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走進來,也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去。全世界的資源正在進行第二輪的大分配,但是在這種大分配的過程中,雖然創造了很多奇蹟,卻也引發了很多人的問題。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都奉行著「父母在,不遠遊」的講究,而且還有家國倫理的約束。因此一直到現在,我們對於華人華僑等問題還是看不透,所以對於一些華人科學家,他們的成就和他們的榮譽,我們還是有些嫉妒。但其實這些事情的背後不僅僅只有狹隘的民族情緒,還有更多的講究。
例如今天我們要聊到的科學院士崔琦,他就是一個華人科學家,並且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不過他在晚年的時候卻後悔了,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科學的邊界又在哪呢?
崔琦院士出生於1939年河南的農村,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裡,中國其實很缺乏科學家,特別是在農村家庭裡面要走出一個科學家,可實在是太難。
更加奇妙的是,崔琦還是一個老來得子的特例,其父母是在40多歲的時候才生下了他,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經有了三個姐姐。或許是上天的饋贈,又或許是真的文曲星下凡,他一出生以後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數學能力。
早些年,他的母親受到中國人傳統道德的約束,不能接觸太多的識字和文學內容,所以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自己兒子身上。因此,崔院士一出生,立刻得到了母親的全面照顧,而且很早的時候就接觸了數學,還有文字。
一接觸這些東西,他的大腦裡面的某種細胞就似乎被開發了出來,對於所有的數字,他都有著極為強悍的接受能力,而且還經常性的舉一反三。
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他在和父母一起下田種地的時候,經常性的能夠合理的規劃出耕作方式方法,而且無論是多麼複雜的農田,只需要量出邊長就能得出面積。
在村裡面曾經還有人調戲他,讓他去測量一個旗杆農田的面積,結果他只是簡簡單計算了一下,立刻得出的面積數據,一下子驚訝四座。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狀元郎」,即使他只是生活在農村。
不過相比較於他本人的數學才華,他得到了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來自於母親的約束。在前面的時候我們就說了,崔院士的母親是一個很有期望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她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所以她把一切都培養在了兒子身上。
她教育兒子要落生於實際,要勤勞工作,汗水和思維同樣都是人生中重要的積累。在那段歲月裡面,母親培養她擁有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性格,而且還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
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之下,再加上他本人的天才能力,很快崔琦就得到了關注,並且走上了屬於自己的道路,而那時候他還只有12歲。
在1951年的時候,崔琦走出農村,進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不得不說當時是一個非常有榮譽的事情,而且他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平臺。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完成了學業,並且獲得了驚人的成績。
隨後在1958年的時候,他又勇敢的提出了留學的計劃,並且就讀於伊利諾州奧古斯塔納學院。
在留學期間,崔琦各門各科都學得非常好,堪稱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以至於學生老師都評價他是一個優秀的男子。
在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以後,很快又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並且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當時他還只是28歲,但已經在諾貝爾實驗室開始做研究了。
緊接著他又獨立自主,一方面搞研究,一方面積累知識。在1984年的時候,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他的天才之路已經不可阻擋。
此後,崔琦又開始研究遜電子的狀態,為電子量子的突破作出了巨大貢獻,並且為現代物理學很多分支理論做出了補充與完善。正因為如此,他在1998年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這是每一位科學家一生中的最高成就,全身的努力,天才的證明,還有未來的榮譽都在這一刻爆發開來。
不僅如此,很快美國方面也給予了他認可,給了他美國富蘭克林物理學獎。到當時為止,崔琦教授已經是第6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可謂是榮譽加身。
按理來說,崔琦教授已經獲得了所有想要的一切,他應該非常慶幸自己取得的成就。但事實上,在人們採訪他,並且讓他講述自己的榮譽的時候,他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因為在當時崔琦教授受到了很多的質疑,一方面就是大家覺得,他不是中國科學家,並且頗有賣國賊的嫌疑。另一方面就是,當時他本人對於美國似乎並不是有太強烈的歸屬感,甚至還多次思念祖國。
所以,崔琦教授在當時否認了記者對於他的提問,他認為一生中的榮譽不是獲得諾貝爾獎,甚至他還想要回到國家,甚至他還否認了當年自己的選擇。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難道諾貝爾獎不是他的榮譽嗎?難道說他錯過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嗎?事實上還真是這樣。
根據崔琦教授的回憶,他覺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對於母親的遺憾。別看當時崔琦教授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但他其實一生中最為遺憾的就是父母,最掛念的也是他們。
在崔琦教授留學外國期間,他的父親很快因為3年自然災害期間活活餓死了,而且他的母親,隨後又因為各種質疑,甚至還遭到了所謂裡通外國的罪名,所以很快也憂鬱而終。雖然他在國外成就斐然,但是兩位至親居然慘死,這讓他的人生永遠留下了遺憾。
回顧當年他去香港讀書期間,他不止一次提出要退學回家,因為他感覺在外面根本就是一個孤兒。但是,他母親時時刻刻打電話安撫他,並且幫助他樹立信心,這才有了後來他一步步走出來的諾貝爾獎之路。所以回首自己的人生,崔琦教授覺得所有的榮譽都比不過母親的安慰,比不過父親的陪伴。
甚至崔琦教授還提出,如果可以的話,他只想做一個普通的農民,甚至大字都不識一個也沒有問題。因為只要自己留在家裡面,父親未必會餓死,而且母親也不會憂鬱而死。如果用這一切來換取榮譽,那麼他寧願全部丟掉,回到最開始的狀態。
不得不說,崔琦教授的觀點引起了大家的深思。
看完崔琦教授的人生,我們或許對於留學生還有華人的概念,應該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年輕的時候我們都追求著更高的境界,追求著更大的榮譽。所以才會有很多的中國人從美國走到國外,並且開枝散葉。
但其實只要是中國人,骨子裡面就烙印上了一種親情和血濃於水的印記。所以,越是在年老的時候,越是在功成名就的時候,我們越是懷念曾經的根。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華人會思念家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華人在戰爭開打的時候,甚至在新中國搞建設的時候,大量的人力物力回國支持。這一切都奠定了一個基礎,那就是中國的華人永遠不會忘本。因為這就好像是風箏一樣,所有的線都在祖國手中,這種線不是強制的,而是一種烙印於基因之上的東西。
至於說很多人質疑華人是否背叛祖國,其實仔細看一下抗戰時期華人的表現就可以理解,華人不僅捐錢,而且回國捐命,當年抗戰時期的運輸車隊,都是由這些華人撐起來的。而且在日本在東南亞地區展開大屠殺的時候,就是因為華人給中國捐錢而導致的。
所以,大家對於華人和華人科學家的態度,還是要改變一下,正如崔琦教授的人生一樣,他們離家萬裡,但卻對於祖國依舊心心念念,這或許也是一種中國特色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