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塞勒:如何更有效地保障老有所養

2020-12-04 中證網

  □林曉東

  2個月前剛剛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以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諸多貢獻而聞名於世。但他在養老儲蓄領域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其中最持久、最深遠的。不同於其他任何人,塞勒教授與多次合作過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施羅莫·貝納茨(Shlomo Benartzi)另闢蹊徑,使人們得以重新審視有關養老儲蓄的最基本的假設。

  十年前,Vanguard投資者研究中心負責人Steve Utkus第一次接觸到貝納茨和塞勒教授提出的「增加儲蓄,未雨綢繆」(「Save more tomorrow」,簡稱「SMarT」)養老儲蓄計劃。「SMarT」現在稱作自動增提,即繳費確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養老金計劃的參與者定期自動增加一定的儲蓄額,通常每年增加一次。

  但他們的創新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提出了讓儲蓄額自動增加的想法。實際上,SMarT並不強調在職人士要多儲蓄當前工資的1%,而是要讓在職者現在同意未來要將儲蓄額增加1%,即從現在起逐年增加儲蓄額。

  這一養老儲蓄計劃的基礎是對人們行為的觀察結論,例如人們往往偏好當下,以及存在惰性等。如果在職人士偏好當下,就會擔心如果現在存下更多的退休金,那麼當前拿到手裡的工資就會減少。但是偏好當下的在職者並不會特別擔心未來的計劃,因此他們較容易承諾從現在起的一年後拿出更多資金進行儲蓄;好比如果要我們現在承諾一年後開始節食、鍛鍊,要容易得多。一年後,當儲蓄額開始自動增加時,在職者往往會因為疏忽和惰性,不大會注意到實得工資的減少(尤其當薪資上漲後更不易察覺)。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他們自動存下來的錢也越來越多。

  當學術研究報告首次提出SMarT計劃時,它基本上未經過測試。德克薩斯州一家小型公司對SMarT計劃進行了相關試驗,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這次試驗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歸功於公司的負責人。這位負責人大力倡導員工存下更多退休金。這一計劃在小公司取得了成功,是否也能在大公司大規模推廣呢?

  2002年,Vanguard與塞勒教授、貝納茨教授以及Vanguard的一位大客戶對SMarT計劃進行了試驗。試驗結果同樣令人驚喜。

  後來,這項計劃成為Vanguard乃至全行業養老金計劃設計方案的常規內容之一。如今,自動參加養老儲蓄和自動增加繳費額已經成為優化養老儲蓄方案的常規建議。在美國,它們也已被納入《2006年養老金保護法案》相關政策之中。

  根據Vanguard的《2017年美國人應該如何儲蓄》報告,自2007年底以來,自動加入Vanguard養老儲蓄計劃的人數增長了300%。而且越來越多的僱主也開始接受自動計提,即定期增加繳費額,直至達到上限或僱員退出計劃。

  在英國,自動增加儲蓄額已經成為養老儲蓄制度的強制要求。英國所有在職人員即將完成自動加入養老儲蓄計劃的登記。明年,英國將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啟動自動增加繳費額。

  最終,或許塞勒教授和貝納茨教授的最大貢獻是促使人們改變思維方式。在他們的研究工作之前(以及在同行開展相關研究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養老儲蓄需要通過激勵政策(比如僱主匹配繳費、政府稅收優惠等)以及宣傳教育等方式來實現。然而,我們現在知道,激勵政策和宣傳教育雖然可以產生積極效果,但作用有限。對許多人來說,養老儲蓄計劃不成功是因為拖延和忽視。而自動加入養老儲蓄計劃和自動增提等簡單機制有助於克服這些行為偏差。

  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塞勒教授可謂實至名歸,他在經濟學領域貢獻頗豐。但在一定意義上,這也是屬於「老有所養」的諾貝爾獎——屬於那些從他的觀點中受益,並因此在退休後有更好財務保障的數百萬普通大眾。(作者為先鋒領航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裁)

相關焦點

  • 理察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曾出演《大空頭》
    理察-塞勒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1970)和哲學博士(1974)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現為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系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泰勒「非理性」理論一覽
    為調和理論假設與現實的差異,全新研究領域「行為經濟學」應運而生,近年更獲各國政府採用以推行政策。被視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提出「推手理論」的美國經濟學家塞勒對這門學科作出傑出貢獻,9日獲頒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塞勒是「將經濟學與心理學結合」的先驅,他的研究令經濟學變得更人性化。
  • 72歲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提出預測股票收益新方法
    他研究的行為經濟學是將心理學的研究見解運用於經濟決策,通過探究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這些人類特性如何系統性地影響了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從而為增加社會效益的措施和制度提供新的機會。  塞勒在行為金融學領域曾提出了著名的「輸者贏者效應」。
  • 理察•塞勒:樂於戳穿「皇帝新裝」的經濟學家
    (新華社/路透/圖)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理察•塞勒。塞勒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行為經濟學創始人之一。行為經濟學是一個年輕的學派,但已有三位代表人物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因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攬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從餐廳菜單設置玄機,學習諾獎得主理察.塞勒的「行為經濟學」
    ……以上是理察·塞勒有趣又有料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當中的幾個小小的案例而已。理察·塞勒是誰?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而且是寫書能暢銷,投資能穩賺的諾獎得主,這樣的實幹家在大牛級經濟學家中,可以說是寥若晨星。
  • 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獎
    塞勒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美國金融協會和計量經濟學會會員,並於2015年擔任美國經濟協會主席。在1995年加入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之前,泰勒在羅切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教,並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等地方工作。  塞勒1945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在凱斯西儲大學工作,1967年獲得學士學位。
  • 羅伯特·希勒:備受爭議的塞勒獲得諾獎令人驚喜
    10月10日,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全球頂級經濟學術專欄Project Syndicate撰寫了《又一個令人驚喜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一文,回憶了他與塞勒的交往,文中提到,因為存在學術分歧,一些經濟學大佬甚至不願同塞勒有目光接觸,不過塞勒還是堅持自己的研究。「他的研究既富有同情心又有理性。
  • 理察二世決定親徵愛爾蘭
    青年國王仍然操之過急,三年內連續擊垮五大上訴諸侯,褫奪兩位王叔的爵位和財產,令其他貴族心寒,擔憂國王的「專制傾向」,若那些大貴族都無法保障財產與生命安全,那麼國王今後對自己是否可隨意如法炮製?另一報復舉措則更顯失當,1397年議會之後,國王宣稱可赦免當年侵犯過王權的人物與城市,但要求他們交納一筆赦免金,引起普遍抱怨。理察二世過於高估自己,雖然他的所作所為與前代君主相比並不過分,但他畢竟沒有幾位先王的顯赫軍功,貴族中缺乏強大的親衛力量。蘭開斯特家族人多勢眾,根基雄厚,沒這麼容易被打垮。
  • 保障STEAM課程質量,這樣的評價方式更有效
    看點評價是保障STEAM課程質量的關鍵一環,而如何將STEAM課程複雜抽象的素養目標具化為可操作、可測量的評價任務是一個難點。為在STEAM課程中更有效地實施表現性評價,教師可在宏觀層面遵循「目標—評價—教學」的逆向設計思路,對表現性評價進行整體設計;在微觀層面則聚焦具體教學環節,依照「觀察—對比—分析—反饋」四步驟實施表現性評價。
  • 如何有效地跟蹤文獻
    相較於此,如何有效地跟蹤文獻卻非常少見。本文作者通過跟蹤目標期刊、跟蹤同行學者、跟蹤相關主題這三個層面10種方法,闡述了他是如何有效的跟蹤文獻。敬請閱讀。文/花曉波(日本京都大學在讀博士)  目前,網絡上有許多關於如何檢索、如何有效閱讀、如何高效管理科研文獻的文章。相比而言,介紹或討論如何有效地跟蹤文獻的文章並不多。
  • 理察·迪肯|我更像是一個 「製造者」
    Richard Deacon理察.迪肯理察·迪肯是英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1949 年出生於威爾斯,曾在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及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就讀,現工作、生活於英國倫敦。迪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關注。
  • 理察·懷斯曼《正能量》給我們的啟示
    有著「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頭銜的理察·懷斯曼在《正能量》的開篇,重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實驗並給出答案:看到熊,身體出於本能作出奔跑的反應,然後大腦作出判斷:我害怕了。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情緒與思維,是兩個不同的過程,情緒是在人腦觀察到人體反應後瞬間作出的判斷,思維則是對情緒的進一步加工。
  • 理察·普魯姆談美的演化:美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為科學家,您是如何看待「美」的?理察·普魯姆:《美的演化》這本書的挑戰之一就是試著將美轉化為科學術語,我一直深信,以一種科學的方式來定義美是完全可能的。美本身就是一個關於主觀經驗的主體性科學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