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中國人都對其情有獨鍾。特別是物理、文學、醫學等含金量大的獎項,人們一直認為它是當今世界最高的榮譽。像楊振寧、李政道等人都是諾貝爾取得者,他們都是我們華人及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另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卻在晚年坦言自己後悔來到美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提起崔琦這個人,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他的名氣既比不上首個華裔諾貝爾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也比不上近年來的莫言和屠呦呦。崔琦是第六位華裔諾貝爾獎的得主,他是在1998年,因其發現並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而獲得此項最高榮譽的。但到了崔琦晚年的時候,他對來美國求學這一選擇,卻表示後悔的態度。
天縱奇才的農村少年
崔琦並非出身名門望族,充其量來說,只是個鄉下土財主,他母親王雙賢所在的王家,是在當地有幾百畝土地的地主,屬於典型的大戶人家。但是崔琦外公卻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名,剝奪了她的學習權利。由此可見,王家在當時算是一個充滿封建氣息濃厚的舊社會家庭。
崔琦出生於1939年,當時父母已經四十多歲,另外他還有三個姐姐。父母雖然對這個小兒子十分喜愛,但是卻沒有過分的嬌慣他,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和家人一起下地幹農活了。崔琦從小就聰明過人,按農村的話來說就是「文曲星下凡」,天生的讀書坯子,尤其在數學上的天分異於常人。在上小學的時候,正趕上土改,他就幫助村幹部進行分地。農村的地,不一定全是方方正正的,還有很多三角形、菱形、梯形以及一些不規則的地塊,但是在崔琦看來,這些都是極其簡單的,甚至連村裡的老會計都自嘆不如。
崔琦的天賦,遠近聞名,可惜當地的教育條件有限,連個像樣的中學也沒有,崔琦的父母不甘心自己的天才兒子埋沒在農村,於是就通過層層關係給崔琦找到了一個求學的機會。於是在1951年,12歲的崔琦告別父母,開始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很多年後,已經功成名就的崔琦,談起自己的母親,充滿了發自內心的尊重,在他的印象中,母親王雙賢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卻很有見識,不僅從小培養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並且對他的文化教育從沒有鬆懈過。
與父母一別即成永別
崔琦從沒有想過,自己一走就是63年之久。離開時只是個12歲的孩子,歸來時已經白髮蒼蒼,而自己的父母雙親已化為一捧黃土。崔琦還記得自己臨行前幾天,母親不分晝夜地為自己縫被褥、做衣服,在油燈下一針一線的忙碌;崔琦無法忘記父母臨別時的眼神,那句「努力讀書,才能出人頭地」成為他親耳今生聽到的父母最後的叮囑。
1951年秋,12歲的崔琦來到了香港,作為一個還沒有長大的孩子,從中原大地來到這麼一個陌生的環境,再加上語言的不通,環境氣候都不適應,崔琦一度想放棄學業,回到父母的身邊,但是母親的回信卻極其堅決:「不要想家,努力讀書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最終,聰慧的崔琦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適應了環境,還拿到了全額獎學金,最終完成了學業。
1958年,在崔琦十九歲的時候,迎來了自己的命運轉折,赴美國留學,就讀於常春藤名校奧古斯塔納學院。這時的崔琦不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孩子,多年來獨身在外求學的生涯,造就了他獨立的性格,自幼聰慧的他,愛好也十分廣泛,無論物理、化學、生物、外語還是音樂和體育,他都多有涉獵,幾乎是個天才;在當時美國求學的崔琦,簡直稱得上是如魚得水。他從奧古斯塔納學院畢業後,考上了芝加哥大學研究生,並直接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次年進入了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
獲獎諾貝爾,功成名就
在電子領域研究的幾年裡,崔琦學術影響越來越大,在長期的研究中,他的電子量子的發現,為量子物理學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終於在1998年10月13日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以外,崔琦還多次獲得了美國國家級的各種獎項。
崔琦也成了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第六位華裔,雖然有很多人對崔琦的美國國籍多有詬病,但是崔琦只是在中國出生,在農村上了小學,他中學以及以後教育都是在香港和歐美國家完成,有些狹義的愛國者,卻認為他吃裡爬外,這就有些不可理喻了。崔琦只是一個單純的學者,他從不涉及什麼政治,再說他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天資外,全是歐美教育的成果,如果當時留在中國,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罷了。
再說科學無國家,崔琦在物理學上取得的成就,不是屬於美國的,而是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我們當然應該讚揚錢學森那些在美國學成之後堅決回國的科學家,但是錢學森先生他們學的是應用物理學,而像楊振寧、崔琦這些人研究的卻是理論物理,他們的研究領域在當時的情況下,並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並且對比中美兩國的科研條件,崔琦如果回到中國是如何也獲得不了諾貝爾獎的,何況晚年的崔琦也回到了中國,並為祖國的科技做出了很多貢獻。
子欲養而親不待,後悔當初的選擇
崔琦雖然身居海外,但是卻一直在關注著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他就一直和中國科學界人士進行遠程交流,還被聘為香港大學榮譽博士,並當選為香港科學院的創院院士並且成為了中科院榮譽教授,甚至在2000年,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9年崔琦接受了著名媒體人楊瀾的採訪,在這次採訪中我們得知了崔琦一直不願回國的原因,在1958年,崔琦去了美國後,他的父親在接下來的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隨後在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他的母親因為出身成分問題,以及他這麼一個在美國讀書的兒子,受到了殘酷的政治迫害,還被冠上了「裡通外國」的罪名,不久在貧病交加中,鬱鬱而終。
那是崔琦最黑暗的日子,他如果在那時是回國的話,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極有可能有牢獄之災,再說雙親已亡,父母不在,他何必要回到那個傷心之地呢?從此,幾十年裡他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但是在他的記憶深處,卻永遠定格正在自己小時候與父母姐姐們溫馨相處的日子,父母永遠活在他的心裡。崔琦害怕自己一旦回到了家鄉,面對破敗的老屋,埋葬父母的荒冢,他的夢裡那所有那些溫馨的畫面,就會蕩然無存,不如一直留在異鄉,讓故鄉的一切都化作年少時的夢吧。
有句老話叫「狐死首丘」,中國人都講究落葉歸根,在2014年的時候,75歲的崔琦帶著自己的夫人、女兒、女婿、外孫,回到了那個闊別63年之久的故鄉。走的是時候還是一個單純幼稚的青蔥少年,歸來時已是滿鬢風霜、年逾古稀的老人,命運的捉弄,再次踏入家鄉的土地是,崔琦如同一個無助的孩子,淚如雨下。可惜再也回不到當初,歸來已不是少年。
在楊瀾的參訪中,曾不止一次地問崔琦,如果沒有父母堅持讓他去香港讀書,他的命運又會如何?崔琦卻說道,作為家中的獨子,如果他可以留在家安安分分地做一個農民,他的父母也許不會那麼悲慘的死去。
結語:
崔琦這幾十年來,一直活在內疚當中,他認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做兒子的責任,如果不是身在美國,而是留在父母身邊,父親也許不會餓死,在母親最困難的時候,如果有他在,母親也許會有一個輕鬆愉快的晚年。可惜時光不能倒流,崔琦這樣一個可以載入史冊,光耀千古的科學家,他的夢想卻只是做一個普通的農民。
有的人追求平淡安樂,有些人追求功名利祿,但是人的一生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遺憾,對崔琦來說,諾貝爾獎也罷,社會地位也罷,都無法彌補他心裡的痛,對整個社會來說,多了一個叫崔琦的科學家是幸運的。因為一個科學家遠遠比一個農民對社會更有價值,但是對崔琦而言,什麼都比不上陪在父母身邊,陪他們一起到老。不知對此,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