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0 14:4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應忠彭 通訊員 陳素禎 朱莉君
走得再遠,家鄉始終是牽掛。6月8日—10日,溫州迎來兩位重量級的鄉賢——美國文理科學院、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林海帆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主席楊煥明。
感受濃濃鄉情、體驗家鄉巨變。林海帆和楊煥明一行先後來到望海樓、小樸村、花崗村、溫州醫科大學濱海校區、九畝丘海創園等地,邊走邊看,在感受家鄉巨變。
「這裡的風景隨便一拍都跟明信片一樣。」林海帆由衷地讚美道,「我每一次回來,都很驚訝、很驚喜,家鄉變化太大了!」
林海帆從小在洞頭長大,楊煥明祖籍在樂清,兩人對大海都有獨特的情感。
在林海帆的老家北岙街道小樸村,鄉親們對於林海帆的回來喜出望外,紛紛上前握手擁抱。走進老家,種滿蔬菜瓜果的院子、堅實的木質樓梯、多年未變的房間構造,都讓林海帆回憶起了童年,想起了在洞頭生活的美好時光。
隨後,林海帆更是充當起了導遊,為楊煥明院士介紹他的故鄉——小樸村。古樸的石頭房、清潔的道路、清澈的池塘……楊煥明院士胸前掛著相機,把眼前的場景一一記錄下來。
臨走之前,鄉親們還給林海帆送上了自家種的蔬菜,讓他有空多回來看看。
鄉音鄉情,縈繞耳畔。「各位鄉親,大家好!今天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我感到特別高興!」林海帆坦言,海外生活三十餘載,最牽掛的依然是故鄉。
回憶在家鄉的日子,林海帆開懷大笑,他說,小學、中學在洞頭度過,這裡的老師給了他生動形象的教學。他是生物學家,而他對生物學最基礎的概念,恰恰是來自於當初老師利用當地養殖的壇紫菜、條斑紫菜等來作為例子的生殖細胞教學,這讓他終身難忘。
作為一個老「學霸」,林海帆寄語莘莘學子,在全力拼搏中高考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課外活動,也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意。在林海帆看來,「無論是搞科學還是搞藝術,甚至經商、從政,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也是一直著力強調的,就是要有創意。」
作為生物學專家,林海帆所理解的海洋生物產業是廣義的,包括海洋生態、人居生態、辦學生態等。據了解,溫州醫科大學濱海校區於2013年7月1日在洞頭新城二期開工建設,今年九月份將迎來第一批學生的入住學習。它的落戶填補了洞頭高等教育學校的空白,對於加快發展醫療康養產業、培養和引進高等教育人才、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林海帆對溫州醫科大學濱海校區落戶洞頭表示很高興,並希望學校能做好配套區域的建設,實現科研、教育、旅遊融合發展,把「海上花園」洞頭建設成為一個海上「健康城」。
林海帆說,洞頭的面貌日新月異,他對家鄉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作為一名從洞頭走出來的科學家,林海帆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家鄉發展,在科技工作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浙江新聞+
林海帆,生物學家,浙江溫州洞頭人,於1978年考上復旦大學生化系,1983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系美國耶魯大學尤金-希金斯講席教授(終身)、耶魯大學幹細胞中心創始主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遺傳學系、婦產科與生殖科學系教授 。美國文理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院士,並任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ISSCR) 董事 、紐約幹細胞基金會(NYSCF)顧問 ,美國康州政府生命科學顧問組核心成員、中國國家幹細胞研究指導協調委員會成員與科技部幹細胞研究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專家組成員,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始院長與特聘教授,清華大學講席教授,復旦大學顧問教授,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顧問,溫州市政府引才顧問及兩家生物高科技公司科學顧問。
林海帆長期從事幹細胞生物學、生殖生物學、RNA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的研究,並在這些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發現了第一個控制胚胎細胞分裂的母體效應基因,證明了幹細胞非對稱性分裂的自我更新的理論與幹細胞微環境假說,發現並命名了多種在人類與動、植物界共有的幹細胞基因。
林海帆曾獲得30多次學術嘉獎,包栝珍-可芬-查爾斯醫學研究獎美國癌症研究會青年學者獎等,並於今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他曾參與組織或主持近50個國際學術會議,應邀在15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上做過學術報告,並應邀在世界120多所一流大學與研究機構做過學術演講。他職業生涯曾被《自然》(Nature) , 《科學》(Science)以及美國多家新聞媒體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