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崔琦為何不願回祖籍地?

2021-01-19 鄭州雪茄吧

47歲的崔明安是崔琦的堂侄。他現在是崔琦舊居的守門人。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

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前面是「崔琦教授事跡展覽館」,館後還闢出一小片花園。展館內除了以四個展區、用圖片與文字呈現崔琦事跡和舊居重建經過外,還在櫥櫃內放置了「崔琦教授少年時期曾經用過的油燈」等物———實際上崔琦用過的油燈早已無處可尋。

諾獎得主,成為河南寶豐的榮耀。寶豐縣領導曾先後兩次赴京,與來訪的崔琦教授面談,希望他回家鄉看看。崔琦一直推脫。

諾獎得主崔琦

「他雖然沒有詳細說,但我感覺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為那裡是傷心地。他父親大躍進期間是在那裡餓死的。他對外的說法是:父母永遠在我的心中,回不回去不重要,不在於形式。」崔琦的外甥王達人對記者說。

富農之子

崔明安的父親崔高祥,生於1936年,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被抓壯丁,失去消息;在1942年的大災中,母親又去世了。他開始以討飯為生,後來住在親伯父崔長生家一起生活。

崔長生是崔琦的父親。據崔高祥介紹,他和崔琦同歲,但崔琦比他生日靠前,他叫崔琦哥哥。

這牽涉到崔琦的生年爭議。據崔琦展館介紹,他生於1939年。這也是崔琦對外的通行說法。生於1933年的範莊小學校長金克敬說,曾經有北京記者在範莊採訪後,就年齡問過崔琦,崔琦落淚說記不清了。

一種可能性是,崔琦1951年離開內地去香港時,將年齡從15歲改為12歲。

在去香港之前,崔琦的家庭面臨新政的衝擊,他已經中斷了學業。

據展館說明,崔琦的父親崔長生以種地養家,母親王雙賢出身書香門第但識字不多。崔琦的三個舅舅王治軍、王治安和王治環,均是當地精英,其中王治軍1906年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王治安曾任寶豐縣教育會會長;王治環為河南省教育廳督學。

「剛解放時範莊大概有300戶人家,有2戶被定為地主,4戶被定為富農。」崔高祥回憶,崔琦家裡養有一頭驢,崔父種地之餘,還趕著驢子去寶豐縣城買煤,走村串戶去賣。煤馱在驢身上,崔父自己也背上七八十斤。崔琦家土地不多,後來他的舅舅又幫忙置了一些,解放時被定為富農,平分了土地。

「在範莊,批鬥時用棒子、石頭,有這種情況。但沒有那麼嚴重。崔琦家一生都勞動,只是土地比別人多大約十多畝,有部分租給別人種。土改時,土地給分了,他舅家送的一些衣服首飾也給分了。」金克敬說,解放時崔琦家共三間房,其中一間坍塌,一直沒修繕。他家並不是很富裕,也沒有「嚴重剝削」,崔父是老實人,不是「惡霸」,沒有壓迫人,所以土改時沒有專門針對他的批鬥,只是在地主富農統一的批鬥大會上亮相。

按金克敬的說法,土改時崔琦家的家財,都是主動上繳,並非農會抄家沒收。網上有文章說,當其父親僅有的一件長袍被沒收時,崔琦跪地哀求,但毫無效果。當時也在現場的崔高祥欲言又止,不願證實此事。

離鄉赴港

金克敬家距離崔琦家只有幾十米的距離,兩人小學時在一個學校就讀,後來金克敬去了縣城唯一的中學讀初中。崔琦則於1949年前後從高皇廟小學畢業,輟學在家,一邊幫助父母幹農活,一邊在附近小學當代課教師。

「崔琦在他舅舅家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讀書。回來後沒有再上學,但學校打鐘、吹哨他都能聽見,沒事時他就坐在教室門外的土墩上,聽老師講課。有時老師提問,全班同學答不上來,老師就叫崔琦回答。他還曾到教室裡黑板上演算試題,能說出個所以然。」金克敬說。

崔琦的高智商,在年少時即有體現。金克敬和崔高祥在接受採訪時都回憶起這樣一件事:土改時有一次丈量土地,兩個識字少的老人不太會算術,叫他幫忙。老人每量完一個數字,就知會他一聲,他也不記帳,只在一邊和小朋友玩遊戲,土地量完後他算出的結果準確無誤。

土改時金克敬的家庭成分是貧農,他記得以前崔琦家有時燒紅薯還給他吃。但他在高小畢業後,去縣城讀完了初中,「帶著玉米、柴火,自己做飯,學費很少,吃住都在學校。」為何崔琦卻中斷了學業?金克敬說,這和崔琦的富農家庭成分無關,但具體原因不詳。

崔琦的二姐黃崔珂1999年在《舍弟崔琦往事》一文中回憶說:「1950年,村中進行土地改革。有一次,因為父親說話不慎得罪了『上層』乃加之以罪,遂召集群眾進行批鬥。他(崔琦)聞訊,雖是童子之年,卻不顧一切後果,憤然代父出現於鬥爭會上,為父申辯。一切迎刃而解,使父親免受批鬥之辱。此事後,母親為兒子前途做長久計劃,最後做出痛苦決定,讓愛兒獨自遠赴異鄉,至北京再轉至香港與吾會合(時我家已於1949年到香港)。」

崔琦有4個姐姐,其中4姐在十二三歲時夭折。剛解放時,二姐、三姐去了香港,大姐(王達人的母親)則在北京工作。

王達人說,為了兒子的長遠前途,1951年崔母王雙賢決定讓崔琦投靠香港的兩個姐姐以完成學業。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兒子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別,竟是永訣。

金克敬回憶,崔琦走之前,沒有告訴其他朋友,唯獨知會了他。那天清早,金克敬陪同崔父崔母將背著小包袱的他送到村口大路上,崔琦落了眼淚。

父母之死

崔琦從河南寶豐縣去了北京,在大姐家裡沒住多久,就去了香港。「主要是來北京辦出境證件,在河南辦不了。那時剛解放,估計去香港還比較容易。」王達人說。

他去香港後,一直到「文革」前,崔琦的大姐也時或與其通信。「一般一年一兩封左右,我舅舅(崔琦)寫得少,一般是我二姨、三姨寫,他有時附帶著寫一下近況。」王達人說,這些信並沒有留存下來。

王達人介紹,崔琦到香港後,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語言關,一要學說廣東話,二要學習英文。他的三姐便讓他先在荃灣小學重讀六年級。剛開始時,因為語言交流困難及生活拮据等原因,崔琦異常孤獨、苦悶,強烈思念在家鄉的父母親,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母親收到信後,通過別人告訴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才是對父母親最大的安慰。漸漸地崔琦的一顆浮動的心才平靜下來。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崔琦考上了香港培正中學,在那裡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而在家鄉,他的父母親則因境外的這些親戚關係,而遇到一些麻煩。但崔高祥和王達人均表示,這個影響並不大。

1958年,大躍進開始,崔琦的父親崔長生受到一次批鬥。「那時不論理嘛,個人家的鍋碗瓢盆都沒收了,因為他是富農,就訛他,向他要錢。他哪有錢給?好幾個晚上都批鬥他。沒有吊起來,但拿棍子打他打得可狠。」已經在一兩年前分開單過的崔高祥說,他當時外出淘鐵砂去了,並沒有親眼見到。

第二年,崔長生去世。「1959年,莊上死的人不少,吃不好又得病。倒不是一點吃的都沒有,但野菜、紅薯幹、樹葉都吃光了,麥稈都磨成末,說是當澱粉吃。」金克敬說。

在大饑荒的年代,崔琦的母親被接到大女兒北京家中。「姥姥是我姥爺去世後接過來的,說我姥爺餓死了,在河南老家吃樹皮草根,一點糧食都沒有。」那個時候,王達人小學快畢業了,對此有記憶。

崔母在北京住了幾年,又回到了寶豐範莊。「文革」很快開始了。有一段,崔母又去了北京,直到病重返回範莊,那是1968年。

崔高祥回憶,當時王達人的母親捎話給他,讓他找個架子車把自己病重的母親拉回來。他沒有去,「因為形勢不允許」,後來王達人母親在縣城裡僱了輛車。崔高祥晚年為此良心不安,覺得對不住崔母。崔母回來後不久就去世了。

網上有文章稱,崔母去世後,大女兒「處理喪事,哭著磕頭,遍求鄰裡,卻連一把鐵鍬也借不到。」崔高祥稱這不是事實,當時有鄰居幫忙處理喪事。

崔琦第一次回內地是在上世紀80年代。1998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名聲大噪。有一次,楊瀾在採訪中問他:「你12歲那年如果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麼樣?」崔琦回答:「如果我不出來……我父母就不會死。」他後悔得流下了眼淚。

2003年,寶豐縣重建了崔琦故居,並專門闢了一個展覽館,但迄今沒有等到主人歸來。寶豐縣委黨組成員郜現營說,他2012年專程去北京大學拜訪在此開講座的崔琦,邀他回家鄉看看,崔琦說2013年退休後一定回來。在此之前,崔琦在家鄉捐款建了一座希望小學。

在與郜現營等人的交談中,崔琦絕口不提童年的苦難,只講了一些記憶中美好而有趣的片段。

後記

在上文發表後不久,闊別家鄉63年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二女兒、兩個外孫女等回到老家河南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省親。

少小離家老大回,時光隔斷的,不僅是對故鄉的熟稔,親情的熾烈。不知崔琦內心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為何不願回河南故鄉
    —— 崔琦外甥王達人如果我不出來……我父母就不會死。—— 崔琦47歲的崔明安是崔琦的堂侄。他現在是崔琦舊居的守門人。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死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餓死
    —— 崔琦外甥王達人     47歲的崔明安是崔琦的堂侄。他現在是崔琦舊居的守門人。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痛哭!
    母親去世時,崔琦姐姐欲借一把鐵鍬埋葬母親,磕頭下跪求遍全村卻無一人肯借。姐姐崔穎合葬完父母,因過分悲傷,積勞成疾,不久也去世了。1998年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當地政府建起了崔琦故居,並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深入去關注,就像是要對歷史的審視。崔琦的經歷是個悲劇,他如今面對自己的成就,看得淡泊,他更願意看到這個世界和平美滿。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記者 朱琨 王燦 文 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核心提示 | 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22日晚從西安飛來,崔琦與太太馬不停蹄,把遊子回鄉的行程「密密織」。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一聲痛哭!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乖巧聰慧,家裡儘管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老實巴交的農民,但也設法送他上學。1949年小學畢業後,由於方圓幾十裡沒有中學,崔琦不得不輟學在家務農。1951年,有個機會可以讓他出外讀書,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崔琦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發布日期:2013-10-25     核心提示: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
  •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出的崔琦,到美國獲得諾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中國人獲得諾獎的卻很少,不過算上全世界的華人,也就是算上外籍華人的話,也不算太少了,而且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比如楊振寧(2015年由美籍改回中國籍)、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高坤等,今天要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2歲從河南農村老家走出的崔琦,到美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 農家走出的諾獎獲得者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農家裡走出的諾獎獲得者1939年出生於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的崔琦,家庭環境並不盡如人意。儘管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卻也有著廣闊的眼界。在家庭比較貧窮的情況下,母親設法將聰慧懂事的崔琦送進學堂。
  • 諾貝爾獎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崔琦-傷心的故鄉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 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崔琦表示自己不願回家的原因:父母永遠活在我心中,形式並不重要
    在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進行採訪後,楊瀾深刻感受到了他心底的悔恨與悲苦。或許對於一些看透生命本質的人來說,世俗打造的枷鎖、牢籠並不能圈養住自身的信念。當楊瀾詢問道:"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崔琦毫不猶豫地回答著。
  • 諾獎得主崔琦63年後回河南老家 談兒時往事(圖)
    崔琦希望小學位於範莊村內,是崔琦2007年6月捐資35萬元建起的。在二年級和一年級教室,正在上課的學生們齊聲向崔琦問好:「崔爺爺好,崔爺爺辛苦了!」崔琦笑著回應:「小朋友們好,謝謝你們!」崔琦的外孫女Stella在黑板上寫下英文單詞「hello」向大家問好,並畫了笑臉和心形圖案。  隨後,崔琦和家人來到崔琦舊居和崔琦事跡展廳,在展廳,崔琦與村民崔振遠談起兒時的一些往事。
  • 美籍華人、諾獎獲得者崔琦回河南故裡省親(圖)
    4月21日至22日,闊別家鄉63年的美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老家河南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省親。
  • 12歲出河南農村,在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晚年因何後悔?
    本來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形容永遠也不會聯繫在一起,直到1998年,崔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那年的物理學獎。崔琦是誰?他是第六位得到了諾貝爾獎項的華裔,雖然他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我們對他知道的是甚至又少。今天就帶大家來走進這個諾獎得主的一生:七分得意,三分失意。
  • 12歲走出河南農村,在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晚年因何後悔?
    本來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形容永遠也不會聯繫在一起,直到1998年,崔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那年的物理學獎。崔琦是誰?他是第六位得到了諾貝爾獎項的華裔,雖然他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我們對他知道的是甚至又少。今天就帶大家來走進這個諾獎得主的一生:七分得意,三分失意。崔琦出生於1939年,河南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家裡有四個孩子,前有三個姐姐。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12歲出河南農村,在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晚年因何後悔?
    本來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形容永遠也不會聯繫在一起,直到1998年,崔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那年的物理學獎。崔琦是誰?他是第六位得到了諾貝爾獎項的華裔,雖然他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我們對他知道的是甚至又少。今天就帶大家來走進這個諾獎得主的一生:七分得意,三分失意。崔琦出生於1939年,河南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家裡有四個孩子,前有三個姐姐。
  • 崔琦,傷心的故鄉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前面是「崔琦教授事跡展覽館」,館後還闢出一小片花園。
  • 河南籍諾貝爾獎得主崔琦:我寧願留在家鄉做一輩子農民,奉養父母!
    崔琦,美籍華裔科學家,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美華裔諾獎獲得者崔琦時隔62年重返河南故土(圖)
    美華裔諾獎獲得者崔琦時隔62年重返河南故土(圖) >  與大學生交流:要有所成就,不要迎合社會,要遵從自己內心  10月23日,闊別家鄉62年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重返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