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只有文學獎容易預測,其他的相對難以預測。因為科學類是很多人都不很熟悉的,即便他們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不知多少年後仍然無法普及大眾,只有諾貝爾文學獎好預測,也好理解。
兩個原因:
1,人人都讀得懂
高爾基說過,文學既是人學,人人都懂。楊振寧和莫言在一場活動上說過相似的話,莫言先說,楊振寧先生的物理獎充滿了深奧的概念,我也希望下輩子能學習物理。同時莫言說;文學方面因為沒有門檻,根據生活經驗是大家都能懂的,而且作品打動了一部分人,就會被那一部分人認可。
同樣的話,詩人北島也講過,北島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過是18個人的意思。(諾貝爾文學獎十八名資深評委)
2,擅長諷刺批判
文學只有揭露得深,遣詞造句寫得不客氣,就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歷史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多數都是寫出了人們靈魂深處的醜惡和揭露了人性在文明時代的不足。甚至不惜以偏激的觀點和難堪的詞彙表現虛假、欲望、醜陋,誇張地打動和警醒旁人。巴爾扎克、卡夫卡、魯迅都是。
關於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樣和往年一樣評選和結果會很激烈,當然也會在意料之中。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究竟會頒給誰,相信比2019年更有看點。這是為什麼?
三點原因:
1,地緣選取
去年的諾獎是「雙黃蛋」,兩個獲獎者都是歐洲作家,一男一女,而且他們的作品都很有傳統意義,也都是文學性很強,在民間早有知名度和地位積累。波蘭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奧地利彼得·漢德克,依據諾貝爾獎五大洲輪番獲獎的次序,今年要在亞洲和非洲選取的可能性無形中增大。
亞洲選取顯然有利於我們,莫言獲獎已經過去八年,又因中國文化在國際上持續輸出,今年再獲獎完全有可能。閻連科和日本村上春樹、韓國詩人高銀都有可能。其次是非洲,非洲因其經濟政治地位,其文學自信很難融入主流,在排序上,非洲文學一直不被看好。但非洲已經好多年沒有作家獲獎了,如果今年要在非洲選取一個,那看點,當然爭議也將更大。
2,疫情影響
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筆者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肯定會選取一些特別是國際人道關懷的作品,曾經在1900年諾貝爾獎成立以來,諾貝爾先生希望將過去一年寫下了對全人類巨大貢獻和富有理想主義的作家給予鼓勵。
同樣因為疫情的影響,諾貝爾獎官網在數月前宣布今年的諾獎繼續頒發,但因為西方疫情的嚴重程度,頒獎的宴會將取消。諾獎自成立以來,但凡頒布儀式之外,還要邀請獲獎者與瑞典國王及王后共進晚餐。以此表達對頂級人才的關愛和敬重。
3,爭議持續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到底頒給誰,不出所料,也將繼續往年的遺憾和認可。遺憾的是,不少文學家們的成就和影響都已經超越了諾獎的評選標準,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都沒有如願。認可的是,每年但凡選取的人才都很令人折服。因為人才濟濟,頒給誰都有一定道理。
根據經驗,諾獎頒獎瞬間。哇!怎麼會是他?哎,不錯,名正言順,總少不了這兩種衝突。
比如歷史上曾經爭議不斷的邱吉爾,因為演講和二戰自傳獲獎,2016年美國歌手鮑勃迪倫,以及日裔小說家石X一雄。但經過時間沉澱後,大家對他們解讀,發現他們能獲獎是因為知名度不足,而作品的深度和廣度、意義,獲獎實至名歸。
預測;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如果是亞洲,筆者認為閻連科和村上春樹中可能性大,二者會選取一,有人或許不解,閻連科連聽都沒有聽過,是的,閻連科是當代有名的「禁書作家」,也被文學界譽為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不過閻連科的作品很少被我們知道,即便是沒有被禁的《日光流年》、《受活》、《風雅頌》等等在閱讀趣味和通俗易懂方面上難以與陳忠實、路遙、餘華他們相比,但是論作品深度和文學藝術性,甚至不在莫言和殘雪之下。
最後,面對這個激動人心的十月「諾獎季」,無論是理化生還是人文社會經濟,在2020不平凡的一年裡,誰將能脫穎而出呢?我們拭目以待。不知道你心中的2020年獲獎者會是誰呢?歡迎探討!
更多精彩,關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