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
一件事情是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多之後,獲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顏寧老師,因為2020年又發表了兩篇CNS論文,而被很多網友罵成是「叛國」:就因為她出國執教並在美國發表的論文。
另一件事情是我之前寫過文章介紹過楊振寧先生的成就,直到現在還有網友留言甚至給我發私信,對楊振寧先生橫加指責和詆毀:就因為他與比他小很多的年輕女子結婚,還有就是年輕的時候沒有回國效力,再一個獲得諾獎的時候不是「中國人」了(這是明顯胡扯,後面會說)。
到了後來,我連回復和解釋的力氣都沒有了,心中充滿了悲哀,不由得想到,幸虧既是「叛國者」、私生活還混亂的愛因斯坦沒有生在中國,否則在中國「鍵盤俠」眼中,豈非就成了罪不容誅?
為了避免有些鍵盤俠連愛因斯坦的成就還不夠了解,我簡單做一個介紹:愛因斯坦是全球公認的與艾薩克·牛頓比肩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以一己之力打破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並為人類離開地球邁向宇宙中星辰大海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科學支撐。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領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場論,他還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最能說明其傳奇色彩的無疑是他所策動的第二次物理學大奇蹟年。
在牛頓實現第一次大奇蹟年的239年之後,在瑞士專利局蝸居的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在1905年這一年發表了6篇論文,其中,3月18日,關於光電效應的論文這成為了量子理論的奠基之作並使得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4月30日,關於測量分子大小的論文,為他贏得了博士學位,而這篇文章曾經因為只有17頁太短而被蘇黎世大學退貨。5月11日和後來的12月19日,兩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成了分子論的裡程碑。6月30日,發表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這個不起眼的題目後來被加上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稱,叫做「狹義相對論」,它的意義就不用我多說了。9月27日,關於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係,這是對狹義相對論的進一步說明,並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E=mc²。單單這一年的工作,便至少配得上3個諾貝爾獎,當然,相對論的偉大意義根本不是諾貝爾獎能夠衡量的,而這一切也不過是在專利局的辦公室裡,一個人用紙和筆完成的而已。
2016年,引力波的發現再次印證了愛因斯坦的正確性,能夠將科學預言穿越百年的時光,也唯有這位大神能夠做到了。
但就是這樣一位全世界敬仰的偉大科學家,也有另外的一幅面孔,就看你能不能接受了。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Ulm,Baden-Württemberg,German )。無論在中國曾經的小學課本上流傳的「三個小板凳」的故事是真是假,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當時人看來(現代人看也一樣),小時候的愛因斯坦的確不夠聰明,他的語言發育非常遲緩,直到五歲才會說話,他的家人一度認為他是低能兒。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愛因斯坦應該是艾森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患者(智商較高發育遲緩思維活躍)。
據吳國盛先生《科學的歷程》一書中「愛因斯坦與相對論」一章的描述:愛因斯坦上中學後情況並未有什麼好轉,除了數學能力超群之外,他的其他功課都很一般,尤其是拉丁語和希臘語課都學的一塌糊塗。老師認為他不會有什麼出息,於是就勸他退學。就這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就這樣退學了……
1895年,16歲的愛因斯坦來到了瑞士蘇黎世準備報考那裡的聯邦工業大學,結果再次失敗,無奈只能進入離蘇黎世不遠的阿勞鎮中學,深感瑞士好山好水好快樂的愛因斯坦就在這個時候他放棄了自己祖國的國籍——德國國籍(注意,這個時候沒有人迫害他),並孜孜以求的於1901年獲得了瑞士國籍。
高潮部分來了,因為從時間線上看,這離1905年的第二次物理學大奇蹟年只有4年時間了,我為什麼要突出這個呢?
是的,你沒有猜錯,愛因斯坦的那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歸屬於瑞士的。
這裡要插一句的是,很多人以為楊振寧先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不是中國人了,這是徹徹底底的胡扯,他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
再往後大家應該知道了,愛因斯坦之後又加入了美國國籍(美國、瑞士雙重國籍),並公開與自己曾經的祖國——德國對著幹,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和他寫給羅斯福的那封信,根本不會有曼哈頓計劃,更不用說原子彈了,可以說,愛因斯坦正是壓倒法西斯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按理說,德國以及德國人會恨他吧,恰恰相反,2005年是愛因斯坦奇蹟年100周年,德國政府將愛因斯坦的政治名言「國家是為人而設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刻在政府大樓上,以紀念這位偉人,而德國人民就更愛戴愛因斯坦了,都以曾經在這個國土上出過這樣一個科學巨匠而自豪不已。
你肯定想像不到,在這個天才無與倫比的學術成就背後,混亂成為愛因斯坦私生活的代名詞。
美國國家地理曾經拍過一個系列紀錄片叫《Genius》,第一季就是講愛因斯坦的,其中記錄了他的兩次失敗婚姻和十幾個情人。
通過解讀愛因斯坦寫給歷任妻子和其他女人的書信,紐約大學的一位教授評價說,(愛因斯坦)終其一生都追求簡單,但他的私人生活卻混亂得不能再混亂了。
根據光明日報2013年3月21日刊登的《「天才」愛因斯坦的私生活:兩次婚姻皆失敗》一文指出,愛因斯坦在讀大學的時候就讓還沒有與自己結婚的同學——米列娃懷孕,在那個年代,這對於年輕女子來說這實在不光彩。為此她遠離父母並寫信告訴了愛因斯坦,但這位天才在回信表達了自己的喜悅,卻表示還沒有做父親的準備。他還在信中對米列娃訴說了自己將要發表一篇物理學論文,之後才能考慮與米列娃的將來。
最驚世駭俗的事情來了,1902年初米列娃生下了一個女兒。由於難產,她身體極其虛弱,連給愛因斯坦寫信的力氣都沒有了。不得已,憤憤不平的米列娃的父親寫信將這事通知了愛因斯坦。很快,愛因斯坦在回信中表達了對情人的同情,並在信中提出了一串問題:女孩兒健康嗎?胃口好不好?是誰在餵養她?卻並沒有對女孩的未來做任何保證,事實上,沒有任何資料表明愛因斯坦一生中見過自己的女兒麗賽爾,他似乎更關心怎樣從父親的責任中解脫出來。
據說可能是愛因斯坦當時的收入微薄,感覺養不起孩子所以才會出此下策,當然,如果這也算理由的話。一位傳記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兒子漢斯的話說:「女兒一事成為他們婚姻中的一個疙瘩。」米列娃時常反省和自責。可見,她並不想與女兒分離,認為是愛因斯坦逼她走了這一步。
之後米列娃又為愛因斯坦生了兩個兒子,但愛因斯坦並不因此而感激為自己付出了青春時光的這位塞爾維亞姑娘,在他們結婚的第十個年頭,愛因斯坦果斷的出軌自己的表姐艾爾莎並與米列娃和孩子們分居,直到1919年與後者離婚並與前者結婚。
二婚之後的愛因斯坦也沒有閒著,依然是「亂花叢中過」,直到晚年的時候,據傳還和自己的女助理滾床單,也算是老有所為了。
必須聲明,我絕對沒有黑化自己心目中的大神愛因斯坦的意思。我只是想說,人無完人,就算愛因斯坦這樣,德國人依然愛戴他,全世界物理學界依然推崇他。而我們呢?我們口口聲聲盼望著國家科技強大,期待著中國科學家有出息,然而面對著自己的同胞獲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不僅不歡欣鼓舞,反而老是揪著一些小事極力詆毀,這到底源於什麼心態呢?
更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只知道顏寧去的是美國頂級名校普林斯頓執教,但很少人了解她被邀請擔任的那個普林斯頓大學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是什麼。說句實話,如果沒有這麼牛掰的講席教授的教職,估計也請不動顏寧。雪莉·蒂爾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女校長(2012年才卸任),這樣的頭銜在美國教授序列裡都被認為是獨一無二,備受尊崇的,這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楊振寧先生就更不用說了,1994年,美國富蘭克林學會將北美地區獎額最高的科學獎(25萬美元)——鮑爾獎頒發給楊振寧。文告中明確指出,這項獎授予楊振寧,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廣義的場論,這個理論綜合了自然界的物理定律,為我們對宇宙中基本的力提供了一種理解。作為20世紀理性的傑作之一,這個理論解釋了亞原子粒子的相互作用,深遠地重新規劃最近40年物理學和現代幾何學的發展。這個理論模型,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肯定會對未來幾代人產生相類似的影響。
「一個廣義的場論」和「這個理論模型」,指的是楊振寧和米爾斯合作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提出時還沒有加入美國國籍),也是規範場論和量子理論(尤其是弦論)的重要基石,這項理論被全球公認為跨時代,可以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並肩的成就。
說句實話,我們中國人(華人)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從來都是西方科技文明的跟隨者,何曾有過如此輝煌的時刻,楊振寧可以與三位物理學殿堂宗師級人物並肩,足以證明中國人也能做出偉大的學術成就,這難道不是我們的驕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