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如何將傳統教學督導制度與現代教育評價和構建質量保證體系有機結合,這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要求,也是學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深化綜合改革的重要課題。同濟大學在構建「全方位監控、多階段跟蹤、持續性改進、本研全覆蓋」質量保證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不斷改善督導評價和「升級」質量保證體系。同時,基於質量保證體系督導評價「雙輪驅動」,推動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把立德樹人、提高質量落到實處,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詞:督導與評價;高等教育督導;質量保證
國內外高校督導與評價的發展沿革
1.國外高校督導與評價的發展沿革
督導與評價是教育管理的兩項基本制度,在國內外都有各自的歷史發展脈絡,質量保證體系作為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的產物,正促進督導、評價走向融合。縱觀國外教育督導和教育評價的發展,有兩條既聯繫又不同的歷史脈絡。各國對基礎教育的督導,普遍是政府對學校開展的監督、檢查、指導,無論是「督政」還是「督學」,都具有行政執法的意味。但是,對高等教育的督導則另當別論。除了在集權管理的國家,傳統上高校保持高度的自治,高等教育督導往往是高校的自治行為,更確切地說是高校組織同行專家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的「視導」。西方學者對教育(教學)視導有不同的定義,如「教育視導乃指學校制度內所提供的專業上及教學上的服務,以協助教師改進課程及教學與學習情境」「教學視導乃是在教育組織內所設計以改進教學的一種行為體系。包括對教育目標、課程發展、教學行為、教學人員、在職教育、教育結果等方面的審查與評價。」[1]可見,西方學者之所以使用「教育/教學視導」而非「教育督導」,實際上反映出一種傾向:意在通過同行專家(非行政官員),強化督導(視導)的指導、輔導和技術性服務的功能,而弱化行政性督導(視導)的監督職能。同時,教學視導不限於課堂聽課,可覆蓋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及利用多種評價手段。
就現代教育評價而言,國外普遍認同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是重要的源頭,至今不過百年歷史。自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始發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然而,《國際高等教育百科全書》則指出,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機制幾乎與歐洲大學同時出現,並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而發展。張民選(2005年)認為,「高等教育認證」已經是歷史上出現的第四種機制,此前歷史上的三種質量保障機制:第一種是「教學開業證書」制度;第二種是「入學考試」;第三種是「校外同行評審」[2]。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之所以各國普遍採用質量保障機制,甚至許多國家構建了質量保障體制,很大程度是因為行政管理領域受到「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思潮的影響,「部分動力來自於政府決定將管理權與責任義務從中央(如政府部委)下放到大學及其代理人」[3]。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主要有三大類:美國認證模式、英國審核模式、法國評估模式。但有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靈活運用認證、審核和評估這三種評價方式,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外部綜合保障,並促進高校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加強自我約束和質量控制。
2.我國高校督導與評價現狀及特徵
恢復高考以來,各類高校普遍重視教學質量,逐步恢復了教學督導制度,自主聘請經驗豐富的教師開展聽課活動,逐步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工作,並衍生出試卷抽查、學生評教、課程評價和畢業生及用人單位跟蹤調查等評價活動。近年來,在「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和「完善教育督導體制」新形勢下,政府愈發重視對高校的教育督導以及對「立德樹人」的專項督查;自20世紀80年代,受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逐步發展起來。在行政性評估的推動下,由「三類評估」合併為「水平評估」,當前已形成本科教學「五位一體」評估制度。在外部各類評估認證的推動下,高校愈來愈重視自我督導與評價,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也成為高校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對我國高校督導與評價的歷程做簡要梳理,可以發現有五個特徵:第一,高等教育的督導不同於基礎教育,主要是學校自律行為而不是政府監督。高等教育的評價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促進高校加強自我評估。第二,高校督導以學校自主開展教學督導為主,高校評價從被動應付走向自我評估,各類高校愈發重視常態下自我督導與評價。第三,高校相關組織建設從「督導組」「督導室」到增設「迎評辦」「評建辦」,並逐步整合為「督評辦」「質管辦」。第四,督導、評價、監測以及質量保證體系成為當前高校提高質量的熱門話題,有高校通過對其整合部門和統籌資源進行改革探索已捷足先登,但大多數高校還是部門分立、各自為政。第五,儘管不少高校開始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但對質量標準系統建設不夠重視,督導、評價時常常各執其「尺」,相互之間缺乏統一標準和邏輯聯繫。
新時代我國高校質量保證的新挑戰
走進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的發展轉型。2011年,《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多主體(政府、社會、學校)、多標準(國標、行標、校標)、多形式(評估、認證、審核)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也奠定了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2014年,《深化教育督導改革轉變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見》強調,發揮「教育督導督政、督學、評估監測的三大職能」,並把「開展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辦學條件、規範辦學行為和實施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作為深化教育督導改革的工作目標。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後,高校普遍開展「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專項教學督導,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也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當前,國家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回歸人才培養的「初心」,圍繞「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紛紛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完善督導評價機制。主要表現在:第一,高等教育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是時代主題,對高校的各種督導與評價只會加強不會削弱,高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將成為外部審查的重點。第二,在政府簡政放權和管辦評分離的背景下,高校強化主體意識、加強自我約束和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是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是大勢所趨。第三,在外部督導與評價的推動下,高校自主開展督導與評價將成為常態,信息化和大數據也為常態監測提供了技術支持。第四,高校依法自主辦學迫切需要加強質量管理,督導與評價工作勢必走向專業化、專門化,並與質量保證體系相互聯繫形成有機整體。第五,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加強督導與評價,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將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內涵式發展的核心任務。
同濟大學的實踐:基於質量保證體系的督導與評價
如何將督導、評價與質量保證體系有機結合,新時代有新要求更需要有新思路,既要科學設計,又要勇於創新。從學理上看,督導主要是監督、檢查、指導,具有較強的規範性、執法性;評價主要是在把握客觀事實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需有較高的專業性、技術性;而質量保證體系則是由標準系統、監測系統、反饋系統等構成的「自動化控制」機制。可見,督導、評價與質量保證體系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在目的上都是為了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在依據上都是以法規、政策和標準為準繩,原則上「督」「評」「保」都是提高質量的手段。然而,它們在性質、標準和主體上卻又有較大的差別。高校中開展督導與評價應各有側重、各盡其能,為避免各行其是、各自為政,應將它們納入質量保證體系,在標準要求、信息搜集、結果利用等方面進行統籌協調,構建基於質量保證體系的督導評價「雙輪驅動」。對此,同濟大學(以下簡稱學校)進行了實踐探索,並取得明顯成效。
1.同濟大學特色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與運行
同濟大學分別於2004年、2009年建立了「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和「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實現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全方位監控、多階段跟蹤、持續性改進、本研全覆蓋」。認為提高質量是學校的主體責任,不應該依靠外部「保障」,而應該強化自我「保證」。在建設思路上,基於樸素的工程質量意識,體現「設計、施工、監理」相互制約,恰好切合「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的要求;在設計原理上,運用「三全管理」加上「自動化控制的閉合迴路」,注重過程控制和質量「監理」,使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和關鍵環節都處於受控狀態,並做到持續改進、跟蹤反饋。概括而言,同濟特色質量保證體系具有「五有」特徵,即有完整的質量保證目標;有具體的質量標準;有專門的機構人員;有規範的監督手段;有完善的持續改進機制。
同濟大學特色質量保證體系由教學質量目標和管理職責、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教學質量監控分析和改進四個模塊組成,形成了質量標準綱要、質量保證框架、質量保證流程、質量保證實施條例四個要件。同時,建立「執行和監督」分離又聯動的組織體制,以及「全方位監控、閉合循環和持續改進」的運行機制。
一是堅持樹標準、落責任。「樹標準」主要是抓住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從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課堂教學四個方面研製了一系列質量標準,使教育教學各項工作都能做到「有標可依、有尺可量」;「落責任」則是明確各院系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質量目標與責任,並由獨立設置的「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簡稱「質管辦」)負責監督和檢查,這些在學校《質量保證實施條例》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二是堅持全方位監控、分離又聯動。從體制改革著手,構建學校教學運行管理與質量保證兩個工作系統,將「運動員」和「裁判員」角色分開、職責分工,實行「執行和監督分離」的工作體制。質量監督堅持督導、評價「兩手抓」,建立由教學督導、評估專家、質量管理員組成的專業隊伍,並成立「同濟大學教學督導與評價委員會」,構建由日常監督、定點監督、定期監督和公眾監督組成的監督系統,實行全方位、多結點、多視角、長周期的監控和評價,實現執行與監督分離又聯動。
三是堅持閉合循環、持續改進。在「質量保證流程」中,以質量控制點為重點,明確質量監控結果的反饋途徑,使執行與監督過程形成一個能夠持續正常運行和可操作的循環。同時,以「日常」「定點」「定期」和「公眾」四種監督方式,來落實質量保證體系的正常運作。對「四種監督」中發現的問題,通過「監控表」反饋到相應的質量保證工作機構,責成相關部門進行調查並整改,最後由質管辦組織對改進情況進行跟蹤。實施「執行—監督—改進—跟蹤」的閉合循環制度,不斷強化了各級領導的質量意識,推進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和提高。
四是堅持以數據和事實說話。注重運用計算機網絡搭建數據信息平臺,並基於教學狀態數據信息加強質量常態監測。通過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學基本狀態考核制度、辦學質量評估制度,以及「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調查與評價制度」,對各類人員、各方面工作多視角地開展調查與評價。特別是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對學生「進校時—在校中—畢業時—畢業後」發展變化全程進行跟蹤調查與反饋改進。將日常工作產生的客觀數據與督導、評價和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不僅用於學科、專業參加校內外評估認證,而且也反饋到分析學科與專業基本建設、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效果、質量標準和培養方案修訂等方面工作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2.完善質量保證體系並實行「雙輪驅動」
一是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為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落到實處,努力做到「四到」,即「內化到」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規格之中;「明確到」教育教學各類質量標準之中;「落實到」相關部門以及責任主體之中;「融入到」全方面、全過程、全成員之中。特別是圍繞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及時修訂學校《教學質量要求》和《聽課評價表》,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督導評價的首要標準。同時,按照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修訂專業評估標準,分期、分批開展校內專業評估,促進人才培養方案的進一步完善。
二是完善督導評價與質量保證體系。近年來,根據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完善督導評價和「升級」質量保證體系。具體表現在「四個兩」,即堅持「督學與督管」「監督與指導」的「兩並重」;促進課堂教學「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從知識體系到能力體系」的「兩轉變」;促進督導評價與「教學基層組織建設」「教師發展中心工作」的「兩聯動」;大力推進「兩個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重點加強質量常態監測的數據平臺建設,與有關國際組織和質量保障聯盟的合作與交流。努力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質量保證體系」,為同濟大學「雙一流」創建和立德樹人、提升教學質量保駕護航。
三是堅持督導、評價「雙輪驅動」。同濟特色質量保證體系運行主要靠日常監督、定點監督、定期監督和公眾監督,堅持督導和評價「兩手抓」。就教學督導而言, 二百多名校級督導採取隨機聽課、專題聽課、專項聽課和申請聽課四種形式,每學期聽課近二千門次、每學期召開全校教學督導大會進行總結與反饋、每年評選「名課優師」等;就教學評價而言,除了負責指導幫助相關學科專業做好外部評估認證(每年5個專業~7個專業)的自評工作,還自主開展校內的專業評估、課程評價和試卷抽查,以及大量的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和在校生、畢業生、校友等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工作。
四是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督導評價的「指揮棒」作用,開展對各類課程「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專項督導評價工作。特別是將2017年作為「思政課專項督導年」,對學校思政課程實行教學督導「全覆蓋」,不讓課堂成為「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管理盲區。同時,積極探索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模式,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讓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探索構建全過程、全員、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取得了初步成效,被上海市確定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學校[4]。(作者:李亞東 朱偉文 張勤,單位:同濟大學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
參考文獻:
[1]邱錦昌.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20-35.
[2]張民選. 關於高等教育認證機制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5(2):37-44.
[3][美]戴維·查普曼,安·奧斯汀.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環境變遷與大學的回應[M].範怡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76.
[4]李亞東,羅建平.高校教學質量督導評價長效機制:立德樹人與提高質量—訪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J].大學(研究版),2017(11):4-13.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