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曾經說:「所謂愛國心,是指你身為這個國家的國民,對於這個國家,應當比對其他一切的國家感情更深厚。」
現實世界的個人都是與國家緊密相連的,國家安定賦予個人生活安寧,個人的崇高榮譽也賦予了國家榮譽。人們的一生為了國家傾盡所有,總有一些人,身如飄萍,卻始終對故土魂牽夢繞。
作為世界上第六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贏得了世界矚目。12歲從河南農村走向中國,走向世界,崔琦的人生也是逆襲典範。
後來的崔琦成為了美籍華裔,卻在晚年之後悔恨不已,他的人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故?
白手起家
崔琦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天之驕子,恰恰相反,他似乎是被上帝遺落在角落中的孩子。1939年,崔琦出生於河南省的農村,崔琦的父母皆是老來得子,因此崔琦也備受寵愛。
儘管父母對崔琦十分看重,但是他們卻從不喪失原則,學習、勞作、做人準則……崔琦接受的教育甚至比同齡的孩子還要嚴格。
崔琦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數學尤其突出。土地改革的時候,崔琦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迅速算出土地面積,眾人皆已為奇。
不幸的是,崔琦所在的地區教育水平極低,完成小學學業之後,崔琦就輟學在家。因為出身農村,崔琦也投身于田間勞作。
他曾經跟農民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兢兢業業地澆水、施肥。小時候的經歷鍛鍊了崔琦的堅強意志,也正是那些時光讓崔琦堅定了走出農村的信念,外面世界風景獨好,崔琦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
走出農村,走向世界
1951年,在家人的多方努力之下,崔琦獲得了去外地讀書的機會。彼時崔琦的家庭並不富裕,崔琦的母親幾乎傾盡全力為他打點好行囊。「你要記得,出去必須努力讀書,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個好前途……」母親如是說。
同年,崔琦進入香港中學讀書。從河南到香港,從農村到大城市,崔琦經歷了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
孤身一人來到完全陌生的環境,崔琦曾經因為難以適應產生了回農村的想法。萬幸崔琦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堅持下來,縱使在群英薈萃的培正中學,崔琦依舊耀眼。
1958年,崔琦來到美國留學,在美國同學看來,崔琦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他的物理、化學、數學的學科水平無人能及,與此同時,他的課餘生活也十分豐富,唱歌、籃球,崔琦所到之處一片迷妹追隨尖叫。
不久之後,崔琦憑藉著優異的成績進入了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28歲的時候,崔琦進入了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崔琦在物理學界嶄露頭角,他的眾多研究結果引起了巨大的轟動。1984年,崔琦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眾多獎項與榮譽隨之而來。
崔琦是物理領域著名的瘋子,他曾經為了一個數據將自己關在實驗室之中不眠不休,也曾經在一個實驗中大悲大喜。
經過多年的努力,崔琦發現了電子量子,整個物理學界為之喝彩。1998年,崔琦憑此成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悔不當初
於中國而言,這樣的獎項是極大的榮譽,然而當人們深入了解崔琦的時候卻發現,彼時的崔琦已經是美國國籍。一時之間,崔琦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大多數的人看來,中國大地養育了崔琦,他改變國籍的行為忘了自己的本分,眾人甚至用白眼狼這樣的詞彙去形容一個剛剛獲獎的諾貝爾獎得主。
事實似乎真的像人們想像的一般,自1958年離開中國開始,崔琦再也沒有踏上故鄉的土地。2014年,崔琦終於回到了中國,那時候的他卻已經是滿頭白髮。
異鄉漂泊63年,崔琦終於回家了。看到記憶中的家鄉的時候,崔琦眼淚洶湧,63年的時光足以改變眾多事情,然而崔琦始終是那個追夢的中國少年。
回國之後,崔琦作為精英接受了訪談類節目的採訪,主持人問到:「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這一次,崔琦沒有絲毫的猶豫:我寧願當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顯而易見,出走美國半生,崔琦後悔不已。美國榮獲諾貝爾獎,崔琦的人生原本十分輝煌,然而晚年的他再一次回到故土,感慨良多。身為局外人的反對者,又為什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譴責他們呢?
首先,現實世界盤根錯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中國有一句古話:近鄉情更怯,意思就是越臨近故鄉,人們的情潮越是洶湧。
人們譴責崔琦不回國的行為,卻鮮少有人想要探尋其中的真相。1958年,中國迎來了大饑荒,崔琦的父母都在這場災難之中被餓死。
在美國聽聞父母去世的消息的崔琦悲痛欲絕,他難以接受,也始終沒有勇氣踏上故土。如果未曾踏足,父母或許一直在。
其次,任何人都不能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孟子曾經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在眾多人看來,曾經的鄧稼先、錢學森等人也留學美國,然而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地歷經重重困難回歸祖國。同樣是社會精英,同樣是中國人,他們能夠放下所有,崔琦為什麼不能?
對於崔琦來說,這樣的道德武器太過無釐頭,孤身一人漂泊美國,崔琦經歷的太多事情人們無法想像,沒有經歷他經歷的困難,局外人又有怎樣的理由譴責這位物理學家呢?
最後,任何情況下人們都應該保持理智,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人們譴責崔琦的最主要原因不過是認為他沒有為中國做貢獻,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2000年,崔琦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縱使身處美國,崔琦卻依舊牽掛著中國的科學事業。他通過網絡對中國的科學家進行遠程指導,對中國的科學事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科院教授、香港科學院的院士,崔琦從未遠離中國,從未遠離中國的未來。拜倫曾經說:「連祖國都不愛的人,是什麼也不會愛的。」故土情懷,那是每個中華兒女的魂牽夢繞,崔琦如此,千千萬萬中華兒女亦是如此。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