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唐·魚玄機
自古眾多有才之人常常懷才不遇,空有一腔愛國之情,更是男尊女卑,讓女子的才華沒有施展之地。現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為何身為女科學家的李愛珍被中國科學院拒絕了四次,是資格不夠,還是另有原因?最後無奈只能去美國,成為了美國的外籍院士。
李愛珍,是位福建人,於1936年出生,從小就熱愛學習,衷於研究,在別人昏昏沉沉,在學校混日子的時候,李愛珍就已經立志一定要考上復旦大學。為了這個夢想,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對待學習如同自身無法割捨的事情。
和別的女孩子不同,李愛珍更加偏向理科,熱衷研究,功夫不負有心,1954年她順利被復旦大學錄取。上了大學的李愛珍也沒有鬆懈自己的學習,面對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她極為珍惜,生怕時間從指縫中溜走,她抓住一切可以學到知識的機會,終於在1958年李愛珍順利畢業。
由於在校期間表現良好,成績優異,李愛珍就被分配到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對待工作,她一絲不苟,曾先後擔任過多個研究室的主任。直到1963年,李愛珍從金屬方面逐步轉向半導體領域,主要研究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器件與應用研究。
在1982年的時候,李愛珍在上海創建了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和器件實驗室。在此之後李愛珍又創建了多個實驗室,1995年創建的世界銀行貸款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00年的時候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做科學研究重要的是有耐心,在常人看來是非常枯燥無味的,但是李愛珍卻樂在其中,更是樂此不疲。她從1964年至2016年研究了許多關於半導體方面的學問。這些研究在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在專業方面,李愛珍還發表過許多篇論文,據統計,李愛珍先後發表的論文共有256篇。從她開始從事這份職業開始,直到2013年,李愛珍先後獲國家發明專利21個,獲國際發明展銀獎1個。種種數據顯示,李愛珍是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生活中的李愛珍更是平易近人,一點架子沒有,別人請教問題,總是熱心解答,同事有困難,也是毫不猶豫伸出援助之手。對於教育,李愛珍認為必須先把人做好,其次才是學問,如果人品有問題,再高的學歷、再深的學問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她行事低調,是位偉大的科學家。
中科院的全稱是中國科學院,是中國每位科學家都嚮往研究院。中科院成立於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成立了中科院,這也是中國科學發展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科院是中研究科學的最高機構。
中科院有過個個分院,科學研究院高達100多家,還有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從成立到今日,中科院經歷了多次改革與探索,更是經歷了動蕩時期,但是對於國家發展卻有著功不可沒的重要作用。在中科院裡可謂是「高手如雲」,每位都是對科學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對於沉迷科學的李愛珍,中科院對她的誘惑是極大的,她非常想成為中科院的一分子,想和高手過過招,想探索更深的學問,想在做出更多對社會發展有幫助的科學研究。
李愛珍帶著滿腔的熱情,向中科院遞交了她的書面申請,本以為自己的能力與熱情足以邁進中科院的大門,便靜靜地等待被錄取的消息。等待是最煎熬的,好不容易有了消息,卻與自己的期望大相庭徑。
她被拒絕,李愛珍百思不得其解,為何中科院拒絕了自己,反省之後,發現李愛珍的能力並沒有達到中科院的高度,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一次的拒絕並沒有讓李愛珍洩氣,反倒是越挫越勇。她更加努力地鑽研,沒日沒夜,卻從未感到疲憊。
反而是感覺自己渾身充滿鬥志,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她遞交了第二次申請,事與願違,李愛珍又被拒絕了,中國人不服輸的精神在李愛珍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多年後她又申請加入中科院,但最後結果依舊是被拒絕。
滿懷期待,最後總是一盆涼水從頭澆到腳。但是李愛珍並沒有放棄,她依然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她想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國家做出無限的貢獻。李愛珍再次申請加入中科院,這是第四次申請,也是最後一次,因為這次拒絕的原因是年齡太大。年齡是硬傷,更是規則,李愛珍便無緣中科院,這大概也是中科院的一大損失吧。
在中科院不得志的李愛珍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科研之路,雖然沒有加入中科院,但卻意外地收到了美國的國家科學院的邀請。她並沒有申請美國國家科學院,而是美國看到了李愛珍的閃光點,向李愛珍發出了邀請。
李愛珍知道美國科學發展迅速,無論設備還是思想,在當時都會比國內高一些,於是她便去了,她接受了美國的邀請,她成為了美國的外籍院士。李愛珍的一去,受到了眾人的譴責,說她不愛國,種種惡語都向她奔來。
其實美國國家科學院並不是政府機構,而是一個科學組織,裡面聚集了多個國家的頂尖人才,一起探討科學,一起研究科學,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做研究罷了。
李愛珍深知自己是個中國人,她雖然去了美國,但她的心卻一直在中國,她沒有更改國籍,她也拒絕了美國多個機構的高薪聘請。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
人們小時候總是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或是成為科學家,或是醫生,或是太空人,但隨著逐漸長大,兒時的夢想也只成為了回憶,說出來容易,但堅持卻很難,如果當初堅持自己的初心了,或許就成功了,因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更多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