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託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作出的重大貢獻。這一年崔琦59歲,他成為第六位榮膺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崔琦(左)在諾貝爾獎頒獎禮上
1939年2月28日,崔琦出生在距河南寶豐縣城10公裡左右的肖旗鄉範莊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崔琦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有三個姐姐。父母從來不嬌慣崔琦,他們認定人必須能吃苦、愛勞動才行,否則長大就會一事無成。崔琦稍大一點就幫家裡幹活,農忙時他幫父親在田裡施肥、鋤地、澆水;農閒時給家裡的牛、毛驢割草。崔琦外出求學臨別時,母親沒什麼貴重的東西給崔琦,只給他幾雙自己做的鞋襪及一些日常用品。誰也沒想到,這一去,竟是崔琦和父母親的永別。
1958年,父親開始患病,臥床不起,母親為了不影響崔琦的學業,沒有把這事告訴他,直到1959年夏父親去世她也沒透露一點兒消息。在這之後的九年間,母親不管自己受多大的罪,甚至住茅草庵,都沒有告訴在美國的崔琦,惟恐影響崔琦的學業。她通過別人轉告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漸漸地崔琦一顆浮動的心才安定下來。1968年,母親離開了人世,當時只有崔琦的大姐一人守在她身邊。
成名後的崔琦在被問及「如果當年你母親不堅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會怎樣呢?」的問題時,一時熱淚盈眶,他後悔自己沒能一直留在父母身邊。在榮譽與情愛之間,崔琦選擇了後者,沒能為父母盡孝,成了崔琦一生的遺憾。
寶豐縣崔琦舊居
1952年,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崔琦考上了負有盛名的香港培正中學。功夫不負有心人,崔琦在培正中學的6年時間裡,學習成績名列全年級160多位同學的前茅,每年都獲得了獎學金。1957年夏,崔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中學學業。翌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斯州奧古斯塔納學院的全額獎學金,赴美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1961年崔琦從學院畢業後,選擇了芝加哥大學作為自己的下一個人生階梯,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芝加哥大學的畢業生。在芝加哥大學崔琦榮幸地成為史達克教授的弟子。史達克教授風趣的教學以及物理本身廣博的奧妙,使崔琦對物理學著了迷,從此他在這個廣闊的領域裡一直孜孜不倦地耕耘。
1967年,崔琦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68年至1982年任美國貝爾實驗室技術部研究員。1982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84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巴克利獎。1998年,獲美國班傑明•富蘭克林物理獎。
1982年崔琦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時候就發現了「分數量子的霍爾效應」,但是直到199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才肯定了崔琦的貢獻,向他頒發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此崔琦並沒有特別的感慨,他引用了一句中國的老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他強調年輕人像他這樣做研究的,一方面要獨立思考,另一方面還需要腳踏實地。也許正是這樣的心態和理念,讓崔琦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國河南農村娃,而成為全球華人的驕傲。
崔琦、崔琦夫人琳達(左一)和兩個女兒
1979年盛夏,闊別家鄉整整28年的崔琦應中國科學院的邀請第一次回到了祖國。 他看到了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的希望,看到了百業已顯露出勃勃生機。 從此,崔琦每隔三五年都回祖國一趟。他詳盡介紹國際上物理學的最新研究熱點,建議中國開展二維電子系統物理和低維量子體系物理的研究,並積極推動《中美原子、分子和凝聚態物理研究合作備忘錄計劃》的實施。
獲得諾貝爾獎後,崔琦回來的就更勤了。2003年11月,崔琦愉快地接受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講座教授」的榮譽稱號,並商定設立「崔琦講座」,即每年由崔琦負責在世界範圍內邀請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或世界一流的物理學家在物理所進行短期訪問和學術交流,同時對物理所的研究工作進行指導和評估。
2006年5月,崔琦實驗室在北京正式成立,崔琦擔任名譽主任,指導實驗室的發展。
2007年4月,崔琦捐獻35萬元人民幣,在家鄉範莊建立一所希望小學。當地縣政府決定,將學校命名為「崔琦希望小學」,授予崔琦為該校永久「名譽校長」。希望小學開學前夕,崔琦及其家人又捐增了50多臺電腦和一架鋼琴。
2008年9月中旬,崔琦應邀再次回國進行學術巡講。15日,也就是中秋節的第二天,69歲的崔琦57年來第一次與家鄉人在北京相見。大家圍坐一起,同操寶豐鄉音,毫無拘束地懷舊戀故,暢談鄉情。聽到家鄉的人們敘說著30年改革開放給農民帶來的富足、興旺,崔琦頻頻點頭,還不時用英語跟旁邊坐著的妻子琳達解釋幾句。聽說希望小學落成後,附近村子有300多名小學生就讀時,崔琦十分高興,欣然為小學題寫校名。面對家鄉父老的盛情邀請,崔琦允諾下次回國一定抽時間回家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