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世界著名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教授與中國科大學子面對面交流,暢談教育和科研,鼓勵他們承擔社會責任。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許武、副校長陳初升等出席了座談會,座談會由侯建國校長主持。
崔琦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崔琦教授與另兩位美國科學家一起因發現帶有分數荷電元激發的量子液體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次利用參加2009年量子輸運與量子計算前沿國際會議的間隙,應邀和科大學生面對面交流。座談會上,崔琦教授希望同學們大膽提問,他將盡力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為科大學生解答一些困惑,給科大學生一些鼓勵和幫助。
學生提問非常踴躍,所提問題也十分精彩,既涉及到人類文明的未來、智能化、學術研究的信仰和動機以及量子物理的前景及其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等科學研究領域,也涉及到商業界和學術界從事科研工作的區別、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的關係、專業和課題選擇等科研方法和技巧,還涉及詢問崔琦教授奮鬥經歷、如何把握機遇和獲取靈感、成功經驗、獲獎感受和回國感悟等。
崔琦教授強調,現在做事講科學,講尊重客觀規律,如何掌握科學和規律,需要不斷探索,這既是科學研究問題,也是社會責任問題。長江後浪推前浪,科大的學生是優秀者中的佼佼者,受到良好的教育,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而且完全可以勝任這一使命。他希望青年學子要有自信心,不要畏懼權威,也不要迷信權威,不怕摔跤,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崔琦教授指出,教育工作很重要,教育不是「訓練」,其根本目的是培養人,就是要讓每個青年學子有機會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天資。對於專業和研究課題的選擇,崔琦教授希望同學們根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興趣來進行。目標要明確,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太功利,不要勉強做自己不喜歡的學習和研究,否則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社會。
崔琦教授認為,做科學研究不是「觀光」,不能僅重複前人做過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找新的」,要耐得住寂寞,不怕枯燥,堅持下去,才能發現大自然的秘密。做理論研究是必須的,做實驗也很重要,要注重過程,更要注重結果。在講到如何看待在國內求學和國外求學的區別時,崔琦教授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不同國家、不同學校有其長期形成的獨特的傳統、作風、做法和關注點,學生相互交流可以取長補短,肯定會有所收穫。
座談會上,崔琦教授旁徵博引,顯示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對於科學研究工作,他侃侃而談,對科學研究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而對於自己取得的成就,他幾乎完全避而不談,盡顯大師別樣風採。其「只是物理方面的學生」的謙遜、質樸的語言和超強的形象思維能力給同學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侯建國校長簡單介紹了崔琦教授的人生經歷和科研成就,對崔琦教授在座談會上給予同學們的睿智、具有啟發性的指導表示感謝,對其表現出來的對待名譽、生活的淡泊態度表達了敬意。他希望年輕學子從中得到感悟,將來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