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東
2個月前剛剛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以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諸多貢獻而聞名於世。但他在養老儲蓄領域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其中最持久、最深遠的。不同於其他任何人,塞勒教授與多次合作過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施羅莫·貝納茨(Shlomo Benartzi)另闢蹊徑,使人們得以重新審視有關養老儲蓄的最基本的假設。
十年前,Vanguard投資者研究中心負責人Steve Utkus第一次接觸到貝納茨和塞勒教授提出的「增加儲蓄,未雨綢繆」(「Save more tomorrow」,簡稱「SMarT」)養老儲蓄計劃。「SMarT」現在稱作自動增提,即繳費確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養老金計劃的參與者定期自動增加一定的儲蓄額,通常每年增加一次。
但他們的創新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提出了讓儲蓄額自動增加的想法。實際上,SMarT並不強調在職人士要多儲蓄當前工資的1%,而是要讓在職者現在同意未來要將儲蓄額增加1%,即從現在起逐年增加儲蓄額。
這一養老儲蓄計劃的基礎是對人們行為的觀察結論,例如人們往往偏好當下,以及存在惰性等。如果在職人士偏好當下,就會擔心如果現在存下更多的退休金,那麼當前拿到手裡的工資就會減少。但是偏好當下的在職者並不會特別擔心未來的計劃,因此他們較容易承諾從現在起的一年後拿出更多資金進行儲蓄;好比如果要我們現在承諾一年後開始節食、鍛鍊,要容易得多。一年後,當儲蓄額開始自動增加時,在職者往往會因為疏忽和惰性,不大會注意到實得工資的減少(尤其當薪資上漲後更不易察覺)。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他們自動存下來的錢也越來越多。
當學術研究報告首次提出SMarT計劃時,它基本上未經過測試。德克薩斯州一家小型公司對SMarT計劃進行了相關試驗,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這次試驗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歸功於公司的負責人。這位負責人大力倡導員工存下更多退休金。這一計劃在小公司取得了成功,是否也能在大公司大規模推廣呢?
2002年,Vanguard與塞勒教授、貝納茨教授以及Vanguard的一位大客戶對SMarT計劃進行了試驗。試驗結果同樣令人驚喜。
後來,這項計劃成為Vanguard乃至全行業養老金計劃設計方案的常規內容之一。如今,自動參加養老儲蓄和自動增加繳費額已經成為優化養老儲蓄方案的常規建議。在美國,它們也已被納入《2006年養老金保護法案》相關政策之中。
根據Vanguard的《2017年美國人應該如何儲蓄》報告,自2007年底以來,自動加入Vanguard養老儲蓄計劃的人數增長了300%。而且越來越多的僱主也開始接受自動計提,即定期增加繳費額,直至達到上限或僱員退出計劃。
在英國,自動增加儲蓄額已經成為養老儲蓄制度的強制要求。英國所有在職人員即將完成自動加入養老儲蓄計劃的登記。明年,英國將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啟動自動增加繳費額。
最終,或許塞勒教授和貝納茨教授的最大貢獻是促使人們改變思維方式。在他們的研究工作之前(以及在同行開展相關研究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養老儲蓄需要通過激勵政策(比如僱主匹配繳費、政府稅收優惠等)以及宣傳教育等方式來實現。然而,我們現在知道,激勵政策和宣傳教育雖然可以產生積極效果,但作用有限。對許多人來說,養老儲蓄計劃不成功是因為拖延和忽視。而自動加入養老儲蓄計劃和自動增提等簡單機制有助於克服這些行為偏差。
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塞勒教授可謂實至名歸,他在經濟學領域貢獻頗豐。但在一定意義上,這也是屬於「老有所養」的諾貝爾獎——屬於那些從他的觀點中受益,並因此在退休後有更好財務保障的數百萬普通大眾。(作者為先鋒領航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