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雙料」院士回溫州家鄉 這裡風景跟明信片一樣

2021-01-09 浙江日報

2018-06-10 14:4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應忠彭 通訊員 陳素禎 朱莉君

走得再遠,家鄉始終是牽掛。6月8日—10日,溫州迎來兩位重量級的鄉賢——美國文理科學院、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林海帆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主席楊煥明。

感受濃濃鄉情、體驗家鄉巨變。林海帆和楊煥明一行先後來到望海樓、小樸村、花崗村、溫州醫科大學濱海校區、九畝丘海創園等地,邊走邊看,在感受家鄉巨變。

「這裡的風景隨便一拍都跟明信片一樣。」林海帆由衷地讚美道,「我每一次回來,都很驚訝、很驚喜,家鄉變化太大了!」

林海帆從小在洞頭長大,楊煥明祖籍在樂清,兩人對大海都有獨特的情感。

在林海帆的老家北岙街道小樸村,鄉親們對於林海帆的回來喜出望外,紛紛上前握手擁抱。走進老家,種滿蔬菜瓜果的院子、堅實的木質樓梯、多年未變的房間構造,都讓林海帆回憶起了童年,想起了在洞頭生活的美好時光。

隨後,林海帆更是充當起了導遊,為楊煥明院士介紹他的故鄉——小樸村。古樸的石頭房、清潔的道路、清澈的池塘……楊煥明院士胸前掛著相機,把眼前的場景一一記錄下來。

臨走之前,鄉親們還給林海帆送上了自家種的蔬菜,讓他有空多回來看看。

鄉音鄉情,縈繞耳畔。「各位鄉親,大家好!今天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我感到特別高興!」林海帆坦言,海外生活三十餘載,最牽掛的依然是故鄉。

回憶在家鄉的日子,林海帆開懷大笑,他說,小學、中學在洞頭度過,這裡的老師給了他生動形象的教學。他是生物學家,而他對生物學最基礎的概念,恰恰是來自於當初老師利用當地養殖的壇紫菜、條斑紫菜等來作為例子的生殖細胞教學,這讓他終身難忘。

作為一個老「學霸」,林海帆寄語莘莘學子,在全力拼搏中高考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課外活動,也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意。在林海帆看來,「無論是搞科學還是搞藝術,甚至經商、從政,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也是一直著力強調的,就是要有創意。」

作為生物學專家,林海帆所理解的海洋生物產業是廣義的,包括海洋生態、人居生態、辦學生態等。據了解,溫州醫科大學濱海校區於2013年7月1日在洞頭新城二期開工建設,今年九月份將迎來第一批學生的入住學習。它的落戶填補了洞頭高等教育學校的空白,對於加快發展醫療康養產業、培養和引進高等教育人才、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林海帆對溫州醫科大學濱海校區落戶洞頭表示很高興,並希望學校能做好配套區域的建設,實現科研、教育、旅遊融合發展,把「海上花園」洞頭建設成為一個海上「健康城」。

林海帆說,洞頭的面貌日新月異,他對家鄉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作為一名從洞頭走出來的科學家,林海帆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家鄉發展,在科技工作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浙江新聞+

林海帆,生物學家,浙江溫州洞頭人,於1978年考上復旦大學生化系,1983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系美國耶魯大學尤金-希金斯講席教授(終身)、耶魯大學幹細胞中心創始主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遺傳學系、婦產科與生殖科學系教授 。美國文理科學院和美國科學院院士,並任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ISSCR) 董事 、紐約幹細胞基金會(NYSCF)顧問 ,美國康州政府生命科學顧問組核心成員、中國國家幹細胞研究指導協調委員會成員與科技部幹細胞研究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專家組成員,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始院長與特聘教授,清華大學講席教授,復旦大學顧問教授,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顧問,溫州市政府引才顧問及兩家生物高科技公司科學顧問。

林海帆長期從事幹細胞生物學、生殖生物學、RNA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的研究,並在這些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發現了第一個控制胚胎細胞分裂的母體效應基因,證明了幹細胞非對稱性分裂的自我更新的理論與幹細胞微環境假說,發現並命名了多種在人類與動、植物界共有的幹細胞基因。

林海帆曾獲得30多次學術嘉獎,包栝珍-可芬-查爾斯醫學研究獎美國癌症研究會青年學者獎等,並於今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他曾參與組織或主持近50個國際學術會議,應邀在15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上做過學術報告,並應邀在世界120多所一流大學與研究機構做過學術演講。他職業生涯曾被《自然》(Nature) , 《科學》(Science)以及美國多家新聞媒體追蹤報導。

相關焦點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5月27日上午,隨著紅幕布被緩緩拉開,籌備了6年之久的溫籍院士風採園驚豔亮相,23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溫籍院士的雕塑,在這裡一一呈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耕出席開園儀式並為院士風採園揭幕。  院士園中的院士雕像。
  • 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在做報告的金振民院士2019年,年近八旬的金振民院士宣布回到家鄉溫州,加盟溫州大學,成為溫州大學第一位全職院士。但這也讓部分網友疑慮,金院士畢竟已經過了工程院規定的退休年紀,其是否能帶領溫州大學和溫大的相關學科有進一步發展?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金振民院士金振民院士1941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1960年,時年19歲的金振民從溫州市勤儉中學畢業,考入八大學院之一的北京地質學院,從此離開家鄉。
  • 如何評價79歲老院士金振民選擇在晚年回歸家鄉加盟溫州大學?
    2019年,溫州大學首次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801-1000區間段,全國排名居51-75區間段,在浙江省內列第3位。可以說,溫州大學現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學校更是確立了「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但溫州大學的平臺對院士這種泰鬥級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直到2016年,溫州大學才引進了學校的第一位雙聘院士金寧一。
  • 四位溫籍學者新晉中科院院士 他們與家鄉有繞不開的情愫
    記者經過多方採訪了解到,除沈志勳外,其他三人擁有不少的共同點:他們年少時都曾在溫州讀書;他們的大學都在浙大度過,他們的至親好友大多仍居住在溫州……他們雖然工作在外,卻時刻不忘家鄉的建設發展;小編跟您聊聊溫籍院士與家鄉這些不得不說的事。
  •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買房定居 要在溫州「幹到底」
    溫州網訊 「15年前,我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時候,也是晚報作為家鄉媒體來採訪我的9月10日,金振民回溫州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重點活動「韌性城市國際研討會暨長三角一體化地下空間高質量發展論壇」,他說:「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 著名溫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姜伯駒回溫考察
    頭髮花白,滿臉笑容,精神抖擻,略帶厚度的邊框眼鏡,已是耄耋之年的溫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伯駒先生昨日攜夫人徐川榮女士首次回到家鄉溫州。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的陪同下,姜伯駒參觀溫州數學館。當天下午還造訪溫州大學,舉行「讓數學之美走人生活」院士論壇,與溫大師生、溫州市數學會的數學教師們交流座談。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的消息日前引發關注。根據《溫州晚報》報導,金振民近日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活動時介紹,「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 79歲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已在甌江畔購房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回鄉加盟溫州大學的消息日前引發關注。根據《溫州晚報》報導,金振民近日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活動時介紹,「我已經在甌江之畔買了房子,這次回來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幹』到底,為溫州人民做貢獻。」
  • 旅美溫籍夫婦的溫州故事 最治癒的還是家鄉餛飩
    潘平微則對家鄉溫州的餛飩情有獨鍾,離開溫州多年後,也吃過很多其它地方的大餛飩,但就是找不到家鄉的這種感覺。最近,回到家鄉,她對其它「大餐」不感興趣,又惦記著家鄉的餛飩了。談起家鄉的老街、老味道,王儉美和潘平微由衷地感嘆。「1992年,帶著僅有的250元,我第一次踏上了美國的土地。」那年,王儉美赴美陪伴攻讀博士研究生的妻子。對於王儉美來說,放棄國內原有的大學教師「鐵飯碗」的工作,在美國從零開始,其中的落差讓人難以想像。為了能有個落腳點,他找了一份餐館的工作,每天在廚房裡刷盤、洗菜、剝蝦、炒麵。
  • 沈志勳的美國院士含金量有多高? 僅次於諾貝爾獎
    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最年長博士林多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沈志勳  溫州網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畢業於溫州二中、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的沈志勳赫然在列。但你是否知道,美國院士與中國院士有什麼不同?美國院士怎麼選出來的?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溫州大學是一所有希望的大學 要做好這幾項...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振民接受採訪表示,「我離開溫州40多年了,回到家鄉以後,家鄉變化確實是一天一個樣。溫州大學的未來是很有希望的一所大學,溫州大學是閩北、浙南、贛東三千多萬人口的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將來能為這三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這所學校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歷史。」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近日,知名溫籍數學家季理真(以下簡稱「季」)應邀通過網絡視頻對話,接受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溫州都市報總編輯金可生(以下簡稱「金」)的專訪,暢談他眼中的數學世界和家鄉情懷。  「溫籍數學家群體」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金:溫州被譽為「數學家之鄉」「數學家的搖籃」。你了解或接觸過的溫籍數學家都有哪些?
  • 溫州成立「甌越院士之家」 請院士常回家看看
    已故的溫籍著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有鄭振鐸、蘇步青、夏鼐、谷超豪等8人。  進入「甌越院士之家」,裡面寬敞明亮,可供院士專家交流、休息的座椅已經擺好,給人一種回到家中的溫馨之感。鹿城區委書記姜景峰表示,與「浙江院士之家」定位高度吻合,又具溫州特色的「甌越院士之家」,今後將是院士專家在溫生活工作的「溫馨家園」,他們可在這裡碰撞智慧、交流思想,與地方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 溫籍院士滕錦光履新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資料顯示,滕錦光院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複合材料結構和鋼結構領域的研究,為複合材料-混凝土界面和複合材料約束混凝土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建立了複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設計理論,並開拓了複合材料-混凝土-鋼等新型組合結構的研究,大量成果被我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設計規範或指南採用。
  • 這20位中國著名大學校長,全是溫州人!
    2009年10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徐遐生獲頒本年度邵逸夫獎天文學獎(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他是獲得這一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陳光中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的奠基者陳光中曾經充滿感情地談起他的家鄉:白泉村位於著名的楠溪江風景區,這裡溪曲峰疊,景色迷人,有詩云:「南川山水甲東嘉,十裡澄潭五裡沙。」「溪山第一溯珍川,渠水瀠洄出白泉。」2012年5月,陳光中在CCTV-10頻道《大家》電視節目中,回憶了小時候在溫州永嘉的生活、學習情況。同濟大學校長 吳啟迪同濟大學第一位女校長
  • 溫州一島風景如畫,比肩鼓浪嶼,卻鮮為人知
    一條東西長,南北窄,孤嶼位於溫州的甌江中遊,風景秀麗,且文風濃鬱,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墨跡,與我國四大名嶼,廈門鼓浪嶼齊名,卻鮮為人知。這裡的孤嶼叫江心嶼,與鼓浪嶼、東門嶼和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是溫州甌江上的一顆明珠,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歷代文人墨客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謝靈運、陸遊、文天祥等,都先後留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悲嘆的詩篇,其中有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謝靈運、陸遊、文天祥等,千百年來,文人留下了感嘆江心嶼的詩篇近八百首,被人們譽為「詩島」。
  • 臺灣女孩洪行箴的「特產明信片」
    新華社臺北9月4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青芒果乾、洋蔥餅、港口茶、牛軋糖……把這些零嘴放進明信片裡,會是什麼感覺?臺灣女孩洪行箴把這樣新奇想法變成了創業靈感。  25歲的洪行箴生活在臺灣屏東恆春鎮,離知名景點墾丁不遠。
  • 「明信片」的臺語怎麼說?
    明信片的臺語該怎麼說?說書小女孩覺得現代人或許多半會以「明信片」三字直翻,但其實明信片的臺語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光批」(kng-phue)。正如同現在我們對於不需要特別包裝的商品,用「裸裝」的「裸」來形容。
  • @各路傑出英才,「我為溫州代言」首期出爐!李校堃、謝勝達、趙敏...
    由此,李校堃帶著他的「生長因子」在溫州紮根,一路開花結果,枝繁葉茂。2019年11月,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溫州本土誕生的首位院士。   即將投用的中國基因藥谷項目,是溫州市首個生物醫藥領域「152」工程,也是首個由本土院士李校堃領銜打造的重大科研轉化平臺,未來將形成近百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助力溫州大健康產業發展。   對於未來,李校堃希望,溫州城市更加美麗,人才政策與時俱進,有更多外出求學的學子能夠回到家鄉創新創業。他眼中未來的溫州,集聚的人才必將如點點螢火匯聚成閃亮的星河,照亮東方。
  • 溫州突破④從蔡家5博士到人才接力 解群英匯聚之秘
    為了說服李宋來溫,胡如意當了回「劉備」,以三顧茅廬的誠意極力邀請,沒想到這事,也竟成了。依託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計劃,李宋能夠在溫安心地幹一番事業,竟成環保也以最低的成本喜獲「千裡馬」。胡如意算了一筆帳,李宋一年待在溫州8個月,公司每年只需要負擔他來回機票錢,再加上在溫食宿等基本費用,相當於一年花不到20萬元,就擁有了重量級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