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最終花落行為經濟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諾獎委員會對其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用三個學術名詞加以概括:「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自我控制」。
10月10日,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全球頂級經濟學術專欄Project Syndicate撰寫了《又一個令人驚喜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一文,回憶了他與塞勒的交往,文中提到,因為存在學術分歧,一些經濟學大佬甚至不願同塞勒有目光接觸,不過塞勒還是堅持自己的研究。
「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為年輕學者和社會問題專家樹立了一種研究方向,標誌著一場切實且持久的科學革命的開端。」希勒如此評價道。
以下為羅伯特·希勒教授原文: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勒教授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塞勒以長期研究行為經濟學包括其分支行為金融學而聞名,行為經濟學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經濟行為。多年來在經濟學界,有人認為心理學研究應該是經濟學的一部分,甚至對心理研究產生了敵意。
這些人中並不包括我。我認為,諾獎委員會選擇塞勒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事實上,此前獲此殊榮的經濟學家也有不少可以被歸到行為經濟學派,比如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kerlof)、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還有我。加上塞勒,行為經濟學家已經佔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總人數的6%。
但是,經濟學界和金融界仍有很多人認為,描繪人類行為的最佳方式是避開討論心理因素,而是假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唯利是圖的,在預算約束限制下,將人們行為用數學模型進行最優規劃。當然,並非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同這一觀點,否則塞勒和我無法連續多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但我們的很多同事在這方面卻非常固執。
我第一次見到塞勒是在1982年,當時他是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我在那裡做短暫的訪問。我們在校園裡散步時,邊走邊討論,發現我倆的想法和研究目標都非常相近。1991年開始,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支持下,我們組織了一系列關於行為經濟學的學術講座。
然而,那麼多年過去了,還是有人對我們的研究表示對抗,有些甚至是敵意的。塞勒曾經跟我提過,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在芝加哥大學校園裡遇上他時,甚至不願意同他有目光接觸。(編者註:米勒是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米勒曾在《金融行為的合理性》一文中解釋了他的原因(不是他的行為),此文發表於1986年,後被廣泛引用。他承認有時候人會成為心理因素的受害者,但他堅持認為這些錯誤和金融是「幾乎完全不相關的」。他的結論常常被他的仰慕者們引用:「從所有這些被用來構建模型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不是因為這些例子索然無味,而是因為它們實在太令人感興趣,因此轉移了我們本該關注市場力量的視線。」
今年3月去世的金融理論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史蒂芬·羅斯(Stephen Ross)曾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之一,他生前也持類似的看法。2005年,他出版了《新古典金融學》一書,書中避談心理因素,而是大談特談在無套利的情況下如何構建財務方法論。換句話說,我們只要觀察人行道上有沒有10美元,就可以理解人們的很多行為。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有人發現人行道上有10美元,他一定會立刻撿起。
米勒和羅斯都為金融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的研究成果並不能完全解釋經濟和市場的力量。塞勒在行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例如,1981年,塞勒和聖克拉拉大學的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提出「自我控制的經濟學理論」,從人們無力控制衝動出發闡述了經濟現象。人們當然會很輕易地激勵自己撿起人行道上的10美元鈔票,這裡沒有自我控制的問題,但他們將難以抵擋花掉這10美元的衝動。結果是,大多數人為退休存的錢太少了。
經濟學家必須理解人們不斷重複的此類錯誤。在此後很長的學術生涯裡,塞勒與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者什洛莫·貝納茨(Shlomo Benartzi)在內的很多經濟學家提出了改變決策的「選擇架構」機制,也是他在《助推》一書中的觀點。在「選擇架構」機制下,同樣的人,面臨同樣的自我控制問題,但是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提高人們的儲蓄行為並非無關緊要之事。從某種程度講,這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從更普遍的意義上來說,這將決定我們能否在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塞勒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將經濟研究更明確地聚焦於重大和現實問題。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為年輕學者和社會問題專家樹立了一種研究方向,標誌著一場切實且持久的科學革命的開端。我為他本人,也為經濟學界,感到無比欣慰。
(羅伯特·希勒是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被視為新興凱恩斯學派成員之一,2013年因「資產價格實證分析方面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