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
他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和廣義相對論,對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更被美國的《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他就是愛因斯坦。
世界上有許多人崇拜著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這其中就包括著楊振寧,一位同樣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界新星。可就是這位物理界新星卻能被愛因斯坦這位久負盛名且相差幾十歲的物理學家邀請進行了一次1.5個小時的談話。
兩人談話的敲門磚
(楊振寧(左)與李政道(右))
4歲就能識千字的楊振寧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智慧,再加上他父母親對教育的重視,楊振寧通過不斷地學習最後在1949年成功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李政道共同進行物理研究工作。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作為世界上各個領域的最一流學者做最純粹的尖端研究的聖地,愛因斯坦自然也就在其中,不過因為一開始楊振寧研究的是「核物理」,兩人研究的領域基本沒有涉及,所以兩人並沒有過多的接觸。
195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當時發表了關於相變的兩篇論文。相變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是指類似於水轉變成蒸汽或者冰轉變成水這類事情。李政道和楊振寧在這個領域有一些很好的研究結果,愛因斯坦也注意到了,而相變也是他最喜愛的領域之一。
他對經典物理學的研究主要基於兩個方面:一是統計力學,其中包含相變理論;另一個是電磁學。他在這兩個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楊振寧與李政道引起了愛因斯坦的注意。
楊振寧初見愛因斯坦
1949年,70歲的愛因斯坦在完成《相對論的意義》的新附錄時,找到了當時擔任研究院院長的奧本海默說自己對於統一場理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並想在院內做一場演講。院內的物理學家基本都到場了,還有幾位來自普林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大約有三四十個人,其中就有楊振寧。當時那場講座其實並不成功。因為他想做的是改變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方程中的矩陣,這是個最終被證明很難有收穫的方向。演講中它使用了很多的德文術語,所以他的講座對楊振寧來說也很難懂並且愛因斯坦也並未真正注意到楊振寧。但這並不影響楊振寧對愛因斯坦的崇拜與熱愛。他們兩個的第一次非正式見面就在這次演講中誕生了。這次見面更加激勵了從小到大都無比崇拜愛因斯坦的楊振寧,讓其更能全身心投入到物理研究中。
楊振寧與愛因斯坦的相似之處
首先兩個人在年幼時就展現出超越普通人的智慧以及對其它事物的好奇心,他們都是跳級考入大學的。其次他們都除了在物理學領域內有所成就,在其他領域都有許多的重要方面,以前有老師說,愛因斯坦拋掉相對論後,依然是偉大科學家,這個我當然不是太贊同,沒了相對論愛因斯坦的那些其他貢獻都是前一百名科學家都能做出來的,上帝只關心相對論和規範場這樣的深刻思想,至於其他,是人類關心的偉大貢獻, 這種東西楊振寧也是有很多的。
不過他們兩人對於物理與數學進行了完美的結合併都有深刻的數學和物理審美,而其他物理學家則是更加的物理一些,可以說理論物理學家中最具有審美的就只有三個人愛因斯坦,狄拉克,楊振寧。
同樣的,他們兩個都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足以代表其學術貢獻。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而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其最偉大的是相對論。楊振寧最偉大的是貢獻規範場,但獲得諾獎的是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還有他們兩個都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愛因斯坦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拍賣了自己的狹義相對論手稿,並在二戰結束後全力反對美國對蘇聯進行「預防性戰爭」。而楊振寧在移民美國後不但全力推動中美文化交流,還致力於中美和平的活動中。再然後楊振寧與愛因斯坦都有與世長存的方程。這是最重要的,理論物理的核心就是找到上帝創造世界的奧秘,而這種奧秘的核心就是以某種方程來呈現的。
可以說愛因斯坦與楊振寧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一個半小時的談話
愛因斯坦在看到楊振寧與李政道兩篇關於相變的論文時,頓時對兩個小夥子來了興趣,便叫了他的助手去邀請兩位小夥來跟他聊聊。他們從未想到他們從小到大的偶像愛因斯坦會邀請他們聊天。
當時楊振寧的心情可以說是既激動又緊張,他跟李政道趕忙換了一身乾淨整齊的衣服便來了愛因斯坦的房間。當他們看見那個滿頭白髮、平靜沉穩的老人時,他們肅然起敬,開始坐下與愛因斯坦交流。
大多時候都是愛因斯坦侃侃而談,他們靜靜的聽著偶爾點頭回應。愛因斯坦說了很多從「統計力學」聊到「力學模型」,又聊到「光學效應」,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麥克斯韋曲線圖。愛因斯坦見到這兩位年輕的小夥子時明顯十分高興,直到天黑才意猶未盡地結束了這次談話。
儘管愛因斯坦在與兩位小夥子聊天時就像一位普通的老人在與自己的後輩講話那樣,風趣幽默,時不時就講一些笑話。可惜楊振寧的緊張和拘束加上愛因斯坦時不時將一些德語術語混在英語中,導致楊振寧並未明白愛因斯坦的主要觀點。
結語
兩位相差幾十歲的物理學家碰面時必將產生火花。儘管楊振寧當時因為過於並未理解愛因斯坦所說的主要觀點,但愛因斯坦將他的精神傳承給了楊振寧,那種從年輕到老去都一直致力於物理研究的不懈精神。
可以說這次談話對楊振寧以後的物理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次談話就像以後的研究發現的催化劑,愛因斯坦的精神不斷激勵著楊振寧在物理研究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