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3日 美籍華人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11-27 搜狐網

  1998年10月13日 美籍華人崔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人羅伯特·B·勞克林、德國人霍斯特·施託默和美籍華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以表彰他們發現了電子在強磁場中的分數量子化的霍爾效應。

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皇家科學院的公報說,施託默和崔琦1982年在利用超強磁場和低溫做實驗中發現了這種現象。一年之後,勞克林通過理論說明了上述兩人的發現。這一發現對人們進一步認識物質的普遍的結構和性質有著重要意義。三位科學家的貢獻使得人們對量子物理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促進了現代物理學新的重要理論概念的發展。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已入美國籍,196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他於1984年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奧列佛·伯克利獎,1998年還獲得了世界著名的班傑明·富蘭克林物理獎。

  勞克林1950年生於美國加州,197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1989年起任史丹福大學教授。

  施託默194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77年獲斯圖加特大學物理學博士,1992年至今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並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998年12月,他對採訪他的記者談了治學為人之道:

  崔琦認為,「獲得成功,要有一定的運氣和時機,但勤奮是基礎。」他說,他每年都要帶二三十個研究生,他們都很刻苦,往往把別人花在舞會上的時間花在了實驗室,周末不休息,一天工作10至12小時是常有的事。

  一般人看來,學物理非常枯燥,不容易出成果,與學法律與商業的人相比,也掙不到大錢。但崔教授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搞物理研究只要投入,就會趣味盎然,每當有新的發現,哪怕是很微小的發現,也會享受到無窮的樂趣。

  崔琦還說,要想成功,千萬不要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常常鼓勵學生們往前看,相信自己從事的是對人類有用的事業。」他說,「如果只為一日三餐,並不需要去做研究,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便可達到目的。做學問可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能對別人有用。」

  崔琦指出,在相信自己的同時,還要相信別人。只有向別人敞開你的胸懷,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幫助。做到這一點對於遠離故土到異國他鄉求學的中國人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要承受比別人更大的壓力,如果不能與周圍的人接近,很容易陷入孤立。

  崔琦談到他的那些來自中國名牌大學的一流學生時說,「他們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我告訴他們,做學問可不是做作業,那只是重複前人做過的事。」他打了一個比喻,就像在曠野或森林中尋找回家的路一樣,需要有開創性的探索精神。

  崔琦喜歡「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格言,而今年獲諾貝爾獎,卻是多年心血耕耘換得的大豐收,記者問他如何看待這一收穫,崔教授淡淡地一笑並不直接作答,他說他將與往常一樣,在普林斯頓大學教他的書,埋頭於物理學研究,因為那是一個令他感到其樂無窮的世界。

  (人民網資料)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陳沁涵)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 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崔琦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崔琦事跡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託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崔琦和斯託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
  •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偕家人回家鄉寶豐省親
    左圖:崔琦與九叔的兒子崔振遠談起家族幾十年來的變化時,眼含熱淚,激動不已。    □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
  • 歷史上的今天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歷史上的今天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3-09-10 16:17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僅3位女性獲獎,12位華人獲獎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籤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他最大的財富分給了一系列獎項——諾貝爾獎。正如諾貝爾在遺囑中所述,其中一部分是獻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71年後回河南老家,崔琦舊居終於等到了主人
    崔琦美籍華人、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6年崔琦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1951年去香港求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1967年在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中國青年報資料圖)據歐洲時報網報導,伴隨著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揭曉,2017年諾貝爾開獎周正式啟幕。遺憾的是,此前媒體預測的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不過,當地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對外宣布。
  • 新聞資料: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匯總
    中新網10月6日電 綜合報導,諾貝爾獎6日起陸續揭曉。湯姆森路透研究服務中心一如既往地作出得獎預測,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有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錢永健是華裔化學家,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諾貝爾化學獎。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研究黑洞獲獎
    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三位科學家獲得這項殊榮,其中一半授予Roger Penrose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9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1994年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並開始研究黑洞,她的研究涉及使用高空間解析度成像技術,例如凱克望遠鏡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來研究恆星形成區域和銀河系中心被稱為射手座A *的超大質量黑洞。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頒獎是在1901年,迄今為止共有215位獲得該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科學家!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6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的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一行
    闊別63年後,75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返回平頂山寶豐老家。4月22日、23日,先後參觀考察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等文博單位,零距離感受家鄉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省、市外僑辦等有關同志陪同考察。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在河南捐資建"希望小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在河南捐資建
  • 最傑出的諾貝爾獎華人得主
    6、崔琦: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7、朱棣文: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北京大學授予崔琦教授名譽博士
    ■教育快訊  本報訊 (記者楊靖)近日,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籍華人崔琦教授到訪北京大學,接受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並成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首位入選學者。
  • 諾貝爾物理獎獎頒布,華人獲諾獎最多的領域:霍金「戰友」獲獎
    剛剛,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諾貝爾物理獎獎頒布,華人獲諾獎最多的領域:霍金「戰友」獲獎
    剛剛,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崔琦教授一行到三蘇園參觀考察
    4月23日下午,回鄉省親的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教授攜夫人琳達女士到三蘇園參觀考察。  崔琦教授一行首先來到布展一新的三蘇紀念館,深入了解三蘇父子豐富的人生經歷、卓越的政治實踐和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之後分別參觀了三蘇陵園、東坡碑林和廣慶寺。
  • 1986年10月15日 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10月15日,李遠哲博士榮獲該年諾貝爾化學獎,為炎黃子孫增添了光彩和榮譽,美國華人引以自豪。李遠哲是繼美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之後,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美籍華人。他也是第一位獲得這項獎金的原籍為臺灣省的科學家。1936年,李遠哲出生在臺灣新竹縣,父親李澤藩是一位八十高齡的臺灣老畫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北京時間10月6日18:05,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名單,英國數學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Reinhard作為根據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大獎項之一,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與其他諾貝爾獎相比,物理學獎的薦舉和甄選過程更長、更縝密。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則規定,獲獎者的貢獻必須「已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意味著諾貝爾委員會往往會在科學發現的數十年以後才會為此頒發獎項。
  • 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並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