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11月7日,「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如期舉行,這是海安與中國科學院的第七次「深秋之約」。翻看與會嘉賓名單,交匯點記者發現,除了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中科院59家院所的上百名專家外,還有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內27所高校的專家教授參會。
吸引這麼多院士專家齊聚一堂,海安憑什麼?
「其實從第六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開始,參加活動的就不局限於中科院的專家了。」海安市市長於立忠介紹,2014年海安牽手中科院舉辦首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6年來,先後有70個中科院項目紮根海安,為該市解決數百個技術難題。不僅如此,活動的巨大影響和良好成效還引起了不少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高校專家教授的興趣,活動規模越辦越大、成果越結越多,已成為海安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品牌。僅去年「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以來,海安就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352個,支付合作經費達1.5億元,新增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佔全省1/8;新增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南通唯一。
聯姻「最強大腦」,海安創新之路越走越寬:2016年成為全省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2個試點城市之一,2018年又成為全國首批52個創新型縣(市)建設地區之一,2017-2019年連續3年被通報表彰為全省落實「科技創新40條」「科技改革30條」成效明顯的地區,蘇中唯一。目前,該市全社會研發投入佔比、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均居全省第一方陣;每年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和成果轉化項目300多個,淨增工業應稅銷售的50%以上來自產學研合作項目;擁有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4家、省創新型領軍企業3家,均居南通第一、全省縣級城市前列。
「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海安市委書記顧國標說,海安正處於轉型升級、動力轉換的關口期,也處在多重戰略機遇交織疊加的窗口期。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和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唯有以更強決心、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科技創新,才能抓住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該市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化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更高水平的國家創新型縣(市),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立足新起點,這座蘇中創新名城鎖定新目標:力爭「十四五」末新建企業80%以上升格高企,高企總數超700家;新增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5家以上,省百強創新型企業3家以上,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以上;5年內引進並支持750名國家級人才、省雙創人才、產業領軍人才等高層次人才,其中創業類人才不少於60%;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打造3個以上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高地。
馳騁創新賽道,海安與中科院的手將越握越緊。「中科院南京分院正參與編制中科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行動計劃方案,積極推動中科院全面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合作,並推動建設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江蘇中心,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科技服務。」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華偉說,「我們真誠地希望以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江蘇中心為平臺,與海安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係,不斷拓寬與海安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我們也希望海安的企業家們積極『出題』,踴躍向包括中科院在內的科研院所提出急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和前瞻性技術需求,我們將積極組織,努力成為中科院未來的重大科研布局。」
交匯點記者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