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毫無疑問,愛因斯坦是上個世紀全世界物理學界的最高泰鬥,他提出的相對論為物理學開闢了新的領域和紀元,如今現代社會光怪陸離的各種先進科技,無不是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下誕生的。
作為時代的標杆,愛因斯坦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物理人。後世不少物理學家都將其視為偶像,希望將來的成就能超過這位偉人。而我國當代的物理學泰鬥楊振寧也是其中一員,同時,他也是華人物理學家中最有資格談論,或是最接近愛因斯坦的一個。
也許有人會質疑楊振寧是否能和愛因斯坦平起平坐。兩人都拿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榮譽上完全等同。不過,楊振寧在物理學上的最大貢獻,還不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衡定理。
在獲得諾獎之前,楊振寧還提出過一個楊-米爾斯的規範場論,這個理論在當時沒引起重視,隨著時間的流逝,該理論在物理學裡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如今,楊-米爾斯的規範場論已經逐步發展成了當今統一三大力的標準模型。其對量子力學的價值就好比牛頓三大定律之於基礎物理學,可見其含金量早就超過了諾貝爾獎。
所以,不誇張地說,楊振寧的物理學成就一點都不比偶像要低。而這兩位在世界物理學界舉足輕重的泰鬥,還曾有過一次歷史性的對話。
根據楊老的口述,他這一生曾和愛因斯坦有過3次交往。一次是在1949年,楊振寧從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受邀前往美國四大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研究所,而當年70歲高齡的愛因斯坦正在研究所裡當教授。
不過,由於愛因斯坦當時從事統一場論研究方向,而楊振寧專攻核物理方向,兩人學術方向相去甚遠,並沒有成功對上話。
直到1952年,兩人才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這一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論文剛剛出爐,其中涉及到的相變理論引起了愛因斯坦的興趣。他便主動讓助理考夫曼邀請楊振寧來辦公室詳談。
這場談話進行了1個半小時,也是楊振寧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接觸自己的偶像。不過,事後他卻表示自己並沒有從這場談話裡獲得任何智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楊振寧太傲慢了嗎?
其實不然,當時楊振寧因為是見偶像,內心必然緊張激動不已。追過星的都知道,這種情況下人是無法正常思考的。此外,愛因斯坦這個人說話很有意思,雖然早在二戰初期就從德國跑到了美國。但多年美國的生活依然沒能讓他改變德國口音,他喜歡說英語是夾雜幾個德語單詞,而楊振寧沒學過德語,自然是完全聽不懂。
事實上,愛因斯坦給楊振寧講了很多內容,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麥克斯韋電磁曲線圖。但由於語言的隔閡再加上楊振寧興奮緊張,最後他一句都沒聽明白。也難怪走出辦公室後,楊振寧說自己沒有獲得任何智慧。
其實,能和愛因斯坦這樣的偉人見上一面,就足以讓無數同行物理學家羨慕不已。至於聽沒聽懂,也就無所謂了。各位,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