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娃研究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20-11-23 騰訊網

我真是越來越佩服清華大學某位科技「牛人」,就像馬路邊撿到美國蘋果手機一樣發出「喵叫聲」,本來堅守3分鐘態度的我,看到這牛人,決定多堅持30分鐘,好的東西必須分享,要不然對不住天下的兄弟姐妹們。

40年河東,40年河西

40年前的中國科技遇到難題,高端核心技術只有美國科技掌控,我們堅持把科技產業鏈做成極致,還做到全球智造第一,難怪美國要封鎖華為。

40年後的中國科技被「山東農村娃」研究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技術超越國際一流水平,只有中國人掌握核心技術,美國物理學家為之震撼,不敢相信中國人僅用1500多個夜晚攻克量子技術!

從農村跑到國際物理震撼的薛其坤在小時候沒有優越學習環境,他爸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農民,生活來源靠著務農,父母沒空管薛其坤學習。

越艱苦越努力,沂蒙山成功考入中科院搞量子科研,山東大學畢業後沒找到合適的工作,考入中科院花了三次,曾有人勸他放棄,但堅持不懈的自信讓他取得突破。

多厲害,才能響徹國際舞臺?

薛其坤三點一線在:吃飯、睡覺、科研,他對科技的執著,讓美國物理學會邀請做演講報告。他為了提高國人的科研能力,每天練習80篇英語稿件,不但矯正發音還控制演講速度。在場的知名科技大拿響起鼓掌,他覺得「每天像夏天很渴時喝了冰水一樣,很舒服」。

50歲的薛其坤首次代表中國人發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論文,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也是中國人首次站在世界科技頂尖的舞臺。

「中國薛教授」神秘背後的秘密是....

觀察量子需要高純度半導體材料,還需要磁性絕緣體。1500多個夜晚進行上千次材料實驗,薛其坤爭取每一步做到極致,他教導學生「要獲得本徵的實驗數據就離不開高質量的樣品,因此,要不惜花大力氣和投入大量的時間製備出高質量的樣品,這樣就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穩定與細節成就薛其坤成功人生。

馬雲就是和薛其坤一樣的人,他們都具備善於觀察細節的特點,1995年的馬雲31歲,接到追討美國欠款任務,可笑的是一分錢要不到,但馬雲觀察到美國西雅圖用上網際網路,超前預測現在的中國會是網際網路中的老大。

1999年阿里巴巴問世,淘寶的降生,馬雲和薛其坤用經歷告訴我們,凡事不要急,龜速中求穩定,不要放棄勇于堅持,大膽點往前衝,雷軍對國人說過「一往無前『。

1999年8月至2020年,在艱苦環境成長的薛其坤獲得中國科學院士,清華物理院士,十大創新人物、菲列茲·倫敦獎,首個獲得榮譽的人只有薛其坤教授。

我們如何做到成功?

我們有馬雲企業家和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撿到人民幣似的高興,薛其坤用自己青春換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們必須要給薛其坤點讚,感謝他幫助國人站在世界科技舞臺的面前,正如薛其坤講」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路,逐漸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會用實際行動堅持自己的道路,相信一往無前會有」歐裡給「出現。

我叫劉小維,我們一起堅守每一步路,加油加油加油!

希望你的內心能像薛其坤一樣,常年霸氣偶爾溫柔。

歡迎發表自己的觀點哦,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們的計算表明,這種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在一定的厚度和磁交換強度下,即處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態。該理論與材料設計的突破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興趣,許多世界頂級實驗室都爭相投入到這場競爭中來,沿著這個思路尋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過程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荊淮僑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獎級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4月9日,由這位教授領導,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組成的團隊宣布,他們從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他們的論文,3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科學》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薛其坤的團隊在實驗中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這麼重要、又是這麼優美了:在零磁場中,材料的反常霍爾電阻達到量子電阻的數值,並形成一個平臺,也就是說,在微觀世界中,那些原本亂衝亂撞的電子們正循著「高速公路」暢通有序地運動著。這一次,沒有強大的磁場。 這一場面證實了科學界等待多年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從2009年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進行攻關。歷時4年努力,薛其坤教授團隊實驗了逾千個樣品,終於找到一種叫做磁生拓樸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並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致力於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構建能夠反映當代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發展歷程的系統性館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荊淮僑從中國實驗室裡,繼鐵基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後,我國物理學再獲突破性進展。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標題)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世紀80年代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使人們開始利用數學中拓撲的概念用來理解物質形態,為凝聚態物理帶來了巨大的概念突破,因此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發展成為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中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版本,是一種不需要外磁場就可以實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量子中心謝心澄教授及合作者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北京師範大學劉海文研究員合作,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是一種新的量子物質態,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和潛在應用價值。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轉變作為描述量子霍爾效應的拓撲性質的重要特徵,同時也是一類重要的通過實驗可觀測的量子相變。前人的理論認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傳統量子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的轉變屬於同一普適類。
  • 【中國新聞網】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後
    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讓他一下子成為輿論的焦點,採訪媒體多起來,會議、演講也更多了,他深感「壓力山大」。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文,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中國科學家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效應,也是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 中國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未來電腦或不需散熱
    新京報訊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昨日稱讚這項科研成果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  昨天,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成員。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