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評價是保障STEAM課程質量的關鍵一環,而如何將STEAM課程複雜抽象的素養目標具化為可操作、可測量的評價任務是一個難點。表現性評價可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所展現出的知識與能力作為評價的依據,是一種契合STEAM課程特點的評價方式。為在STEAM課程中更有效地實施表現性評價,教師可在宏觀層面遵循「目標—評價—教學」的逆向設計思路,對表現性評價進行整體設計;在微觀層面則聚焦具體教學環節,依照「觀察—對比—分析—反饋」四步驟實施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在STEAM課程中的設計與實施
文 | 賀凱強 王志強 劉平 王貝貝
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教育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將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轉變成一個探究世界相互聯繫的、不同側面的過程,進而在結構不良的學習情境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協作交流、批判性思考、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社會責任等。這與當前要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以及深化跨學科整合的要求一致。
從理念到課堂,既是STEAM落地的關鍵,也是教師面臨的難題。STEAM能夠使學生參與到複雜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從而完成課堂學習要求的目標。但問題解決的過程本身帶有不確定性和創造性,學生表現也會比較複雜,甚至反覆,這會使得教學過程顯得混亂。
教師如何從複雜的學生表現中梳理出學生發展的方向,如何把握學生的水平並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如何幫助學生完成高質量的作品?評價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手段。怎樣的評價符合STEAM課程的特點,如何通過評價促進教與學,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一
表現性評價
契合STEAM課程特點的評價方式
STEAM教育提倡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其目標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關注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和綜合能力。有學者提出STEAM素養包括設計思維、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合作共情能力。那麼,如何將這些複雜抽象的素養目標具化為可操作、可測量的評價任務?此外,情境性、挑戰性等是STEAM課程的核心特徵之一。相應地,STEAM課程評價也應體現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的特徵。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又譯為真實性評價、基於表現的評價、選擇性評價等。威金斯認為,表現性評價通常指教師要求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或技能去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或製作一些產品,並以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所展現出的知識與能力作為評價的依據。
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參與表現性任務並加以展示,展示形式包括:個人作品、任務操作、技能表演、問題探究等。例如,在一項探究「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曲面屋頂」課程中,學生探尋中國傳統建築中曲面屋頂的設計原因。經過實地勘察、實驗探究、文獻查閱、小組討論之後,學生將結論以及研究過程整理成為研究報告,並進行展示。
表現性評價會關注整個學習過程與結果,諸如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探究調查能力在課程中的表現等。在本課程中,批判性思維主要體現在「中國傳統建築的曲面屋頂是否屬於最速降線」這一議題的討論活動中,因而教師設計了如表1所示的評價表。
表1 批判性思維的表現性評價
可見,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展現出的知識與能力,強調任務的意義和挑戰性,且評價能與學生真實的學習產生關聯,學生學習的歷程和作品通常是評價的重點,因而是一種契合STEAM課程特點的評價方式。
當然,STEAM學習是一個解決複雜問題的過程,既需要高階思維和能力,也需要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基礎。因此,評價的方式是多元且豐富的。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表現性評價為主,其他評價方式為輔。
二
宏觀層面
STEAM課程表現性評價的整體設計
STEAM課程表現性評價的整體設計採用逆向設計的思路。如圖1所示,逆向設計是指在制訂課程目標後,先依據課程目標的思維、能力、情感等目標要求,設計評價工具。在目標與評價的指引下,再進行課堂教學。這樣的設計突出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充分發揮評價的指導、反饋和調節功能,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
圖1 逆向設計結構圖
(一)制訂STEAM課程目標
STEAM課程是跨學科課程的一種方式,是將不同學科內容與方法結合起來的綜合課程。因此,STEAM課程不能脫離學科,而應基於學科進行跨學科整合。在課程目標方面,也需要將「理解與應用重要學科概念」作為STEAM課程的目標之一。制訂STEAM課程目標可以參考各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等。
除了學科方面的目標,教師還應該從跨學科角度分析需要著重培養的綜合素養,諸如批判性思維、工程思維、項目管理、合作共情、表達能力等。這些目標的評價不適用於傳統的紙筆測試,更適用於表現性評價。因此,這些目標將成為設計、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主題和學情,分析課程要達到的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目標,為表現性評價提供參考。
(二)設計表現性評價工具
教師在教學之前對照課程目標思考如何開展評估和設計評價工具。對於不同類型的目標,評價工具也是不同的。結合STEAM課程實踐,表現性評價量規分為兩類。
一類是與特定情境、內容相聯繫的量規。這類量規適用於單一課程。例如,項目要求設計製作一款慶祝冬至的紙電路藝術畫。這就需要將該作品的尺寸、功能、適用環境等標準加以準確說明,以此作為評價學生作品的量規。另一類屬於一般性評價量規。這類量規可以評價學生在多個STEAM課程中的共同表現,例如在展示表達、信息收集、探究實驗、社會性調查等方面的評價量規。
在明確了目標和具體的評價工具之後,教師就可以進一步思考「學生若想達到預期表現,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經歷哪些學習過程」,進而考慮教學方法、教學順序、資源材料的選擇等。
(三)在教學中設計評估學生表現的證據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能產生這樣的困惑:STEAM課程涉及的目標和評價內容較多,課程中的學習任務不斷細分,也會使需要評價的內容過多。這些都會導致評價的工作量變大,不易操作。
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情況,選擇這門課程著重培養的關鍵能力,關注學生的重要實踐過程,評價重要學科概念與跨學科概念的理解程度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評估學生表現的證據。這些證據分布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並且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與學生表現,避免因活動細分而帶來評價內容過多的困擾。
證據的形式包括最終作品、階段性作品和代表性的學生表現。最終作品可以是方案設計、研究報告、作品模型、主題展覽等;階段性作品可以是項目計劃、學習單、設計圖、小論文等;代表性的學生表現可以是口頭報告、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辯論、演講等。這些證據根據評價和教學的需要分布在教學環節中。
例如,某門STEAM課程的課程目標之一是通過查閱網上資料,初步體驗獲取、儲存、評估和使用信息的過程,培養信息加工能力。教師根據信息獲取與加工的過程,從獲取信息、儲存信息、評價信息和使用信息四個層面設計了評價工具,並給出了明確的表現標準。這四項標準集中運用在「探究實踐」環節的學習單上(如圖2),每一項標準都能在學習單上找到與之對應的證據。師生均可參照評價工具對學生在學習單中填寫的內容是否達到標準給出評價,並進行針對性的反饋和提升。
圖2 聚焦信息加工能力的評價證據設計
與傳統教學相比,逆向設計更能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也讓評價融入STEAM教學,成為連接STEAM課程目標和課堂教學的橋梁。教師可以根據表現性評價工具,重點關注與學生高階思維和綜合能力相關的重要實踐過程,提前判定哪些教學環節或作品可以成為評價學生表現的證據,評價學生的表現在哪一級水平,進而及時反饋,促進學生學習。
三
微觀層面
STEAM課程表現性評價的具體實施
微觀層面聚焦到STEAM課程表現性評價的具體實施,即在某一教學環節中師生如何使用評價工具來促進教與學。如圖3所示,其具體方法包括四個步驟:觀察學生表現、對比表現差距、分析差距原因、反饋改進措施。這四個步驟循環往復,螺旋式提高學生表現。
圖3 聚焦某一教學環節的評價過程
(一)觀察學生表現
觀察學生表現主要指觀察可以證明學生水平的重要證據。上述內容已經做過說明,包括最終作品、階段性作品和代表性的學生表現。這些表現的觀察主體是多元的,可以是同伴、教師、專業人士以及學生自己等。
(二)對比表現差距
在觀察的基礎上,評價主體根據評價量規分析學生處在哪一個水平等級。如果學生表現已經達到或超過標準,則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如果學生表現沒有達到應有水平,則需要在這個環節做重點分析和反饋。
此外,評價量規的使用應是公開的。從一開始,教師就應讓學生知道評價表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表的制訂。這可以讓學生明晰標準的要求,明確自己與標準、與同伴的差距,逐步將評價標準內化為自己的準則。
(三)分析差距原因
分析學生差距的原因是反饋改進措施的依據。這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例如,某位學生的設計圖沒有達到標準。其原因可能是他對設計圖的標準還不明確,或沒有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或沒有充分運用材料特性;也可能是多種原因的組合。教師和同伴可以通過觀察、詢問等方式,深入了解他沒有達到標準的原因。
(四)反饋改進措施
在分析差距原因之後,教師和同伴可以針對性地反饋改進措施,如果學生對標準理解不到位,則與學生再次解讀標準;如果學生對某領域知識或者學科知識掌握不到位,則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對材料、工具運用不嫻熟,教師可以示範材料或者工具的用法,並講解其中的注意事項。
反饋改進措施後,教師和同伴還要觀察學生新的表現,評估新表現是否達到評價標準。這又進入了新的循環過程。
在一項STEAM課程項目中,學生需要設計與製作可以精確測量日影的圭表。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會將圭表設計圖的評價標準(如圖4)發給學生,提示學生根據標準設計草圖。
圖4 圭表的設計圖評價標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設計草圖畫到學習單上,並派一位代表上臺分享。在這個環節,「觀察—對比—分析—反饋」四個過程如表2所示。
表2 「觀察—對比—分析—反饋」四步驟示例
STEAM課程作為跨學科課程的一種形式,與學科課程形成了互補。其獨特的育人價值在於聚焦學生的高階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一種契合STEAM課程特點的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能夠評估和促進這些素養與能力的落地。本文主要探討了表現性評價在STEAM課程中的整體設計與具體實施,旨在幫助教師依據評價工具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更明確地給予學生反饋和提升,更及時地調節自己的教學行為,以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作者賀凱強、王志強、王貝貝系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課程發展中心教研員;劉平系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
文章來源:《中小學數位化教學》2020年第9期
責任編輯:牟豔娜
微信編輯:李中華
本期監製: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