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與諾華集團籤約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暮秋的上海,天氣轉涼,卻擋不住火熱的盛會接踵而至,訪客紛至沓來——黃浦江畔,包括6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20多位中國兩院院士線下、線上「雲集」,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就國際科學合作、人類共同命運展開智力激蕩;在「四葉草」國家會展中心裡,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展商們,八仙過海各顯高招,共同演繹匠心、技藝與不斷突破的創新成果。
在本屆進博會上,諾華集團(中國)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背靠背」舉辦的大國盛會,化出了奇妙的時空漣漪。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相互促進,正在這片熱土上演繹更多「越辦越好」的故事。而上海,也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國際化的視野,搭建共享平臺,創造共贏局面。
圖說:兩場盛會展現開放的上海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徐程/攝
科學家企業家都豎大拇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2020年很艱苦。國際會議幾乎全部變為線上。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能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召開,離不開中國抗疫的成功和上海的努力。」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在論壇期間多次誠懇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這是疫情當下,全球處於出行限制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組織的盛會,卻通過突破常規的「雲聚」,獲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2010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納波萊奧內·費拉拉激動地說,他很期待與論壇在未來有更多的互動。「我的打分是A+。」
值得慶幸的是,經濟全球化與科技全球化正相互促進,國際合作不斷深化。此次諾華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籤約,就將通過在諾華上海園區向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提供辦公和實驗室設施,助力實現多學科合作、創建豐富多元的人才庫、搭建友好型生態系統。
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也選擇將「黑科技」帶來上海,通過進博會的舞臺向世界展示——最環保商用車來了,這是豐田為響應「藍天保衛戰」開發的氫燃料電池商用車輛,可實現平滑、安靜的行駛,行駛過程中二氧化碳零排放;最「幹」造紙機來了,愛普生採用全球首創的幹纖維技術,無需用水即可將廢紙再生為環保新紙,大幅節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同時確保涉密信息徹底銷毀;最強「讀心術」機器人也來了,歐姆龍桌球教練機器人搭載了「傳感與控制+Think」核心技術,「人機融合」不僅可以「讀心」,更實現了與工業機器人夥伴組合雙打……
「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本屆進博會如期舉辦,彰顯出中國經濟強勁的韌性與實力。」進博會的「一年級生」,艾伯維中國總經理歐思朗告訴記者,「藉助進博會這一國際性大平臺,我們希望能推動更多創新藥以亞太首秀甚至全球首秀的方式登陸中國市場。」
圖說:無論是進博會還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都傳遞出合作面對人類共同命運的聲音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徐程/攝
「回頭客」見證開放決心
2020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都來到了第三個年頭。彼此的「朋友圈」都越來越大,「回頭客」越來越留得住。今年進博會,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展,回頭率超過70%。「第一屆不了解是什麼,第二屆搶著要來,今年就要把最好、最前沿的東西帶到上海。因為我們來了有收穫,所以來了還想來!」一席話,道出了不少企業家和科學家的心聲。
為世界帶來安全、精彩、富有成效的盛會,上海採取了有力措施,克服了重重困難。透過這些努力,你能讀懂中國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也能看到推動世界經濟儘快復甦的中國擔當——本屆進博會,「三朝元老」蔡司集團帶來了能夠滅活病毒的防衛鏡片。「進博會這一讓展品變商品、讓展商變投資商的全球貿易盛會,有助於各國企業深化交流合作、共享中國機遇。」蔡司光學中國區總裁彭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進博會的成功召開吸引了全球更多關注,我們十分期待通過進博會提供的平臺加深消費者對蔡司的了解。」
「特殊時期舉辦的進博會,給面臨挑戰的世界經濟帶來希望。通過加強開放合作促進各國經濟復甦發展,這在當前環境下尤為可貴。」連續三年亮相進博會,醫科達中國區總裁龔安明表示,公司進一步堅定了植根中國發展的信心。
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上,諾華全球執行長萬思瀚表示,企業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政府不斷改善行業生態系統以鼓勵醫藥和醫療創新的決心和信心。「對於諾華而言,中國已經是我們全球第三大市場,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能成為我們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即使參會要接受14天的隔離觀察,兩次核酸檢測,也值了!」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的堅定表態。科技大咖們願意用行動為這座城市投上一票,得益於上海在機制上的創新——經過多年籌備,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今年的論壇上雲啟幕,科學家「天團」自此有了大本營。大本營所在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今年8月度過了轉變身份後的一周歲生日,儘管「年輕」,卻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嶄新名片。東海之濱也正張開雙臂歡迎全球科學家和企業家來臨港交匯交融。
中國開放腳步那麼快,大家都應該來看看。令人欣喜的是,金秋時節的兩場「東方之約」,已經收穫了未來的承諾。默沙東中國總裁羅萬裡告訴記者,默沙東已經籤約,未來三年都將與進博會在秋天「約會」。他說:「我們不能錯過這麼好的展示舞臺。」ABB中國董事長顧純元則表示,進博會是擴大國際合作、促進科技創新的平臺。ABB繼續看好進博會這一寶貴平臺,因此提前籤約,鎖定了明年第四屆進博會的寶貴機會。
另一邊,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組委會的郵箱,這幾天有點「忙」。「最強大腦」們紛紛來信,表達了對明年論壇的期待。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拍攝黑洞照片「第一人」謝普德·多爾曼甚至開始「主動策劃」起第四屆論壇的議題,他已經寫好了分享的框架,主題詞包括了共享科學的視野、營造緊張的氛圍、證實、參與感和跨國合作。不僅是多爾曼,很多參會科學家也開始為下一屆論壇出謀劃策——1995年圖靈獎得主曼紐爾·布魯姆寫道:「我學習了很多,希望明年能夠有更多的女性科學家出現在演講的舞臺。」
圖說:張文宏評價:「此時此地這個點就是希望」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直面人類共同命運
上海,正成為更多先進技術造福人類的「新秀場」。無論是科學家「天團」匯聚的頂尖論壇,還是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都有著共同的關鍵詞:開放與共享——關注人類共同命運,改善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要開放而非封閉,要共贏而非獨享,已是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以來的普遍共識和通行法則。浦江畔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一場對抗病毒的「接力賽」,一位位病毒學「最強大腦」帶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饒子和告訴大家,儘管關於冠狀病毒的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他很自豪自己的團隊能夠從原子層面提供幫助;2015年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琳妮·馬奎特坦言,人類需要為下次的流行病做好充足準備,這也是未來的熱門研究領域。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指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有一個平臺來持續有力地聚集客觀理性聲音非常有必要。這能夠為人類指明科學應對疫情的道路,幫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陰影。
鍾南山口中的這個「平臺」,由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接力棒」遞給了進博會。今年,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在原有基礎上特設「展中展」:公共衛生防疫專區。全球知名企業抗疫成果閃耀進博舞臺,深度詮釋了疫情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評價,「此時此地這個點就是希望」——
你瞧,復星醫藥用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mRNA疫苗獲國家藥監局批准,已在中國開展臨床試驗;你瞧,賽諾菲帶來了全球首發的智慧無人疫苗接種艙,利用低溫存儲、全程可追溯、自動消殺、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普通市民也可自助完成疫苗接種;你瞧,進博會「首秀」的雅培則帶來了中國首發、便於攜帶且適用於大規模檢測的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檢測試劑。該試劑供專業醫護人員使用,無需額外設備,最快可在15分鐘內提供檢測結果……
在展臺打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字樣的武田製藥,摒棄了單獨研發的做法,攜手其他全球領先的血漿企業,組建了覆蓋血漿採集、研發、生產等多領域的CoVlg-19血漿聯盟。聯盟企業合作研發用於新冠患者治療的潛在血漿源性療法——抗病毒多克隆超免疫球蛋白,已開始首批生產並用於臨床試驗。 而在諾華看來 ,今年的新冠疫情,對人們的生活、醫療系統、經濟等各個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攜手合作在這個時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諾華與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 攜手共進,培養新藥研發領域的新一代科學家,這正是我們實現科技與醫療健康合作的一大體現。 」諾華集團(中國)副總裁陳小晶表示 。
「全球性的挑戰需要全球性的解決辦法。」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拉馬克裡希南曾說,「無論是科學家群體還是非科學家群體,都需要消除合作障礙,共同推動發展。」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