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女人獲諾貝爾獎,比肩愛因斯坦:做減法的人生有多高級

2020-10-18 國館5000



國館編輯部:

大家好,我是林飽飽。

前幾天,屠呦呦又上了熱搜,成了和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圖靈齊名的20世紀標誌性人物。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年近九旬的老太太的魔力。




2019年1月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票選活動。

隨後在14號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圖靈一塊兒成為候選人。



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與居裡夫人(Maria-Curie)、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Turing)共同進入候選人名單。

屠呦呦,早就是中國的驕傲。她提取青蒿素,救瘧疾患者於危難。她的發現走向世界,獲得諾貝爾獎。

但這一回,屠呦呦不僅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亞洲唯一入選的科學家,更是整個科學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

而屠呦呦似乎對這一切很淡定,有幾回拿獎都沒親臨現場,採訪更是幾乎拒絕,盛名對她的生活似乎也沒有影響,她曾說:「諾獎獎金還不夠在北京買半個客廳。」

她一輩子過得很單純,出不出名並沒有改變什麼,一生只打一份工,一生只愛一個人,一樁科研一個愛人兩個女兒,生活簡到不能再簡。

今天我們就聊聊屠呦呦,她的盛名以及盛名之下的減法人生。



01


/減法人生其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屠呦呦,這個名字為世人熟知,是三年多以前的事。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

「千百年來,寄生蟲病一直困擾著人類,並且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甚。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獲獎者對一些最具危害性的寄生蟲疾病療法上做出來革命性貢獻。其中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那一年,屠呦呦85歲。

那一天之前,諾獎工作人員早就向屠呦呦發出邀約,接電話的是屠呦呦的老伴老李。

老李說:「老太太身體不好,不知道能不能去領獎。」

那一天,屠呦呦還是去了,在老伴的陪伴下,見證了耗了一輩子心力的「孩子」得到世人肯定。

臺上十分鐘高光時刻,臺下五十年的研究和等待。


屠呦呦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演講。

屠呦呦與青蒿素結緣,那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了。

20世紀60年代初,瘧疾肆虐,全球都沒有控制這個病的辦法,很多生命就此告終。

1967年,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要集中全國的科技力量,聯合研究對抗瘧疾的新藥。

屠呦呦所在的單位響應號召,對抗瘧疾的523項目啟動,而屠呦呦成為中醫藥協作組的組長。

那一年,屠呦呦39歲。她一副心思全撲在瘧疾藥物的研究上,以至於家庭顧不上。



儘管這樣,研究進展並不順利。屠呦呦帶著一批研究員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製劑,選擇了其中640種可能治療瘧疾的藥方。最後,從200種草藥中,得到了380種提取物用在小白鼠身上做抗瘧疾檢測。

長達4年的時間,毫無進展。

對於藥物研究,這太正常了,枯燥、寂寞、常常令人絕望。

但屠呦呦沒有放棄,也不知道是什麼支撐了她,但她就是不搗騰點什麼出來誓不罷休。

「東晉葛洪的處方給了我靈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中藥的饋贈》中寫道。

就是在這種忘我的研究中,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適合治療瘧疾。


02


/減法人生其二:只會做研究,生活粗線條/

人無完人,屠呦呦把大部分精力奉獻給工作,生活中就馬馬虎虎。

屠呦呦一直都不太會照顧自己。

有一回,她找不到身份證,讓同事幫忙找找,同事打開她的箱子,笑噴了。

誰想得到呢?工作上那麼嚴謹的屠大組長,生活裡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

甚至有人笑說:「能收拾得這麼不妥當,完全不像女生。」

屠呦呦自己也說,要讓身邊的生活瑣事變得井井有條,對於我,真的是太頭疼了。




即使是結婚成家,她還是那個屠大哈,還好她的先生很理解這一點,承包了買菜、買東西等家務,才解放了屠呦呦,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

屠呦呦這個人,人生態度很明確,喜歡的事情全力以赴去做,其他事兒就馬馬虎虎有個基準線水平就夠。

她在青蒿素的研究上,幾乎耗盡所有精力,把自己當做人肉實驗,以身試毒,一度肝中毒,後來身體一直不太好。

但她也不介意,繼續全力以赴。




她做青蒿素這個項目時,兩個女兒都很小,大的4歲,小的1歲,但為了研究,她割捨母愛,大女兒寄養在託兒所全託班,小女兒送到寧波老爸老媽家。

等到忙碌告一段落,屠呦呦第一時間跑去看女兒。

那時小女兒已經3歲多了,有記憶以來第一次見媽媽,屠呦呦親切地叫著她,小女兒見著她就躲,下意識後退了幾步,聽到爸爸媽媽要把她接回北京,哭著鬧著就是不肯走。

屠呦呦太懊悔了,在女兒不可逆的成長階段裡,沒有盡情陪伴。哪個當媽的,不想日日夜夜跟孩子待在一起。

但她沒辦法:「交給你任務,當時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

減掉生活瑣屑,才有全情投入科研的屠組長。

減掉母女私情,才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屠組長。

粗糙了自己,才有精力去細緻每一個實驗、把關每一味中藥。



03

/減法人生其三:不爭名,不奪利,不上位/

屠呦呦,這三四年來成了全國無人不曉的大名人。

她人生的高光時刻,從85歲才開始。

但她從二十來歲起,就獻身中藥研究,三十多歲就獻身青蒿素研究。

這中間,漫長的五十年,她有成果,沒認可。

有人調侃:「屠呦呦,你這個三無科學家。」那三無呢?一無博士學位、二無留洋背景、三無院士頭銜。

她讀大學那會兒,正趕上大躍進,之後是文革,沒法讀博士,沒法出國留洋,情理之中。

但手握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卻沒有院士頭銜,太不可思議了吧?

其實她也好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都落選。

原因呢?用她周圍的人的話來說:「屠呦呦,太不善交際了。」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說:「她何止不善交際,還特別愛說真話、不會拍馬屁。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也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她骨子也不十分介意,她眼裡只有科研高低、真理與否,你不給我院士當,我正好待在實驗室裡,繼續研究、繼續優化成果。

很多年後,屠呦呦功成名就,楊瀾問她:「人們稱你為三無科學家,請問您為什麼沒有當選院士?」

屠呦呦說:「我如果當選了院士,怎麼還會搞科研獲諾獎?」

楊瀾接著問:「您的科研成功70年代就完成了,為什麼40年後才得獎?」

屠呦呦說:「因為諾貝爾獎一直等著我。」

楊瀾問:「您獲得了諾獎,現在可直接晉級院士了,是嗎?」

屠呦呦擺擺手:「不,我現在當上院士,有人會說我被西方勢力推舉上去的,我現在這樣比院士強多了!」


在名利面前,屠呦呦沒那麼著急。

曾經有人說過:「成功這事兒,你不該去追求它,你得老老實實去追求過程,等你把過程做好了,成功和名利自然而然撲過來。」屠呦呦顯然是這個的踐行者。

04

/減法人生其四:盛名之下,不邀功/

在獲諾貝爾獎、被全中國熟知之前,屠呦呦就被國際生物醫學界盯上了。

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這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

這也算是人生殊榮。但屠呦呦淡泊慣了,盛名來了,她依舊淡泊。

屠呦呦獲獎之後,兩所母校都邀請她出席活動,但她不喜歡這樣的場合,沒去。

她以前就讀的效實中學舉行百年校慶時,碰巧是她獲得拉斯克獎的那一年。她委託北京校友會校友向母校贈書《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並親筆寫上「贈母校惠存」,蓋上她的印章。

這是她一輩子的研究成果著作,最能作為感恩禮物回饋給母校。至於為什麼不出席,她不希望母校校慶的聚光燈落在自己身上。




獲得諾貝爾獎後,屠呦呦還是儘量保持低調。

據說,她住的北京四環某個小區,當時諾獎出來,還沒人知道她就是得主。因為她叮囑親戚朋友還有同事,一定要保持低調,自己平時也跟普通老太太一樣,談最多的就是女兒、孫女,不談科研。

但沒辦法,能在生活圈子隱藏實力,沒法擋得了媒體記者。

打電話來祝賀的,約採訪的,上門來約談的,多得不得了。屠呦呦老伴兒知道她個性,就是不喜歡整這些花邊兒,儘量幫她擋掉:「一大早起來,不知道接了多少電話了」「獲獎和我沒有關係,我不好講」「老太太今天太累了」……

實在擋不掉的,像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屠呦呦只好接受採訪了。

但她屬於很不接記者梗的,很多記者會給她戴高帽,人成功之後,總有人想法設法幫你解釋成功的理由。

屠呦呦就是特別善於戳破人們這些胡裡花哨的高帽的:「我覺得也沒必要多說了,確實沒什麼好說的,科研成果是團隊成績,我個人的情況在這兩本書裡都講得很清楚了。你們仔細看下這書,上面都寫的有。」

屠呦呦說:「說實在的,我也沒有老是想著得不得獎的問題。榮譽的根本問題是榮譽多了,你的責任也大了。對不對?」

屠呦呦說:「如果我獲獎,能夠作為新的激勵方式,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多做點工作,我會很滿足。」

屠呦呦說:「科研成功能否獲得世界公認,不是靠期待和願景,而是需要創新和發現。」


05


直至今天,屠呦呦依然很低調,關於青蒿素,她原本可以孵化出無數研究的感人故事,但是很遺憾,她沒有。

她出名之後,有署名屠呦呦的雞湯文流傳甚廣,幫她的人生增光增輝,讓人們對她記憶更深刻,但很遺憾,她公開說那不是她寫的。

關於青蒿,她只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關於科研,她只說:「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要堅持不懈、反覆實踐,關鍵是要有信心、有決心來把這個任務完成。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腳踏實地!」

一個單純到眼裡只有手中事的人,拿了諾獎。

一個單純到眼裡只有眼前人的人,家庭圓滿。

單純的力量,減法的力量,也是屠呦呦的力量。




參考文獻和新聞來源:

[1] 《屠呦呦傳》

[2] 《屠呦呦一心工作生活粗線條,家務事丈夫承包》,中國新聞網,http://ent.chinanews.com/cul/2015/12-10/7665482.shtml

[3] 《屠呦呦參加諾貝爾頒獎》,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uanti/nobel_tuyouyou/

[4] 《楊瀾對話屠呦呦》,https://www.jianshu.com/p/800fabc9cf0d

[5] 《屠呦呦:從三無科學家到諾獎得主》,搜狐新聞,http://news.sohu.com/20151006/n422616177.shtml


/今日作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END

相關焦點

  • 中國是否有可以比肩愛因斯坦的科學家?他們都是誰?
    在人類歷史上,一共有三位最傑出的科學家,分別是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的成就至今無人可以比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引領著全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首先是伽利略,它是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也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
  • 愛因斯坦成名時被認為能夠和誰比肩?
    麥克斯韋去世的那一年正好愛因斯坦出生,他是排在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的第三偉大科學家。若是有一位科學家能夠比肩牛頓、愛因斯坦,那他絕對是非常厲害的人物。就像弦理論若是得到了證實,愛德華·威騰就是能夠比肩牛頓、愛因斯坦的科學家,這樣就可以體會到威騰的厲害。楊振寧獲鮑爾獎的時候,授獎詞中稱讚楊振寧的工作「排在了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從中也可以體會出楊振寧的偉大。
  • 在我國有和愛因斯坦比肩的物理學家嗎?
    愛因斯坦經典的爆炸頭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同樣意義深遠,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我國並沒有比肩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家,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牛頓和其不相上下,伽利略、麥克斯韋等都要排在他們的後邊。
  • 與愛因斯坦比肩,被國人誤解,回國被罵!曾在美申明中國主權問題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與愛因斯坦比肩的諾貝爾獎得主,被罵滾出中國,背後辛酸誰知曉?這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便是與愛因斯坦比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然而96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被國人誤解,被罵&34;,背後的辛酸誰人知曉?楊振寧在1922年10月1號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4歲開始認字。1933年,小學畢業,讀的學校是聖公會崇德中學,曾經因為考試偷看而被處罰。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我們真的回不到過去了嗎……」畢導製作的愛因斯坦被提名次數與年份的關係,其中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獎。圖片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5933447我恰好對這一段的歷史小有研究。
  • 索末菲:一生獲81次諾貝爾獎提名卻終生未獲獎的悲情人生
     阿諾爾德·索末菲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尼爾斯·玻爾、馬克斯·普朗克同為現代原子物理學和量子理論的奠基者。他在慕尼黑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席,形成了著名的「索末菲學派」。他主編的6卷本《理論物理學講義》至今仍被學界使用。他的一些學生成為原子時代的著名理論家,如漢斯·貝特、彼特·德拜、沃爾夫岡·泡利和維爾納·海森伯,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 愛因斯坦的奇葩諾貝爾獎
    歡迎的人群中有瑞典駐上海總領事,他通知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的,前一年的獎。歡迎愛因斯坦的晚宴在書畫家王一亭家舉行,出席者中有上海大學校長于右任、後來做過中央大學校長的張乃燕、大公報的曹谷冰和張季鸞,等等。   愛因斯坦對在上海正式得到的諾貝爾獎通知並不驚訝。他在船上從收音機裡已聽到新聞。
  • 成就不輸牛頓愛因斯坦,卻被罵滾出中國,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
    就目前而言縱觀全球物理學領域的成就,楊振寧完全可以和牛頓、愛因斯坦比肩,那為什麼那麼多網友會陷入思想誤區,甚至要他滾出中國呢?成就不輸牛頓愛因斯坦,卻被罵滾出中國,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楊振寧有多厲害?比肩牛頓與愛因斯坦!為什麼那麼多網友會陷入觀念誤區,要楊振寧滾出中國?除了楊振寧反對CEPC項目的建設,更因為很多人對楊振寧的成就與愛國之心缺乏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知。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1955年的今天,愛因斯坦這個偉大的頭腦永遠停止了思考。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有許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於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態度也是令他不快的。
  • 愛因斯坦稱中國人:骯髒、愚鈍,卻慘遭這個中國天才「無情打臉」
    不知當時,愛因斯坦又是否會想起自己昔日對中國人的那份輕蔑?中國天才「打臉」愛因斯坦,無情痛擊無獨有偶,在愛因斯坦的晚年,恰巧有這麼一個年輕的中國人出現在他的視野當中,他出類拔萃,令愛因斯坦忍不住想要拉他入夥,但沒成想卻慘遭拒絕。這個年輕人就是一代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有許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於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態度也是令他不快的。撰文 | 董潔林(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經常聽見一種說法,某人有超越自己諾獎之上的成就。
  • 天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齊名愛因斯坦,同獲諾貝爾獎的男人
    天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齊名愛因斯坦,同獲諾貝爾獎的男人我們都知道科技發展到今天,誕生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尤其是在二戰之後,為了快速的恢復到之前國家發展的高水平,出現了很多令人景仰的大神級人物。比如說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等。
  • 中國人難獲諾貝爾獎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個人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最終都會因為各種壓力或者功利心的原因而不得不偷偷的做一些非客觀的數據出來,被迫完成項目任務,於是就很難能有像日本那樣的環境,科學工作者不會產生很重的功利心,做一輩子的研究可以不出成果,可是在中國卻不行,一個人單是投入而沒有產出,那肯定是會被認為是個人能力的原因的,是會出問題的,是混不下去的。
  • 愛因斯坦如果活著,按照他的貢獻能獲得幾次諾貝爾獎?
    能獲多少次諾貝爾獎這得看諾貝爾獎委員會怎麼評,所以這個真說不準……反正現在為止同一個人獲諾貝爾獎好像還沒超過三次的,獲同一獎項好像還沒超過兩次的……能獲多少次我們說不準,但有多少次機會能獲我們還是可以算一算。
  • 30歲入行,97歲高齡獲諾貝爾獎,保持終身學習的人到底有多牛!
    其實,當你做縮頭烏龜的時候,有的人已經在學習的道路上成功了。30歲才入行,97歲高齡獲諾貝爾獎的「鋰電池之父」約翰·古迪納夫,可能要問大家一句,我的手機電池用著可還行?1946年退伍後,他帶著科研夢想到芝加哥大學進修物理,教授有點瞧不上這個半路出家的大齡青年:「在你這個年紀,那些物理學巨匠們早就榮譽等身了。這話說得也沒錯,愛因斯坦26歲提出相對論,波爾28歲提出玻爾模型,而古迪納夫30歲,剛入行。
  • 不讓愛因斯坦談相對論的頒獎大會?諾貝爾獎與愛因斯坦荒誕的故事
    1900年,瑞典爆炸大王諾貝爾設立諾貝爾獎,獎勵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學家。百年以來,獲獎的過千人百人中,各類大牛,故事層不出差。但是這些舉世矚目的任務中,愛因斯坦是獲得諾貝獎的名人中,和諾貝爾獎故事最多的人。同時,愛因斯坦還與中國發生了一些故事,他是為數不多曾幫助過中國的外國科學家,能算是中國人的朋友了。
  • 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級科學大佬楊振寧,對物理學的影響和貢獻。
    玻爾比肩的科學家。而一些人只不過從這顆參天大樹上折下一個樹枝,做了個小物件,便可稱得上頂級科學家。即很多人使用楊的理論,略微發展一下,便獲得了諾貝爾獎,而這樣的人有幾十個!楊振寧在科學史上的準確定位是前20。具體多少位,這個很難排,前10~前20位都可以。我個人和其他朋友,大致給他排在第16~18位。這個排位,得到絕大多數專業人士的認可。
  • 幸虧愛因斯坦沒生在中國,否則比楊振寧、顏寧還要慘
    一件事情是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多之後,獲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顏寧老師,因為2020年又發表了兩篇CNS論文,而被很多網友罵成是「叛國」:就因為她出國執教並在美國發表的論文。
  • 李政道談與楊振寧決裂事件,坦言:諾貝爾獎只是浮雲
    李政道曾說,愛因斯坦的英語有相當重的德國口音,而且講得很慢,他們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愛因斯坦站起來和李政道握手,並且和李政道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楊振寧與李政道,是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李政道時年31歲,楊振寧35歲,在歷任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這無疑是兩個讓人豔羨的年齡。
  • 來看看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這個偉大的頭腦永遠停止了思考。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有許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於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態度也是令他不快的。一些傳記作者已經做了這些功課,他們寫的愛因斯坦傳記都多多少少涉及了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