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希勒:備受爭議的塞勒獲得諾獎令人驚喜

2021-01-21 界面新聞

201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最終花落行為經濟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諾獎委員會對其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用三個學術名詞加以概括:「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自我控制」。

10月10日,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全球頂級經濟學術專欄Project Syndicate撰寫了《又一個令人驚喜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一文,回憶了他與塞勒的交往,文中提到,因為存在學術分歧,一些經濟學大佬甚至不願同塞勒有目光接觸,不過塞勒還是堅持自己的研究。

「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為年輕學者和社會問題專家樹立了一種研究方向,標誌著一場切實且持久的科學革命的開端。」希勒如此評價道。

以下為羅伯特·希勒教授原文: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勒教授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塞勒以長期研究行為經濟學包括其分支行為金融學而聞名,行為經濟學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經濟行為。多年來在經濟學界,有人認為心理學研究應該是經濟學的一部分,甚至對心理研究產生了敵意。

這些人中並不包括我。我認為,諾獎委員會選擇塞勒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事實上,此前獲此殊榮的經濟學家也有不少可以被歸到行為經濟學派,比如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kerlof)、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還有我。加上塞勒,行為經濟學家已經佔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總人數的6%。

但是,經濟學界和金融界仍有很多人認為,描繪人類行為的最佳方式是避開討論心理因素,而是假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唯利是圖的,在預算約束限制下,將人們行為用數學模型進行最優規劃。當然,並非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同這一觀點,否則塞勒和我無法連續多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但我們的很多同事在這方面卻非常固執。

我第一次見到塞勒是在1982年,當時他是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我在那裡做短暫的訪問。我們在校園裡散步時,邊走邊討論,發現我倆的想法和研究目標都非常相近。1991年開始,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支持下,我們組織了一系列關於行為經濟學的學術講座。

然而,那麼多年過去了,還是有人對我們的研究表示對抗,有些甚至是敵意的。塞勒曾經跟我提過,默頓·米勒(Merton Miller)在芝加哥大學校園裡遇上他時,甚至不願意同他有目光接觸。(編者註:米勒是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米勒曾在《金融行為的合理性》一文中解釋了他的原因(不是他的行為),此文發表於1986年,後被廣泛引用。他承認有時候人會成為心理因素的受害者,但他堅持認為這些錯誤和金融是「幾乎完全不相關的」。他的結論常常被他的仰慕者們引用:「從所有這些被用來構建模型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不是因為這些例子索然無味,而是因為它們實在太令人感興趣,因此轉移了我們本該關注市場力量的視線。」

今年3月去世的金融理論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史蒂芬·羅斯(Stephen Ross)曾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之一,他生前也持類似的看法。2005年,他出版了《新古典金融學》一書,書中避談心理因素,而是大談特談在無套利的情況下如何構建財務方法論。換句話說,我們只要觀察人行道上有沒有10美元,就可以理解人們的很多行為。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有人發現人行道上有10美元,他一定會立刻撿起。

米勒和羅斯都為金融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的研究成果並不能完全解釋經濟和市場的力量。塞勒在行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例如,1981年,塞勒和聖克拉拉大學的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提出「自我控制的經濟學理論」,從人們無力控制衝動出發闡述了經濟現象。人們當然會很輕易地激勵自己撿起人行道上的10美元鈔票,這裡沒有自我控制的問題,但他們將難以抵擋花掉這10美元的衝動。結果是,大多數人為退休存的錢太少了。

經濟學家必須理解人們不斷重複的此類錯誤。在此後很長的學術生涯裡,塞勒與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者什洛莫·貝納茨(Shlomo Benartzi)在內的很多經濟學家提出了改變決策的「選擇架構」機制,也是他在《助推》一書中的觀點。在「選擇架構」機制下,同樣的人,面臨同樣的自我控制問題,但是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提高人們的儲蓄行為並非無關緊要之事。從某種程度講,這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從更普遍的意義上來說,這將決定我們能否在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塞勒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將經濟研究更明確地聚焦於重大和現實問題。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他為年輕學者和社會問題專家樹立了一種研究方向,標誌著一場切實且持久的科學革命的開端。我為他本人,也為經濟學界,感到無比欣慰。

(羅伯特·希勒是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被視為新興凱恩斯學派成員之一,2013年因「資產價格實證分析方面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希勒:泰勒是又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驚喜
    (原標題:羅伯特·希勒:泰勒是又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驚喜) 改善民眾的儲蓄行為可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 從餐廳菜單設置玄機,學習諾獎得主理察.塞勒的「行為經濟學」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而且是寫書能暢銷,投資能穩賺的諾獎得主,這樣的實幹家在大牛級經濟學家中,可以說是寥若晨星。行為經濟學是什麼?與塞勒一起做過研究的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教授回憶說:他會關心紐約的出租汽車司機每天開車幾個小時之後才會收工回家;關心在賽馬場上人們如何下注,又如何在最後時刻突然改變決定;他會請自己的經濟學家同事們到家裡吃飯,卻要求他們在吃飯之前先完成一項行為學研究的實驗。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生平】●1945年,塞勒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1967年,塞勒畢業於凱斯西儲大學。●1970年,塞勒獲得羅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1974年—1995年間,塞勒任教於羅徹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
  • 72歲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提出預測股票收益新方法
    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布思商業學院教授,現年72歲的理察·塞勒因創建了行為經濟學理論而獲得今年的經濟學獎項。  諾貝爾現場頒獎詞說到「理察·塞勒的發現為經濟學領域的新領域鋪平了道路。」  心理學研究用於經濟決策  此次諾獎得主塞勒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被認為「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先鋒科學家」。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但對張鋒是否能夠獲諾獎,兩位主編意見相反,導致今天《知識分子》出版延遲。我們認為與其一邊倒,不如不避爭議。不僅在中文平臺記錄理性爭議,而且對如何評價學術工作,也提供一個例子。這種討論是針對科學和科學評價,而不是個人意氣。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與此相呼應且頗為有趣的是,在被問及想要如何使用這筆約合85萬英鎊的諾獎獎金時,72歲的塞勒調侃道,為了與他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要「怎麼不理性怎麼來!」 更令人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塞勒還跨界參演過奧斯卡電影。「滿頭銀髮的塞勒形象挺棒。」曾有美國媒體這樣報導,認為他是一個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學者刻板印象的人。 在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中,塞勒客串出演了一位經濟學家,和賽琳娜·戈麥斯去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們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在理論研究上,塞勒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和股票市場均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塞勒通過助推思想和選擇設計來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和包括社會福利政策和儲蓄投資研究在內的政府政策行為。
  • 這些發明獲得過諾獎,但卻飽受爭議?
    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社會各界對它的爭議就不曾停息,這些爭議中包括對獲獎人身份的質疑(是否是原作者、是否是第一發明人等),對和平獎評選結果的不認可,以及最嚴重的:對表彰破壞性發明的聲討。應對公眾對於這類科學獎項的爭議和憤怒也成了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最尷尬也最艱巨的挑戰之一。
  • 為何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備受爭議?隨機實驗法有用麼
    【財新網】(專欄作家 陳永偉)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兩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
  • 百年諾獎的爭議與遺憾
    原標題:百年諾獎的爭議與遺憾 本報記者 劉 霞 綜合報導  縱觀諾貝爾獎112年並不算十分漫長的歷史,其一直充滿爭議,這些爭議或許撕破了我們所期望的那種完美無缺。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獎首次頒獎。1969年,新增了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擁有如此卓越的聲望,使得很多著名的獎項都試圖同其比肩。
  • 通訊: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新華社芝加哥10月9日電  通訊: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強 苗壯  美國中部時間9日凌晨4點突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吵醒了睡夢中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察·塞勒。  作為行為經濟學先驅的塞勒,曾與哈佛大學教授卡斯·森斯坦共同出版一本名為《助推》的暢銷書,主要介紹的是當人們深陷偏見和非理性中,「助推」如何幫助人們提升智慧,作出有關健康、財富與幸福的最佳決策。  塞勒的助推論認為,與其使用強制手段或硬性規定,不如「助推」人們自由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獎
    塞勒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美國金融協會和計量經濟學會會員,並於2015年擔任美國經濟協會主席。在1995年加入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之前,泰勒在羅切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教,並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等地方工作。  塞勒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在凱斯西儲大學工作,1967年獲得學士學位。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敘事經濟學》羅伯特·希勒 著如今,通過口述、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傳播的流行敘事,無論是關於經濟信心或恐慌、房地產繁榮與蕭條,還是關於網紅、比特幣、健康養生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敘事經濟學》羅伯特·希勒 著如今,通過口述、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傳播的流行敘事,無論是關於經濟信心或恐慌、房地產繁榮與蕭條,還是關於網紅、比特幣、健康養生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16歲女生研究獲得諾獎得主青睞,3歲就羨煞旁人,網友質惹爭議
    16歲女生的研究諾獎得主青睞,3歲能做的事羨煞旁人,網友質疑惹爭議16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吃飯睡覺打豆豆嗎?16歲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上學上的晚,普通的孩子16歲上高一吧。今天就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這位16歲的女生,16歲就能夠和眾多的諾獎得主共同探討科學話題,而且她的研究獲得諾獎得主的青睞。
  • 理察塞勒:如何更有效地保障老有所養
    □林曉東  2個月前剛剛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以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諸多貢獻而聞名於世。但他在養老儲蓄領域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其中最持久、最深遠的。
  • 理察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曾出演《大空頭》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