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在上海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燒腦」盛會

2020-11-24 騰訊網

圖說:大部分科學家在線上「雲集」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歷史記得2020年,除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或許還會因為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最強大腦」盛會。

從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0日起,在中國上海,在黃浦江畔,前所未有的「燒腦」72小時,參會人數創歷屆新高的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用開放、理性、創新的科學之光,為備受疫情折磨的人們重塑信心。

2020年,是對人類的一次提醒、警告或攻擊嗎?狡猾的病毒會摧毀我們自以為堅固的家園、秩序和希望嗎?藍色星球和人類世界,會走向失控嗎?他們說,每一次人類社會遭逢危機,科學家們便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和地區、100餘座城市,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與無數線上觀眾一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昨夜圓滿閉幕,幾乎每一位參會嘉賓都為這三天的火花不斷、靈感四溢,為這一危機時刻的科學界共同面對而點讚。而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也成為這場頂級科學盛會的最佳註解。

圖說:會場一樓大廳內放置著國內外頂尖科學家的介紹展板

疫情之下,盛會規模創歷屆之最

「成功!」昨天21時56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組委會的工作群裡,彈出最後一場直播會議圓滿完成的好消息,歡呼一片!此時,窗外夜色已深。而在雲端,採取錄播形式的莫比烏斯論壇「科學馬拉松」,仍在繼續;直至今天零時,關於未來的種種腦洞、預言和藍圖,意猶未盡。

35、65、137,這是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最強大腦」的出席人數。

26、44、61,這是三屆論壇參會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

35、100+、200+,這是三屆論壇兩院院士和青年科學家的到場情況。

一條高昂向上的曲線,是中國和上海科學「朋友圈」不斷擴大的最好體現。

然而,只有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工作人員知道,這份數據有多麼來之不易,尤其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圖說:來到現場的羅傑·科恩伯格(右二)與麥可·萊維特(右一)與四位未能到場的科學家全息影像同臺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這一年很艱苦,國際會議幾乎全部變為線上或者推遲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能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召開,離不開中國抗疫的成功和上海的努力。」從開幕式起,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便反覆而又真誠地表達這個意思。要知道,這位以色列「國寶級」科學家非常重視防疫,此前一直過著住所、實驗室兩點一線的生活,甚至連兒子去探望他,父子兩人都是隔著窗戶交談。可為了此次論壇,73歲的科恩伯格經歷了14天隔離,在48小時裡測了兩次核酸。他若有所思地說:「我知道中國為什麼可以控制住疫情了。」

圖說:羅傑·科恩伯格在開幕式上演講

和科恩伯格有相同經歷的,還有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同樣73歲的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重重困難,來到上海現場參會。看到如此成功的一屆盛會,萊維特激動地感慨,14天的隔離日子,值!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本已做好了海外科學家統統無法線下參會的準備,但兩位主席都說,現場參會是他們的份內事,只要有一絲可能性,都要努力去爭取。「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這是史無前例的全球頂尖科學家聯動,也是在疫情背景和複雜國際形勢下,『科學無國界』最有力的踐行。」WLA秘書長王侯告訴記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致辭中指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有一個平臺來持續有力地聚集科學界的客觀理性聲音非常有必要。「這能夠為人類指明科學應對疫情的道路,幫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陰影。」

圖說:鍾南山院士在主題會議上發言

謝曉亮和餘金權,分別是2015年阿爾巴尼醫學獎得主和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兩人在對話中講到了上海吸引科學家的原因,餘金權覺得,上海就像劍橋一樣,是從事科學的夢想之地。「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能在上海成功舉辦,證明了這座城市對科學的承諾。這份支持也證明,上海將會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謝曉亮誠懇地說,「論壇對上海、對科學、對世界,都是有利的。」

危機當前,科學界攜手創造未來

歷史上,上海就以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開放姿態著稱。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各種最「潮」的「黑科技」無一缺席。130餘場頂尖科學家演講,70餘場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信息、數學等基礎科學峰會,還有人工智慧、轉化醫學、精準治療、新材料、新能源等一系列應用技術峰會。基因編輯、氣候變化、腦機接口、量子科學、黑洞、引力波、生物多樣性、阿爾茨海默症……幾乎所有備受關注的科學前沿議題,都在本次論壇上獲得了充分的討論。

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人工智慧會議

科學,總能帶給人們希望和力量,尤其是在危機時刻。謝曉亮透露,團隊找到一批具有極高中和活性的新冠病毒優質抗體,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試驗。「作為科學家,我們相信只有科學而非政治,才能將人類從新冠肺炎的災難中拯救出來。」

科學,總能帶給人們世界的最新打開方式。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史丹福大學前校長約翰·軒尼詩告訴大家,目前科學家正在積極探索大規模神經網絡數據中心,突破摩爾摩爾定律的邊界,為人工智慧的更高智能尋找更多可能。

科學,總能帶給人們奇思妙想。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為大家算了一筆「資源帳」——同樣作為蛋白質的提供來源,牛肉的生產遠比魚類生產要佔據更多的自然資源,「所以多吃魚吧!」

若要統計科學家口中的高頻詞,「開放」和「合作」一定榜上有名。科技共同體,正在這座城市書寫更多開放的美麗故事。鍾南山說,面對潛在和其他可能發生爆發的疫情,人們必須摒棄分歧、共同面對。「這不是一般的漂亮話,而是需要認真對待,切實維護的。」

圖說:朱棣文接受媒體連線採訪

「世界面臨全新局面,科學家在創新技術變革方面需要通力協作,而不是彼此當作競爭對手。我衷心希望,在其他領域的競爭不要在科學領域出現。」在接受記者視頻連線採訪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認真地說,「如果我身邊的朋友能使用上海的大科學設施,那將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而上海已準備好,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國際化的視野、搭建共享平臺、迎接四方來客、創造多贏局面。市科委主任、市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全告訴記者,上海將在生命科學、天文、海洋、極地等前沿領域,積極參與並探索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深度融入全球創新治理體系。

永不落幕,追夢科創從上海出發

72小時的科學「接力跑」,昨天成功跑到終點,而很多夢想才剛剛起跑。

55位青年英才,55雙閃著光的眼睛,聚集在黃浦江畔。他們聽到了羅傑·科恩伯格「你們更要做的是質疑過去知識,找到通往未來道路」的鼓勵;聽到了麥可·萊維特「你們要學會犯錯誤,沒有犯錯誤,就等於沒有努力」的建議;也聽到了謝曉亮「奪取科學技術的金牌,中國科學家仍然任重道遠」的冀望……

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T大會上,少年英才向科學大師提問

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小科學家論壇

科學決定人類的未來,少年決定未來的人類。每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總會搭建起少年英才和科學大師輕鬆活潑而充滿未來光芒的互動舞臺。「科學家成為偶像,是為了更好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讓他們更多問為什麼。」鍾南山的這席話,讓追著科學家「求合影、求籤名」的年輕人明白,這個舞臺的目的不是為了鮮花和掌聲,而是追逐星辰大海。

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婭·蓋茲「爽約」了,原本她該出現在「時空漣漪」峰會上。「諾貝爾獎線上頒獎典禮前,我的工作激增。考慮到時間不足會影響學術演講質量,抱歉沒能參與本次論壇的線上環節。」在發給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郵件裡,蓋茲這樣寫道,「線上典禮之後,我會和你們商討後續的參與事項。」

沒有人會責怪這次失約,這是出於對科學的尊重,更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盛會。

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本屆論壇上雲啟幕

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論壇開幕式上雲啟幕,科學家「天團」自此在上海有了「家」。一卷藍圖徐徐鋪開,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與新片區戰略同頻共振,充分依託上海優勢,面向「國際協同創新區」重大期待,集聚全球頂尖國際組織總部、頂尖科學家創新實驗室基地,形成具有強大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核心區;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將頂尖科學資源與醫院、學校等配套建設融合起來,打造最符合創新規律的空間載體。

「隨著論壇連續三年的成功舉辦,在上海建立一個永久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我相信社區將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中心之一,並通過科學轉化造福人類。」科恩伯格表示。

而71場活動、共計150小時的視頻回放已經在論壇官網上線,追逐科學,是隨時隨地的自由。

圖說: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永不落幕的盛會

科學界最久負盛名的會議,大概要數索爾維會議了。從1911年的第一屆開始,至今仍未荒廢。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經典辯論,便發軔於最著名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那張集齊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居裡夫人、盧瑟福、赫爾岑等的科學界「頂流明星照」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已成功舉辦三屆,其影響力的「破圈」遞增。未來,人們談論起這一系列頂尖論壇時,大概不會忘記,在2020年這個特殊年份,在上海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燒腦」盛會,特別理性又特別「燃」。有一些關於科學的理想,在這裡萌芽;有一些改變未來的創新,從黃浦江畔啟航了。

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 郜陽

相關焦點

  • 2020年,我們在上海開了一場關於人類未來的「燒腦」盛會
    年,除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或許還會因為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最強大腦」盛會。從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0日起,在中國上海,在黃浦江畔,前所未有的「燒腦」72小時,參會人數創歷屆新高的1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用開放、理性、創新的科學之光,為備受疫情折磨的人們重塑信心。2020年,是對人類的一次提醒、警告或攻擊嗎?
  • 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樣? 一場關於未來的科技盛會在杭州舉辦
    (原標題:未來的,昨天來了 一場關於未來的科技盛會昨天在杭州舉辦)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字文的放倒讀閱法無類人像就,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寫這篇影評之前,我原本想了這樣一個標題,因為擔心影響讀者閱讀而放棄了,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不擔心這樣的表述方式會影響觀眾觀影。這句話的正常表述順序是「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就像人類無法閱讀倒放的文字」。
  • 2020金翼獎榜單出爐,網易教育打造"守正破局·創贏未來"年度盛會
    今年,網易教育以「守正破局·創贏未來」為主題,再度搭建「金翼獎」這一廣闊合作平臺,旨在凝聚教育各界力量,共謀教育新未來。2020金翼獎榜單出爐,網易教育打造守正破局·創贏未來年度盛會2020年,對教育行業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 「背靠背」的頂級盛會 演繹「越辦越好」的上海故事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能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召開,離不開中國抗疫的成功和上海的努力。」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在論壇期間多次誠懇地表達了這個意思。這是疫情當下,全球處於出行限制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組織的盛會,卻通過突破常規的「雲聚」,獲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 尬聊+冷場,《腦大洞開》和《腦力男人時代》這樣的燒腦綜藝「燒...
    尬聊+冷場,話題度不高,《腦大洞開》和《腦力男人時代》這樣的燒腦綜藝「燒」的有點扎心了作者:陳慕蓉燒腦≠尬腦,娛樂與燒腦的結合才是綜藝致勝法寶。緊隨其後,優酷獨播的《腦大洞開》也於5月23日上線,但是兩檔節目命運基本相同,出場的嘉賓連一個像樣的能被大眾用來調侃的段子都沒有貢獻出來,不得不說這兩檔燒腦節目燒的著實是有一點「低調」,沒有一點自己的「freestyle」。
  • 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學盛會。更重要的是,疫情之年,論壇的如期舉行、熱度不減的背後,向世界傳遞出的正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以及這座科創之城對於人類共同命運的由衷關切。
  • 生命起源與人類發展:從「燒碳」到「燒腦」
    生命起源與人類發展:從「燒碳」到「燒腦」,從生化反應到符號邏輯回顧生命起源與發展歷史,不外乎是一個從生物化學反應到符號邏輯、從客觀到主觀的發展過程。首先是一個「燒碳」(指生命體通過消耗能量來維持機體的生存和物種的繁衍)的歷史,其中包括了無氧酵解、有氧代謝。只有到了人、也只有人類出現之後,才能夠開始「燒腦」(指人腦的意識和思維能力)。「燒碳」是生物體(肉體)存在的基礎,即生物有機體需要通過物質、能量的循環而存在;而「燒腦」則走向了意識、思維、思想、精神、意志和信仰等高級層次。「燒碳」是生物化學反應,而「燒腦」則是典型的符號邏輯思維過程。
  • 文匯報: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學盛會。更重要的是,疫情之年,論壇的如期舉行、熱度不減的背後,向世界傳遞出的正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以及這座科創之城對於人類共同命運的由衷關切。 「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
  • 當我們談論電影「燒腦」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它的中文海報上,我們能看到那句宣傳語「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力作」。在本地人流量最大的地鐵站的換乘走廊裡,兩側牆壁上巨幅海報噴繪中間的這句話分外醒目。 實際上嚴格來說,「燒腦」並不能和這些表類型的字眼放在一起,它們並不在同一個層級上。 但這些年來,它卻也的確在越來越多地扮演類似的功能。並且,「燒腦」一詞的出現雖然相當晚近,但它所指代的事物,卻存在已久。這讓它至今除了功能性之外,也已具備易被忽視的文化(或亞文化)屬性。 或者說,其幾乎躋身於「類型」範疇的功能性,正是拜這些文化屬性所賜。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2020年,是對人類的一次提醒、警告或是攻擊嗎?病毒會摧毀我們自以為堅固的故鄉、秩序和希望嗎?我們這顆星球和世界會進一步失控嗎?他們說,每一次人類遭逢危機,科學家們就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
  • 解鎖電影中的燒腦時刻
    原標題:10部讓你顱內高潮的高智商電影你是否熱愛燒腦電影?熱愛燃燒智商,不斷解密的過程?熱愛在影片中挖掘隱秘的細節,並在某一刻靈光一閃恍然大悟的酣暢?就讓這份影單,為你的大腦供給燃料!
  • 東野圭吾的經典推理小說,讓你體會燒腦劇情,思索不斷提升智力
    東野圭吾的經典推理小說,讓你體會燒腦劇情,思索不斷提升智力編輯:悅讀有書最近發現好多人喜歡經典的推理懸疑小說,我認為經典推理小說那不得不提東野圭吾,東野圭吾是我的偶像。我看了很多東野圭吾的經典小說,他的很多小說都會讓你體會腦洞大開思索不斷,通過燒腦讓你不斷的提升智力。下面我就推薦三本關於東野圭吾的經典推理小說。第一本 《解憂雜貨鋪》《解憂雜貨鋪》這部小說主要告訴我們人類內心想要知道的一些答案,解憂雜貨店一定會幫你解答。我認為這部小說應該是作者比較經典的小說了。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3個無業小偷因為機緣巧合進入了解憂雜貨店然後開啟了一段神奇的一天。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學盛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正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人類「頂級大腦」的雲端相聚被寄予厚望。通過網絡直播,無論是關心科學的有識之士,還是前來「追星」的普通公眾,都切身感受到了本屆論壇的頂尖雲集之「盛」、科學態度之「高」、前沿引領之「尖」、青年後浪之「勢」。
  • 2020年,我們終於走進了這些科幻片裡的未來世界
    也正因如此,2020年成了過去的無數科幻作品中,那個屬於並不太遙遠的未來的「天選之年」……記得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人類已經在 2020 年前後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那麼在科幻電影中,2020年都發生了什麼,它們會成為現實嗎?
  • 考驗智商的時候到了,一份燒腦影單敬上
    大溼奉上一份燒腦影單,考驗智商的時候到了!! 彗星來的那一夜 燒腦迷影:小格局中細節的編排夠認真,還是很難得的。讓我想起那篇關於複製人的科幻小說。只是平行空間的多個自我為何不能友好相處呢,真是個問題。
  • 2020年,北極又燒起來了!氣候巨變,人類最擔心什麼?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以來,關於北極氣候的問題一直引發了大家的擔憂,不僅出現了罕見的38度高溫,還出現了大規模的甲烷爆發,冰川融化等等。而根據《生命科學》雜誌報告指出,新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北極大火又燒起來了,並且更加嚴峻,綜合情況已經成為了有記錄以來北極野火影響最嚴重的一年,所以北極氣候的巨大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已經是顯而易見。
  • 不要點開,這裡是6個讓你燒腦讓你暈的悖論!
    不要點開,這裡是6個讓你燒腦讓你暈的悖論!在我們的印象裡,知識一般都是清晰明了,越證明越正確的,但是這裡就是存在6個至今都無法證明,越想越困惑的悖論!飛矢不動概述:一根箭是不可能移動的飛矢不動是指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也是芝諾悖論的通稱,指飛著的箭在任何瞬間都是既非靜止又非運動的,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ofElea)提出的,其實是偷換概念,混淆了時間與時刻的概念。戰國時期的詭辯學代表人物惠施也曾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 《腦大洞開》又出新玩法 花式燒腦急智再升級
    大張偉「你咋不上天」狂戳觀眾笑點 不按常理出牌、將反套路進行到底,優酷超級網綜《腦大洞開原本天馬行空的問題搭配反常規「神回復」的問答形式,已經足夠讓人捧腹大笑,而在7月19日上線的最新一期節目中,遊戲環節卻又再次升級,不僅難度飛升極致燒腦,更憑藉十足的笑果和感染力走到線下,帶動觀眾一起開心動腦,讓思考發酵。
  • 豆瓣高達9.4分,年度最燒腦的神劇就是這部!
    這是一部關於時間穿越的劇集,多條時間線展開故事,劇情十分燒腦、懸念十足,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好看到一追就迷上。2019年6月,盼了一年半的《暗黑》第二季終於開播,一下子放出8集,追起來根本不用等,相當過癮。