了千千萬萬病人的生命。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青蒿素出口到非洲,被非洲人們稱為「中國神藥」。中國領導人訪問非洲時,青蒿素是必備的禮物。
屠呦呦獲得了很多大獎,其中最重要的是: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學生聽完報告,深深被屠呦呦老師的事跡感動了,同時也為她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袁老師的宣講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們紛紛提出問題。諸如:
現在青蒿素對各種類型的瘧疾都有效果嗎?治癒率是多少?青蒿素怎樣攝入病人體內效果更好?青蒿素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前景?會以治未病的方式推向市場嗎?比如做成保健品等。
青蒿素的療效怎樣進一步提高,會不會有更好的療效?胡椒的提取物和青蒿素在療效上有沒有共同點?瘧原蟲會不會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如果產生了耐藥性怎樣應對?雙氫青蒿素與青蒿素在化學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袁老師都給與耐心的講解,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開闊了眼界,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見解。
聽完報告後,很多同學感觸頗多,寫出了自己的感想。
董悅程:昨天我們觀看了屠呦呦事跡的演講,我認為屠呦呦是位偉大的生物學家,她是一個堅持不懈、努力奮鬥、迎難而上的人,也是一個顧大家、愛國的人。在演講臺上的那一刻,我看見了她的愛國精神;在她臉上滿是斑,我看見了她的敬業精神,在她讀書時,我看到了他對知識的渴望。
任研鈺:在昨天的屠呦呦報告會上,我十分感動。因為她在第一次試藥時說:「我是組長,應該第一個試藥。」而當時大家並不知道成藥是否能成功,如果不成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她仍然堅定的試藥。王美蘭:昨天,我聽了關於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報告。通過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過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要堅持不懈,這樣才能夠成功。
張紫佳:昨天,我們觀看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報告,我認為屠呦呦是一位為了「大家」犧牲「小家」的人,工作上,她一絲不苟。生活上,她卻很節儉。領諾貝爾獎時,她說這是中國科學家的共同勞動成果,是國家的榮譽。她的事跡讓我很感動,我以後要向她學習。
陳懿霖:昨天下午,我們去聽了關於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報告,我明白了中醫並不是沒有依據的,而是有科學道理的,在研發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迷惑,甚至要堅持幾十年才能得到一個成功的發現,屠呦呦的科研團隊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人,造福了人類。
屠呦呦的先進事跡感動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每一位師生,走進了每一位師生的心中,激勵著每一位師生。同學寫下感想,勵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強則國強」。希望屠呦呦先進事跡走進更多的中學校園。(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工會龐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